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艺术>访古筝教授-刘燕

访古筝教授-刘燕

时间:2021-10-27来源: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众视资讯网点击量:901

    一部《闪光少女》,一场振奋人心的民乐盛典,民乐久久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最深处的记忆里,刘燕说她也看过这部电影,看着孩子们用力地演绎着民族乐器,力图唤醒所有人对民乐的热爱和尊重,不禁想起了从前那个勤奋的自己。“古筝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丢。”        

微信图片_20211027104508.jpg 

      看着刘燕认真的表情,我们差点忘记了她原来已经年过半百,一谈起古筝却滔滔不绝,散发着与众不同的活力。举手投足间,看起来一头整洁利落的乌黑短发,古朴素雅的棉麻上衣,笑起来弯弯的眼睛炯炯有神,像是小姑娘一样的单纯和真诚。

      音筝筝然,所以为筝。从八岁与古筝的缘起,时至今日,几十个四季流转,已然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童年时与父母住在文化宫里,第一次参加的民乐演奏会,“只有两个字,就是‘震撼’。”那么多民族乐器的一场狂欢,偏偏就是古筝的声音那样打动了她敏锐的耳朵,一次见面,便相伴一生。她说不知道为什么,坐车的路线会忘记,吃什么东西会忘记,去哪里也会忘记,就是不会忘记筝曲的谱子,说着略显粗茧的手在茶桌上比划着,好像在拨弄着隐形的弦丝。

作为苏州职业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刘燕完全没有过冷场,与其说是教师的侃侃而谈,不如说更像是一位哲学家的娓娓道来。尽管已经查阅过很多关于古筝的资料、纪录片,但刘燕的讲述总是让人觉得舒心快活,听着古筝在历史上那些关乎礼乐、民俗的种种,仿佛体验了一回古筝的无尽人生。

       说到民族乐器,就想起了古筝。如同一提到西洋乐器,就想起了钢琴。刘燕说她不想去说那些诸如“古筝这一民族乐器该何去何从?”“古筝是否可以走向世界?”这样大的命题,立足于当下,如何继承和发扬,是首要关注的课题。“外面下雨了,要不要把外套穿上,冷的。”她的眼神忽然望向窗外,又关心地说着。

     “怎么说呢,我教过的学生也已经有近万名了吧,但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前些日子,刘燕还以海选第一名的票数荣获了“苏州职业技术大学十大最受喜爱教师”的称号。“应该做的”是刘燕说得最多的几个字。作为一名古筝教授,她时常带着学生做课题,做研究,撰写论文,越是离古筝越近,了解得越多,越发现民族乐器的根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里,是完全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

微信图片_20211027105653.jpg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一首《渔舟唱晚》正是借用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作为标题,又根据《归去来辞》的音调加以变化而成。古往今来,寒来暑往,《渔舟唱晚》俨然已经成为了古筝界耳熟能详、了然于胸的经典曲目,而王勃的曲折的人生际遇随着历史的洪流慢慢淡去,如今弹奏的人们,又有谁解个中意?

      将曲谱与文化割裂,无疑是有“形”无“韵”。

古筝悠久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它浓厚的乐器底蕴,也奠定了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民乐地位。事实上,筝乐作为民族乐器之一,其发展过程与中国的礼乐制度、社会风尚、民间音乐、民风民俗等各方面联系紧密,而其丰富的文化积累也离不开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歌赋的浸润和熏陶。

      谈及现今古筝普及面,刘燕非常自信:“我们国内现在古筝的学生体量可以说非常大。”但她同时也表示了担忧,很多学生不知为何学古筝,练筝考级,当作一项傍身的技能,就仅此而已。每每讲课说起练习曲目背后的传统文化故事、历史背景,孩子们好像会晕晕欲睡。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然丧失了“魅力”吗?刘燕觉得并不是。

     古装剧里身披罗衣,衣袂飘飘,鬓发随风飞舞的女子,纤纤玉手悠悠抚筝,竹林松风穿堂而过,丝丝缕缕的筝声如波纹般向外散去,此情此景,又有谁能不爱?刘燕表示,在现今社会的古筝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们可以将我们的传统文化用更新颖的方式表达出来,不论是短视频、还是讲历史故事、放幻灯片,这些都是新的尝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八岁师从古筝名家任清芝,学习筝曲《幸福渠》《新开板》《汉江韵》《山坡羊》;十三岁师从上海民族乐团古筝演奏家、教育家、浙江筝派传人王昌元大师,学习筝曲《战台风》《将军令》《三十三板》《月儿高》《林冲夜奔》。而后在大师丁承运教授的赏识和指导下,完全掌握了筝曲《蕉窗夜雨》《雨溅海棠花》《绣金匾》《清江放排》等乐曲。目前,刘燕对中国主要五大筝派已基本烂熟于心。在日常生活中,她常常和身边的朋友同事谈起“古筝传承”,传统音乐的部分流失,往往是老一辈艺术家的痛心之处。例如,潮州音乐的特点有“重六调”,“轻六调”“活五调”等,想弹好一首潮州派乐曲,首先要知道什么调的作用?而潮州筝早先以“二四谱”为记谱方式,并用潮州方言念唱,可现在的大多数演奏家并不会唱“二四谱”,“这是根的缺失。”而所谓“潮州韵”,也可能不是正宗的。

     创新,是一个时代的命题。但创新,并不是舍弃所有传统,也不是全盘推到重来。扎根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中的传统民族乐器,舍掉了“根”,也就无了“灵魂”。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刘燕迫切地想让大家意识到这一点,她拿出手机,翻着和古筝专家和同事们的群聊天框,“我一有空我就会发一些好的历史文化类的文章在群里,和大家分享分享,(提醒一下)这个意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浪淘洗过沙子,留下的一定是金灿灿的宝石。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与此同时,刘燕也非常重视现代古筝乐曲与时代感的结合,她认为这是“双管齐下”的过程,也“并不冲突”,我们既要唤醒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又要跟随时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样的民族乐器才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听筝,也是听自己。一棵泡桐树孤直的内心,共鸣的是对人生的感悟与慨叹。天色渐晚,起身告别,刘燕一直温柔地连连说着,“我们下次再见啊!今天不知不觉已经说了这么多了,总之,古筝是我一生的事业。”谦逊、知礼,苏州女子温润如玉的气质,想来正如古筝般倩丽清雅,举手投足间,那画面忽如一夜春风而来:夜月光流沙渚,烛影一人,筝声悠悠,偶有所得,陶然忘机。

   “总之,我教了这么多学生,他们都是我们中国民族乐器的希望,我相信会越来越好的!”末了,她摇下车窗可爱地挥挥手。


编辑:钱谦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访古筝教授-刘燕

时间:2021-10-27来源: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众视资讯网

    一部《闪光少女》,一场振奋人心的民乐盛典,民乐久久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最深处的记忆里,刘燕说她也看过这部电影,看着孩子们用力地演绎着民族乐器,力图唤醒所有人对民乐的热爱和尊重,不禁想起了从前那个勤奋的自己。“古筝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丢。”        

微信图片_20211027104508.jpg 

      看着刘燕认真的表情,我们差点忘记了她原来已经年过半百,一谈起古筝却滔滔不绝,散发着与众不同的活力。举手投足间,看起来一头整洁利落的乌黑短发,古朴素雅的棉麻上衣,笑起来弯弯的眼睛炯炯有神,像是小姑娘一样的单纯和真诚。

      音筝筝然,所以为筝。从八岁与古筝的缘起,时至今日,几十个四季流转,已然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童年时与父母住在文化宫里,第一次参加的民乐演奏会,“只有两个字,就是‘震撼’。”那么多民族乐器的一场狂欢,偏偏就是古筝的声音那样打动了她敏锐的耳朵,一次见面,便相伴一生。她说不知道为什么,坐车的路线会忘记,吃什么东西会忘记,去哪里也会忘记,就是不会忘记筝曲的谱子,说着略显粗茧的手在茶桌上比划着,好像在拨弄着隐形的弦丝。

作为苏州职业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刘燕完全没有过冷场,与其说是教师的侃侃而谈,不如说更像是一位哲学家的娓娓道来。尽管已经查阅过很多关于古筝的资料、纪录片,但刘燕的讲述总是让人觉得舒心快活,听着古筝在历史上那些关乎礼乐、民俗的种种,仿佛体验了一回古筝的无尽人生。

       说到民族乐器,就想起了古筝。如同一提到西洋乐器,就想起了钢琴。刘燕说她不想去说那些诸如“古筝这一民族乐器该何去何从?”“古筝是否可以走向世界?”这样大的命题,立足于当下,如何继承和发扬,是首要关注的课题。“外面下雨了,要不要把外套穿上,冷的。”她的眼神忽然望向窗外,又关心地说着。

     “怎么说呢,我教过的学生也已经有近万名了吧,但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前些日子,刘燕还以海选第一名的票数荣获了“苏州职业技术大学十大最受喜爱教师”的称号。“应该做的”是刘燕说得最多的几个字。作为一名古筝教授,她时常带着学生做课题,做研究,撰写论文,越是离古筝越近,了解得越多,越发现民族乐器的根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里,是完全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

微信图片_20211027105653.jpg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一首《渔舟唱晚》正是借用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作为标题,又根据《归去来辞》的音调加以变化而成。古往今来,寒来暑往,《渔舟唱晚》俨然已经成为了古筝界耳熟能详、了然于胸的经典曲目,而王勃的曲折的人生际遇随着历史的洪流慢慢淡去,如今弹奏的人们,又有谁解个中意?

      将曲谱与文化割裂,无疑是有“形”无“韵”。

古筝悠久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它浓厚的乐器底蕴,也奠定了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民乐地位。事实上,筝乐作为民族乐器之一,其发展过程与中国的礼乐制度、社会风尚、民间音乐、民风民俗等各方面联系紧密,而其丰富的文化积累也离不开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歌赋的浸润和熏陶。

      谈及现今古筝普及面,刘燕非常自信:“我们国内现在古筝的学生体量可以说非常大。”但她同时也表示了担忧,很多学生不知为何学古筝,练筝考级,当作一项傍身的技能,就仅此而已。每每讲课说起练习曲目背后的传统文化故事、历史背景,孩子们好像会晕晕欲睡。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然丧失了“魅力”吗?刘燕觉得并不是。

     古装剧里身披罗衣,衣袂飘飘,鬓发随风飞舞的女子,纤纤玉手悠悠抚筝,竹林松风穿堂而过,丝丝缕缕的筝声如波纹般向外散去,此情此景,又有谁能不爱?刘燕表示,在现今社会的古筝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们可以将我们的传统文化用更新颖的方式表达出来,不论是短视频、还是讲历史故事、放幻灯片,这些都是新的尝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八岁师从古筝名家任清芝,学习筝曲《幸福渠》《新开板》《汉江韵》《山坡羊》;十三岁师从上海民族乐团古筝演奏家、教育家、浙江筝派传人王昌元大师,学习筝曲《战台风》《将军令》《三十三板》《月儿高》《林冲夜奔》。而后在大师丁承运教授的赏识和指导下,完全掌握了筝曲《蕉窗夜雨》《雨溅海棠花》《绣金匾》《清江放排》等乐曲。目前,刘燕对中国主要五大筝派已基本烂熟于心。在日常生活中,她常常和身边的朋友同事谈起“古筝传承”,传统音乐的部分流失,往往是老一辈艺术家的痛心之处。例如,潮州音乐的特点有“重六调”,“轻六调”“活五调”等,想弹好一首潮州派乐曲,首先要知道什么调的作用?而潮州筝早先以“二四谱”为记谱方式,并用潮州方言念唱,可现在的大多数演奏家并不会唱“二四谱”,“这是根的缺失。”而所谓“潮州韵”,也可能不是正宗的。

     创新,是一个时代的命题。但创新,并不是舍弃所有传统,也不是全盘推到重来。扎根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中的传统民族乐器,舍掉了“根”,也就无了“灵魂”。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刘燕迫切地想让大家意识到这一点,她拿出手机,翻着和古筝专家和同事们的群聊天框,“我一有空我就会发一些好的历史文化类的文章在群里,和大家分享分享,(提醒一下)这个意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浪淘洗过沙子,留下的一定是金灿灿的宝石。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与此同时,刘燕也非常重视现代古筝乐曲与时代感的结合,她认为这是“双管齐下”的过程,也“并不冲突”,我们既要唤醒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又要跟随时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样的民族乐器才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听筝,也是听自己。一棵泡桐树孤直的内心,共鸣的是对人生的感悟与慨叹。天色渐晚,起身告别,刘燕一直温柔地连连说着,“我们下次再见啊!今天不知不觉已经说了这么多了,总之,古筝是我一生的事业。”谦逊、知礼,苏州女子温润如玉的气质,想来正如古筝般倩丽清雅,举手投足间,那画面忽如一夜春风而来:夜月光流沙渚,烛影一人,筝声悠悠,偶有所得,陶然忘机。

   “总之,我教了这么多学生,他们都是我们中国民族乐器的希望,我相信会越来越好的!”末了,她摇下车窗可爱地挥挥手。


编辑:钱谦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