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光明网评论员:“矛盾式表达”,年轻人的社会化过程

时间:2021-12-30来源:光明网点击量:697

光明网评论员:日前,有学者将年轻人爱用的网络流行语总结为“矛盾式表达”。从古早的“痛并快乐着”到近些年流行的“精致穷”“小镇做题家”“985废物”“海归废物”“朋克式养生”“理财式网购”等等,无不遵循着相同的句式。

  这其实都是对传统概念的解构,以诙谐、调侃的方式将原本的词汇进行变体,创造出了新的概念。而出现这种解构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年轻人长大了,他们在经历着社会化。

  不难想象,当高考成功者还在小镇的时候,是不会有“小镇做题家”的自觉的;当“985”大学生们还在校园里忙着社团活动、抢着当学生干部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会拿“废物”自嘲。只有等他们走出那层保护罩,进入更高“维度”时,才会发现过去种种的“狭小”,从而建构了新的价值系统和话语模式。

  年轻人自小时候起,接受的价值观是理想主义式的,比如“考上大学你就轻松了”“考上名校就是成功”。全然没想到社会的逻辑远比这些话语复杂,单线条的成功逻辑已经很难应对纷繁的社会。于是,年轻人只能自嘲,创造种种新鲜词汇,通过语言表达叛逆,也间接地记录下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心灵史”。

  这些矛盾式表达扎堆出现,也体现着年轻人生活境遇的复杂,这其中肯定存在某种落差,原有概念无法解释这种现实。比如“朋克式养生”,所谓“早睡早起多喝水”之类的养生知识不是不懂,只不过条件不允许,不熬夜的话KPI怎么办?

  这大概也是转型期容易出现的文化面貌,既有规则和新式规则尚在磨合,处在衔接处的年轻人,就首当其冲地感受到这种压力。现实造成的困惑,就体现在了语言的矛盾里。

  有意思的是,这篇梳理“矛盾式表达”的学术文章指出,这些年轻人创造的词语,大多数没有入选年度流行语榜单。这说明这些语言恐怕有很强的圈层属性,基本在年轻人中流传,其他群体如儿童、老年人,对此无感。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语言创造带有某种尴尬,或许琐碎或许粗糙,不太容易进入主流的文化视野,也很难被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

  但这并不意味着矛盾式表达无意义,这毕竟是一部分人的真实记录。而且也说明年轻人并不简单,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消解压力,去解构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当然,从社会层面看,对这些矛盾表达不妨多一些倾听的耐心。这些表达可能只是浅薄的调笑,也可能是情绪化的宣泄,但矛盾本身未必只属于年轻人。当传统的认知和社会的面貌出现龃龉,恐怕很多人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矛盾”,如何去消解,显然是比创造一个网络用语更复杂的事。


编辑:钱谦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光明网评论员:“矛盾式表达”,年轻人的社会化过程

时间:2021-12-30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日前,有学者将年轻人爱用的网络流行语总结为“矛盾式表达”。从古早的“痛并快乐着”到近些年流行的“精致穷”“小镇做题家”“985废物”“海归废物”“朋克式养生”“理财式网购”等等,无不遵循着相同的句式。

  这其实都是对传统概念的解构,以诙谐、调侃的方式将原本的词汇进行变体,创造出了新的概念。而出现这种解构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年轻人长大了,他们在经历着社会化。

  不难想象,当高考成功者还在小镇的时候,是不会有“小镇做题家”的自觉的;当“985”大学生们还在校园里忙着社团活动、抢着当学生干部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会拿“废物”自嘲。只有等他们走出那层保护罩,进入更高“维度”时,才会发现过去种种的“狭小”,从而建构了新的价值系统和话语模式。

  年轻人自小时候起,接受的价值观是理想主义式的,比如“考上大学你就轻松了”“考上名校就是成功”。全然没想到社会的逻辑远比这些话语复杂,单线条的成功逻辑已经很难应对纷繁的社会。于是,年轻人只能自嘲,创造种种新鲜词汇,通过语言表达叛逆,也间接地记录下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心灵史”。

  这些矛盾式表达扎堆出现,也体现着年轻人生活境遇的复杂,这其中肯定存在某种落差,原有概念无法解释这种现实。比如“朋克式养生”,所谓“早睡早起多喝水”之类的养生知识不是不懂,只不过条件不允许,不熬夜的话KPI怎么办?

  这大概也是转型期容易出现的文化面貌,既有规则和新式规则尚在磨合,处在衔接处的年轻人,就首当其冲地感受到这种压力。现实造成的困惑,就体现在了语言的矛盾里。

  有意思的是,这篇梳理“矛盾式表达”的学术文章指出,这些年轻人创造的词语,大多数没有入选年度流行语榜单。这说明这些语言恐怕有很强的圈层属性,基本在年轻人中流传,其他群体如儿童、老年人,对此无感。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语言创造带有某种尴尬,或许琐碎或许粗糙,不太容易进入主流的文化视野,也很难被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

  但这并不意味着矛盾式表达无意义,这毕竟是一部分人的真实记录。而且也说明年轻人并不简单,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消解压力,去解构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当然,从社会层面看,对这些矛盾表达不妨多一些倾听的耐心。这些表达可能只是浅薄的调笑,也可能是情绪化的宣泄,但矛盾本身未必只属于年轻人。当传统的认知和社会的面貌出现龃龉,恐怕很多人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矛盾”,如何去消解,显然是比创造一个网络用语更复杂的事。


编辑:钱谦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