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信贷结构稳步优化,这是2021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交出的一份答卷。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8.9万亿元,同比增长26.4%;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2021年以来,已有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科技创新企业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将科创产业作为重点支持方向。
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机制创新。2021年,我国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长中短期供求平衡。其中,增加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继续落实并适当延期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设立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
日前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接下来,要精准加大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实施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接续转换工作;二是持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三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绿色金融工作的整体协调、有序推进。
全力支持助企纾困
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备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需要再帮一把。要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持续增加首贷户,推广随借随还贷款,使资金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支持。
2021年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的雄达白莲公司突遇困难,销路骤减、资金周转紧张。“在中国邮储银行的配合下,公司快速获得了415万元授信,经营状况逐渐改善,还陆续在福建、湖南、广东等地打开了新市场。”公司负责人曾繁林说。
增量、降价,这是信贷纾困中小企业的思路之一。为此,2021年9月,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央行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计划在2021年剩余4个月内,以优惠利率发放给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支持其增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引导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此外,中国银保监会多次要求银行业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在授信审批、业务受理、支用放款等方面,为外贸企业等开通绿色通道,配置专属信贷资源。
目前,各项政策的引导效果已落地显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8.9万亿元,同比增长26.4%;2021年前10个月,贷款成本持续下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年化利率5.7%,较年初下降0.17个百分点。
“接下来,要在深入推进普惠金融系列措施落地见效的基础上,持续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水平,一是完善‘敢贷愿贷’工作机制,二是增强‘能贷会贷’服务能力。”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廖林说,把普惠金融作为“保就业、保民生”的重要着力点,把数字普惠作为主攻方向,加快产品、流程、管理工具的创新与应用,提升融资服务的便利性、精准性与直达性。
灵活服务科技创新
当前,科技创新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2021年,多部门先后发文,要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为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中国银保监会2021年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分别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两方面入手,提出多项创新举措。
一方面,间接融资要探索科技信贷服务新模式,鼓励采用更加灵活的利率定价和利息还付方式。截至目前,工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等均推出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属信贷产品,并表示将科创产业作为重点支持方向。
“为了解决科创企业研发投入支出大、融资活动频繁等痛点,我们改进了信贷理念,拓宽了还款来源,不局限于营收资金、抵押物等传统还款来源,新增了以筹资性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让信贷产品更符合科创企业的股权融资规律。”工行北京分行相关负责人说。
另一方面,《意见》提出,统筹推动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互补充,积极支持科技企业直接融资。例如,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自愿的前提下,支持商业银行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保险机构、信托公司等出资创业投资基金、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等,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股权融资。
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这为“债权+股权”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契机。首批挂牌上市的11家北京企业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高精尖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超过70%。
在以上企业中,三元基因是工行北京分行7年的“老朋友”,上市前,银行早已为其配置了专家团队,长期跟踪、研究企业融资需求。“金融服务科创企业,要立足更早、服务更精,要有全周期思维。”该行上述负责人说,目前,工行总行已与全国股转公司、北交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工行北京分行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大力支持北交所上市储备企业发展,助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2021年,为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要决策部署,金融系统持续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提升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服务水平。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6.98万亿元、2.91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9%。
绿色信贷发展,离不开应用场景。2021年8月,浙江省衢州市出台《金融支持碳账户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基于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及居民个人等六大领域,首单“工业碳账户企业应用贷款”500万元现已落地,资金用于企业“碳回收”项目建设。
“为配合以上试点,丰富工业碳账户应用场景,浙商银行专项设计了‘碳易贷’业务,为企业在节能、降碳、减排等技术改造、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专项融资支持。”浙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说,同时,该行在授信流程中嵌入碳排放信息,将其作为决策参考;在贷后管理中,把企业的碳排放变化情况作为重点关注指标,据此对贷款进行差异化定价、给予利率优惠,引导企业更好地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绿色信贷发展,也离不开低成本资金的推动。需注意,不少绿色项目投资周期长、回报率存在不确定性,部分金融机构曾对其商业可持续性表达担忧。
为了解决以上顾虑、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央行于2021年11月正式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作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央行通过它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碳减排支持工具是“做加法”,用增量资金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和建设,从而增加能源总体供给能力。接下来,金融机构应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融资支持,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郭子源)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信贷结构稳步优化,这是2021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交出的一份答卷。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8.9万亿元,同比增长26.4%;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2021年以来,已有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科技创新企业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将科创产业作为重点支持方向。
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机制创新。2021年,我国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长中短期供求平衡。其中,增加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继续落实并适当延期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设立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
日前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接下来,要精准加大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实施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接续转换工作;二是持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三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绿色金融工作的整体协调、有序推进。
全力支持助企纾困
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备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需要再帮一把。要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持续增加首贷户,推广随借随还贷款,使资金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支持。
2021年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的雄达白莲公司突遇困难,销路骤减、资金周转紧张。“在中国邮储银行的配合下,公司快速获得了415万元授信,经营状况逐渐改善,还陆续在福建、湖南、广东等地打开了新市场。”公司负责人曾繁林说。
增量、降价,这是信贷纾困中小企业的思路之一。为此,2021年9月,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央行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计划在2021年剩余4个月内,以优惠利率发放给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支持其增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引导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此外,中国银保监会多次要求银行业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在授信审批、业务受理、支用放款等方面,为外贸企业等开通绿色通道,配置专属信贷资源。
目前,各项政策的引导效果已落地显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8.9万亿元,同比增长26.4%;2021年前10个月,贷款成本持续下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年化利率5.7%,较年初下降0.17个百分点。
“接下来,要在深入推进普惠金融系列措施落地见效的基础上,持续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水平,一是完善‘敢贷愿贷’工作机制,二是增强‘能贷会贷’服务能力。”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廖林说,把普惠金融作为“保就业、保民生”的重要着力点,把数字普惠作为主攻方向,加快产品、流程、管理工具的创新与应用,提升融资服务的便利性、精准性与直达性。
灵活服务科技创新
当前,科技创新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2021年,多部门先后发文,要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为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中国银保监会2021年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分别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两方面入手,提出多项创新举措。
一方面,间接融资要探索科技信贷服务新模式,鼓励采用更加灵活的利率定价和利息还付方式。截至目前,工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等均推出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属信贷产品,并表示将科创产业作为重点支持方向。
“为了解决科创企业研发投入支出大、融资活动频繁等痛点,我们改进了信贷理念,拓宽了还款来源,不局限于营收资金、抵押物等传统还款来源,新增了以筹资性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让信贷产品更符合科创企业的股权融资规律。”工行北京分行相关负责人说。
另一方面,《意见》提出,统筹推动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互补充,积极支持科技企业直接融资。例如,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自愿的前提下,支持商业银行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保险机构、信托公司等出资创业投资基金、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等,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股权融资。
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这为“债权+股权”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契机。首批挂牌上市的11家北京企业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高精尖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超过70%。
在以上企业中,三元基因是工行北京分行7年的“老朋友”,上市前,银行早已为其配置了专家团队,长期跟踪、研究企业融资需求。“金融服务科创企业,要立足更早、服务更精,要有全周期思维。”该行上述负责人说,目前,工行总行已与全国股转公司、北交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工行北京分行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大力支持北交所上市储备企业发展,助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2021年,为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要决策部署,金融系统持续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提升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服务水平。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6.98万亿元、2.91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9%。
绿色信贷发展,离不开应用场景。2021年8月,浙江省衢州市出台《金融支持碳账户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基于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及居民个人等六大领域,首单“工业碳账户企业应用贷款”500万元现已落地,资金用于企业“碳回收”项目建设。
“为配合以上试点,丰富工业碳账户应用场景,浙商银行专项设计了‘碳易贷’业务,为企业在节能、降碳、减排等技术改造、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专项融资支持。”浙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说,同时,该行在授信流程中嵌入碳排放信息,将其作为决策参考;在贷后管理中,把企业的碳排放变化情况作为重点关注指标,据此对贷款进行差异化定价、给予利率优惠,引导企业更好地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绿色信贷发展,也离不开低成本资金的推动。需注意,不少绿色项目投资周期长、回报率存在不确定性,部分金融机构曾对其商业可持续性表达担忧。
为了解决以上顾虑、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央行于2021年11月正式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作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央行通过它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碳减排支持工具是“做加法”,用增量资金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和建设,从而增加能源总体供给能力。接下来,金融机构应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融资支持,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郭子源)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相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