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邓散木:执笔无定法

时间:2022-03-22来源: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点击量:605

指实掌虚

      执笔的方法,说来很简单,只是“指实掌虚”而已。

      笔管应放在食指第一个指节的节弯里,中指指尖紧贴着食指的第一节,在笔管前面往里钩,无名指指甲稍上的节肉贴在笔管里面,小指指甲紧贴无名指,将笔管往外顶,拇指第一节在笔管左面往右擫,这样笔管被五指的力量从四面八方撑住,自然就稳定了。这里要注意,拇指和食指、中指必须攒在一起,无名指、小指必须紧靠中指,拇指的指节必须突出,这一点特别重要。

      此外也有人认为笔管要重,才容易增加笔力。我年轻时就曾误信为真,定制了一支灌上铅的铜笔管,约有斤把重,拿这支笔练字,练了好久,只感到手酸腕重,写的字依然如故,不见什么进步。方知所谓笔力,乃是从手、腕间发出的灵活自然的力量,只要多练多写,笔力自然会逐渐增长,根本与笔管轻重无关。

t014afb910f229bf50b.webp.jpg

不松不紧

      执笔应执得松好,还是执得紧好?要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拿骑自行车作比。初学骑自行车的,怕摔跤,往往把车把攥得紧紧的,结果车身反而更容易倾倒。执笔也跟这个道理一样。执得太松了,笔管容易掉落;太紧了,手就会颤抖,也容易累;所以要执得不松不紧,恰到好处。

      执笔的高低问题,前人有的主张执得高,甚至有执在笔管顶端的,叫做“高捉管”,反之有主张执得低的,叫做“低捉管”。根据我个人体验,大致写小楷,笔要执得低些,拇指距离笔尖约四到五厘米左右。写三四厘米的中楷(也称寸楷),执得稍高些,拇指距离笔尖约六至七厘米左右。写三四厘米以外的大楷,执得更高些,拇指距离笔尖约七到八厘米左右,不过这仅作为参考。究竟执得多高多低?要看笔管长短和所写的字的大小,以及写者自己的体验,不能也不应作硬性规定。其总的原则是字越小,笔执得越低,字越大,笔执得越高。

最后我要声明,上面所说的那些,都是初学写字练习基本功时必须遵守的正规法则,等到熟练之后,无论怎样执笔,能运用自如,工具的性能摸得熟透了,到这时候,无论你怎样去使用,它都乖乖地听受指挥,自然无所不可。古人说:“执笔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

摹写打基础

      “摹”与“临”,是传统的有效的练字必经程序。练习写字,必须先“摹”后“临”,这是因为初学写字,手未十分熟练,笔未十分稳定,必须先经一段时间“摹”写来打定基础。

      “摹”的方法是:先从帖里挑选清楚完整的单字(古代碑帖因年久剥蚀断裂或拓裱不精,往往有模糊不清的,所以必须挑选),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雪连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帖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书法术语叫“双钩”)。然后把双钩的字作为描红本。一本帖经过三遍“描红”(或不经描红),几遍写“影格”,大约不过三个月光景,对帖字的笔法、结构已渐熟悉,下笔也已有相当把握,这时就可以开始“临”帖了。

临写三步骤

      “临”帖有“格临”“对临”“背临”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格临”。取云母片或薄玻璃片或洗净的废摄影软片,照帖字大小画上九宫格或米字格,把这格子放在帖字上面,然后在现成印有九宫格或米字格的练习本上照式临写,也可以在另一张纸上画上放大的格子(一般比帖字格子放大三分之一倍或二分之一倍,不可太大),蒙着白纸临写。临写的时候,先看清帖字哪一笔在格子的哪个部位里,照着它也写在该一部位里,这样才不致走样。“格临”几遍之后,就可进入第二步“对临”了;“对临”,就是不用格子,直接对着帖临写。要看一字写一字,不要看一笔写一笔,因此必须先经“格临”,熟悉了帖字的笔画、间架,然后方可“对临”;第三步“背临”,就是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背临”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帖字全部临完,即临到熟透以后,从头至尾默写出来。一种是随临随默,临熟多少字,即默写多少字。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而且可以合起来用,先局部默写(即临几字默几字),后全篇默写。默写完毕,要与原帖比对,发现某些点画或间架跟帖里不一样,要改正重写一本帖到能全部默写,而且写得跟帖很相像,才算初步成功。

“临”需五注意

      在“临帖”的过程中,下面五种情况必须避免:

     “见异思迁”。往往有些人学欧字,学了些时,觉得不大对劲,就改学颜字,颜字过了几时又不对劲,就改学柳字,这样改来改去,自己没有一定主见,其结果必然一事无成。临帖不可三心二意,选定了某一本帖,就要一口气练下去,不到成功不止,这也是练字的诀窍之一。

    “流水作业”式的练字。假定这本帖共十页,今天临第一页,明天临第二页,后天临第三页,十天就临完了,再从头里临起。这样临帖,也是要不得的。因为每天换临一页,等于每天换写若干生字,要十天方一转回,帖里所有的字就不容易全部记住。所以必须每天临同一页字,临它十天八天,临熟了,方换一页,如有某一字或某几字老写不好,还得提出来专门临写,要到自己觉得满意了再更换,不然,就会浪费时间而无收效。

     “矜奇立异”。有一种人明明自己对写字从未下过苦功,而目空一切,专批评别人写的字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是在选择字帖时,也嫌这嫌那的,不是说这本帖不好,就是说那本帖俗气,凡是整齐规矩的字帖都瞧不上眼,专挑冷僻的、残损的以及字形奇里古怪的碑帖,想从这里面练成一手不同凡俗的字来。这种人,不肯打正规基础入手,而只是从矜奇立异的动机出发练字,不用说,是绝不会有良好结果的。

     “一曝十寒”。有些人练字像犯冷热病,高兴时一天写上几百字,不高兴时一歇就是半个月,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练字,肯定是不会有好处的。如果能坚持每天练习,虽然写字多少要看时间而定,细水长流,总比一曝十寒要好得多。

     “知难而退”。开始临帖时,头几天当然会不像或不太像,到后来一天比一天好,越写越像,自己看到不断进步,心里当然高兴,因此越临劲头越足。过了一个时期,渐渐觉得越写越不像,越来越不见进步,有时和初期写的字对比,反而觉得比以前退步,许多人由于这种现象而悲观失望,先是自怨自艾,到后来干脆换一本帖,也有甚至从此停止不练的。不管像不像,进步不进步,坚持苦练,闯过了这一关,就会苦尽甘来。


编辑:臧晓玮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邓散木:执笔无定法

时间:2022-03-22来源: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

指实掌虚

      执笔的方法,说来很简单,只是“指实掌虚”而已。

      笔管应放在食指第一个指节的节弯里,中指指尖紧贴着食指的第一节,在笔管前面往里钩,无名指指甲稍上的节肉贴在笔管里面,小指指甲紧贴无名指,将笔管往外顶,拇指第一节在笔管左面往右擫,这样笔管被五指的力量从四面八方撑住,自然就稳定了。这里要注意,拇指和食指、中指必须攒在一起,无名指、小指必须紧靠中指,拇指的指节必须突出,这一点特别重要。

      此外也有人认为笔管要重,才容易增加笔力。我年轻时就曾误信为真,定制了一支灌上铅的铜笔管,约有斤把重,拿这支笔练字,练了好久,只感到手酸腕重,写的字依然如故,不见什么进步。方知所谓笔力,乃是从手、腕间发出的灵活自然的力量,只要多练多写,笔力自然会逐渐增长,根本与笔管轻重无关。

t014afb910f229bf50b.webp.jpg

不松不紧

      执笔应执得松好,还是执得紧好?要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拿骑自行车作比。初学骑自行车的,怕摔跤,往往把车把攥得紧紧的,结果车身反而更容易倾倒。执笔也跟这个道理一样。执得太松了,笔管容易掉落;太紧了,手就会颤抖,也容易累;所以要执得不松不紧,恰到好处。

      执笔的高低问题,前人有的主张执得高,甚至有执在笔管顶端的,叫做“高捉管”,反之有主张执得低的,叫做“低捉管”。根据我个人体验,大致写小楷,笔要执得低些,拇指距离笔尖约四到五厘米左右。写三四厘米的中楷(也称寸楷),执得稍高些,拇指距离笔尖约六至七厘米左右。写三四厘米以外的大楷,执得更高些,拇指距离笔尖约七到八厘米左右,不过这仅作为参考。究竟执得多高多低?要看笔管长短和所写的字的大小,以及写者自己的体验,不能也不应作硬性规定。其总的原则是字越小,笔执得越低,字越大,笔执得越高。

最后我要声明,上面所说的那些,都是初学写字练习基本功时必须遵守的正规法则,等到熟练之后,无论怎样执笔,能运用自如,工具的性能摸得熟透了,到这时候,无论你怎样去使用,它都乖乖地听受指挥,自然无所不可。古人说:“执笔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

摹写打基础

      “摹”与“临”,是传统的有效的练字必经程序。练习写字,必须先“摹”后“临”,这是因为初学写字,手未十分熟练,笔未十分稳定,必须先经一段时间“摹”写来打定基础。

      “摹”的方法是:先从帖里挑选清楚完整的单字(古代碑帖因年久剥蚀断裂或拓裱不精,往往有模糊不清的,所以必须挑选),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雪连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帖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书法术语叫“双钩”)。然后把双钩的字作为描红本。一本帖经过三遍“描红”(或不经描红),几遍写“影格”,大约不过三个月光景,对帖字的笔法、结构已渐熟悉,下笔也已有相当把握,这时就可以开始“临”帖了。

临写三步骤

      “临”帖有“格临”“对临”“背临”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格临”。取云母片或薄玻璃片或洗净的废摄影软片,照帖字大小画上九宫格或米字格,把这格子放在帖字上面,然后在现成印有九宫格或米字格的练习本上照式临写,也可以在另一张纸上画上放大的格子(一般比帖字格子放大三分之一倍或二分之一倍,不可太大),蒙着白纸临写。临写的时候,先看清帖字哪一笔在格子的哪个部位里,照着它也写在该一部位里,这样才不致走样。“格临”几遍之后,就可进入第二步“对临”了;“对临”,就是不用格子,直接对着帖临写。要看一字写一字,不要看一笔写一笔,因此必须先经“格临”,熟悉了帖字的笔画、间架,然后方可“对临”;第三步“背临”,就是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背临”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帖字全部临完,即临到熟透以后,从头至尾默写出来。一种是随临随默,临熟多少字,即默写多少字。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而且可以合起来用,先局部默写(即临几字默几字),后全篇默写。默写完毕,要与原帖比对,发现某些点画或间架跟帖里不一样,要改正重写一本帖到能全部默写,而且写得跟帖很相像,才算初步成功。

“临”需五注意

      在“临帖”的过程中,下面五种情况必须避免:

     “见异思迁”。往往有些人学欧字,学了些时,觉得不大对劲,就改学颜字,颜字过了几时又不对劲,就改学柳字,这样改来改去,自己没有一定主见,其结果必然一事无成。临帖不可三心二意,选定了某一本帖,就要一口气练下去,不到成功不止,这也是练字的诀窍之一。

    “流水作业”式的练字。假定这本帖共十页,今天临第一页,明天临第二页,后天临第三页,十天就临完了,再从头里临起。这样临帖,也是要不得的。因为每天换临一页,等于每天换写若干生字,要十天方一转回,帖里所有的字就不容易全部记住。所以必须每天临同一页字,临它十天八天,临熟了,方换一页,如有某一字或某几字老写不好,还得提出来专门临写,要到自己觉得满意了再更换,不然,就会浪费时间而无收效。

     “矜奇立异”。有一种人明明自己对写字从未下过苦功,而目空一切,专批评别人写的字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是在选择字帖时,也嫌这嫌那的,不是说这本帖不好,就是说那本帖俗气,凡是整齐规矩的字帖都瞧不上眼,专挑冷僻的、残损的以及字形奇里古怪的碑帖,想从这里面练成一手不同凡俗的字来。这种人,不肯打正规基础入手,而只是从矜奇立异的动机出发练字,不用说,是绝不会有良好结果的。

     “一曝十寒”。有些人练字像犯冷热病,高兴时一天写上几百字,不高兴时一歇就是半个月,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练字,肯定是不会有好处的。如果能坚持每天练习,虽然写字多少要看时间而定,细水长流,总比一曝十寒要好得多。

     “知难而退”。开始临帖时,头几天当然会不像或不太像,到后来一天比一天好,越写越像,自己看到不断进步,心里当然高兴,因此越临劲头越足。过了一个时期,渐渐觉得越写越不像,越来越不见进步,有时和初期写的字对比,反而觉得比以前退步,许多人由于这种现象而悲观失望,先是自怨自艾,到后来干脆换一本帖,也有甚至从此停止不练的。不管像不像,进步不进步,坚持苦练,闯过了这一关,就会苦尽甘来。


编辑:臧晓玮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