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杀”有多火?相关机构发布的《2021年中国剧本杀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在当前的中国年轻消费者线下潮流娱乐方式中,“剧本杀”高居第三位,紧随电影、运动健身之后。然而,关于“剧本杀”剧本的质量问题在业内外饱受诟病。毫无疑问,“剧本杀”行业的良性发展,精品剧本是关键。如何通过评论引导,为“剧本杀”剧本创作把脉、把方向值得探讨。
“剧本杀”台本 光明图片
行业急速扩张暴露剧本创作短板
仅仅经过了两年左右的发展,主打逻辑推理、沉浸式体验的“剧本杀”游戏已经在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潮流。从线上到线下,从大都市到小县城,门店遍布全国各地,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升级。
今年以来,野蛮生长的“剧本杀”行业引起媒体与公众的密集关注,人们试图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分析其成因、特点和影响。当然也把目光聚焦于它的未来。就像诸多在资本和媒体助推下急速扩张的“风口”行业一样,“剧本杀”的急速发展已经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比如低价竞争导致盗版泛滥、劣质剧本和低端服务影响玩家体验、故事类型化严重、创新力不足等等。
针对“剧本杀”市场乱象,相关专家、从业人员和媒体人等纷纷出谋划策,目前讨论较多的解决途径主要有三类:一是借助行政或法律手段,即呼吁有关部门出台类似影视和出版行业的审查监管制度来保障市场秩序,建立公信力;二是寄希望于市场本身的竞争机制,逐步淘汰劣质剧本和商家;三是行业内部积极采取行动自我整顿规范,包括建立“剧本杀”行业协会、培训主持人、吸收职业作家加入编剧行列等。在笔者看来,这些措施确实有望遏制“剧本杀”行业的无序扩张,为行业划定最低品质保障线。但是要保障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还要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引导作用,推动优质剧本的创作和生产。
几位年轻人在玩“剧本杀” 光明图片
与“沉浸式戏剧”一样,对剧本有较高要求
“剧本杀”观演一体、即时互动的游戏形式,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沉浸式戏剧”。所谓“沉浸”,指的是在这类戏剧中,观众也是戏剧的一部分,他们可以走入戏中,与角色和剧情融为一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沉浸式戏剧”除了要设计复杂巧妙的多线剧本让观众参与表演,还特别注重戏剧空间的营造,往往会为剧本特制一个能够具象呈现戏剧环境,并能容纳所有剧情展开的特殊剧场,其规模和功能都远超传统戏剧舞台。比如上海版《不眠之夜》的演出场所就是一整座酒店改装的。
相比于“沉浸式戏剧”的高投入,“剧本杀”就显得简易多了,更像是一种“沉浸式戏剧”的低配版,留给玩家更多的发挥和想象空间。“剧本杀”本质上是沉浸式游戏,娱乐和社交是其主要目的,正如一名资深玩家所说:“剧本的核心也许是故事,但是‘剧本杀’的核心就不是故事了,而是侦探推理、角色扮演、换装拍照等。”
但是,“剧本杀”与“沉浸式戏剧”一样,都需要优质的剧本。王国维曾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金之所谓杂剧院本者,其中有滑稽戏,有正杂剧,有艳段,有杂班,又有种种技艺游戏。”这说明我国的戏剧演出一开始也是与种种游戏相混杂的,目的是“宴集时所以娱耳目者”。这种以社交娱乐为目的的表演方式,与当时相对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井生活氛围不无关系。但是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也是事实,其中充斥着许多“佯作愚谬之态”的鄙俗表演和难登大雅之堂的粗词俚语。反观“剧本杀”的剧本现状,盗版、劣质、低俗等问题也较为普遍。金杂剧到了元代,有了关汉卿等“专业编剧”之后,剧本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都有了显著提高。这样的剧本发展路径或许能为我们解决“剧本杀”剧本质量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文艺评论能为“剧本杀”做些什么
日前,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针对热点文艺现象等及时组织开展文艺评论,有力引导舆论、市场与大众”“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繁荣发展”。“剧本杀”作为一种热点文艺现象,理应引起文艺评论界的关注,相关专家应当为其良性发展出主意、把方向。
从当前的“剧本杀”市场来看,剧本是玩家最重视的要素之一。“剧本杀”的剧本与普通戏剧和影视作品不同,它需要创作者为每个角色提供单向剧本,且没有主配角之分;同时所有剧本要共同组成一个逻辑严密又机关重重的故事。这些都非常考验编剧的经验和水平。与文学、影视和所有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创作,特别是新形式新领域的创作,需要理论的指引和批评的打磨方能光彩乍现、更上一层楼。如何运用文学叙事技巧来讲好一个引人入胜的推理故事?如何不动声色地设置悬念伏笔,使之与人物形象设定和环境设定配合得天衣无缝?如何编写《组织者手册》,让剧本在沉浸性和游戏性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这些都需要比较专业的批评与探讨方能逐渐形成可靠的理论共识。
除了技术层面的指导,理论与批评界更应该尽快从文化层面探讨并厘清“剧本杀”这一新事物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等,帮助该行业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在社会生活多姿多彩更迭迅速的当代世界,潮流文化或青年亚文化现象常常较为芜杂地崛起于主流视野之外,但它们是对新兴社会文化需求最为敏感的反应。因此文艺评论需与时俱进,通过对青年亚文化的批评研究发挥“有力引导舆论、市场和大众”的作用。
“剧本杀”绝大部分玩家群体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些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00后一代对“虚拟世界”的接受度和依赖感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不是“剧本杀”这种“体验别样人生”的游戏得以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呢?此外,“剧本杀”与推理小说、沉浸式戏剧、网络虚拟游戏、不同形式的桌游甚至各类沉浸式演出等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都需要仔细探究,方能明辨其未来走向。
但比技巧和理论更重要的是,评论要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剧本杀”原名“谋杀之谜”,具有“推凶”的固定模式,自然会有许多产品为了追求游戏效果而刻意编造离奇的凶杀情节、营造恐怖的环境氛围,或者在游戏互动环节设置一些有违社会公序良俗的内容。这些价值观方面的问题目前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想要消除“剧本杀”价值观的“灰色地带”,需要引入批评机制。
当然,评论不必限于剧本,布景、服化道以及游戏环节等都应该引起重视,重点在于发挥“审美启迪”之功用。作为一种社交娱乐游戏,“剧本杀”着眼于人们的精神需求,杜绝负面价值观的引诱和影响只是最低要求,而通过提升游戏各个环节的审美品质,在更好地满足玩家精神愉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的审美品位和思想境界,方是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长远发展之道。作者:宋旭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13日 13版)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剧本杀”有多火?相关机构发布的《2021年中国剧本杀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在当前的中国年轻消费者线下潮流娱乐方式中,“剧本杀”高居第三位,紧随电影、运动健身之后。然而,关于“剧本杀”剧本的质量问题在业内外饱受诟病。毫无疑问,“剧本杀”行业的良性发展,精品剧本是关键。如何通过评论引导,为“剧本杀”剧本创作把脉、把方向值得探讨。
“剧本杀”台本 光明图片
行业急速扩张暴露剧本创作短板
仅仅经过了两年左右的发展,主打逻辑推理、沉浸式体验的“剧本杀”游戏已经在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潮流。从线上到线下,从大都市到小县城,门店遍布全国各地,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升级。
今年以来,野蛮生长的“剧本杀”行业引起媒体与公众的密集关注,人们试图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分析其成因、特点和影响。当然也把目光聚焦于它的未来。就像诸多在资本和媒体助推下急速扩张的“风口”行业一样,“剧本杀”的急速发展已经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比如低价竞争导致盗版泛滥、劣质剧本和低端服务影响玩家体验、故事类型化严重、创新力不足等等。
针对“剧本杀”市场乱象,相关专家、从业人员和媒体人等纷纷出谋划策,目前讨论较多的解决途径主要有三类:一是借助行政或法律手段,即呼吁有关部门出台类似影视和出版行业的审查监管制度来保障市场秩序,建立公信力;二是寄希望于市场本身的竞争机制,逐步淘汰劣质剧本和商家;三是行业内部积极采取行动自我整顿规范,包括建立“剧本杀”行业协会、培训主持人、吸收职业作家加入编剧行列等。在笔者看来,这些措施确实有望遏制“剧本杀”行业的无序扩张,为行业划定最低品质保障线。但是要保障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还要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引导作用,推动优质剧本的创作和生产。
几位年轻人在玩“剧本杀” 光明图片
与“沉浸式戏剧”一样,对剧本有较高要求
“剧本杀”观演一体、即时互动的游戏形式,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沉浸式戏剧”。所谓“沉浸”,指的是在这类戏剧中,观众也是戏剧的一部分,他们可以走入戏中,与角色和剧情融为一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沉浸式戏剧”除了要设计复杂巧妙的多线剧本让观众参与表演,还特别注重戏剧空间的营造,往往会为剧本特制一个能够具象呈现戏剧环境,并能容纳所有剧情展开的特殊剧场,其规模和功能都远超传统戏剧舞台。比如上海版《不眠之夜》的演出场所就是一整座酒店改装的。
相比于“沉浸式戏剧”的高投入,“剧本杀”就显得简易多了,更像是一种“沉浸式戏剧”的低配版,留给玩家更多的发挥和想象空间。“剧本杀”本质上是沉浸式游戏,娱乐和社交是其主要目的,正如一名资深玩家所说:“剧本的核心也许是故事,但是‘剧本杀’的核心就不是故事了,而是侦探推理、角色扮演、换装拍照等。”
但是,“剧本杀”与“沉浸式戏剧”一样,都需要优质的剧本。王国维曾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金之所谓杂剧院本者,其中有滑稽戏,有正杂剧,有艳段,有杂班,又有种种技艺游戏。”这说明我国的戏剧演出一开始也是与种种游戏相混杂的,目的是“宴集时所以娱耳目者”。这种以社交娱乐为目的的表演方式,与当时相对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井生活氛围不无关系。但是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也是事实,其中充斥着许多“佯作愚谬之态”的鄙俗表演和难登大雅之堂的粗词俚语。反观“剧本杀”的剧本现状,盗版、劣质、低俗等问题也较为普遍。金杂剧到了元代,有了关汉卿等“专业编剧”之后,剧本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都有了显著提高。这样的剧本发展路径或许能为我们解决“剧本杀”剧本质量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文艺评论能为“剧本杀”做些什么
日前,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针对热点文艺现象等及时组织开展文艺评论,有力引导舆论、市场与大众”“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繁荣发展”。“剧本杀”作为一种热点文艺现象,理应引起文艺评论界的关注,相关专家应当为其良性发展出主意、把方向。
从当前的“剧本杀”市场来看,剧本是玩家最重视的要素之一。“剧本杀”的剧本与普通戏剧和影视作品不同,它需要创作者为每个角色提供单向剧本,且没有主配角之分;同时所有剧本要共同组成一个逻辑严密又机关重重的故事。这些都非常考验编剧的经验和水平。与文学、影视和所有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创作,特别是新形式新领域的创作,需要理论的指引和批评的打磨方能光彩乍现、更上一层楼。如何运用文学叙事技巧来讲好一个引人入胜的推理故事?如何不动声色地设置悬念伏笔,使之与人物形象设定和环境设定配合得天衣无缝?如何编写《组织者手册》,让剧本在沉浸性和游戏性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这些都需要比较专业的批评与探讨方能逐渐形成可靠的理论共识。
除了技术层面的指导,理论与批评界更应该尽快从文化层面探讨并厘清“剧本杀”这一新事物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等,帮助该行业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在社会生活多姿多彩更迭迅速的当代世界,潮流文化或青年亚文化现象常常较为芜杂地崛起于主流视野之外,但它们是对新兴社会文化需求最为敏感的反应。因此文艺评论需与时俱进,通过对青年亚文化的批评研究发挥“有力引导舆论、市场和大众”的作用。
“剧本杀”绝大部分玩家群体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些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00后一代对“虚拟世界”的接受度和依赖感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不是“剧本杀”这种“体验别样人生”的游戏得以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呢?此外,“剧本杀”与推理小说、沉浸式戏剧、网络虚拟游戏、不同形式的桌游甚至各类沉浸式演出等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都需要仔细探究,方能明辨其未来走向。
但比技巧和理论更重要的是,评论要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剧本杀”原名“谋杀之谜”,具有“推凶”的固定模式,自然会有许多产品为了追求游戏效果而刻意编造离奇的凶杀情节、营造恐怖的环境氛围,或者在游戏互动环节设置一些有违社会公序良俗的内容。这些价值观方面的问题目前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想要消除“剧本杀”价值观的“灰色地带”,需要引入批评机制。
当然,评论不必限于剧本,布景、服化道以及游戏环节等都应该引起重视,重点在于发挥“审美启迪”之功用。作为一种社交娱乐游戏,“剧本杀”着眼于人们的精神需求,杜绝负面价值观的引诱和影响只是最低要求,而通过提升游戏各个环节的审美品质,在更好地满足玩家精神愉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的审美品位和思想境界,方是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长远发展之道。作者:宋旭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13日 13版)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相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