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让古籍里的文化走进生活

时间:2022-05-06来源:中国新闻网点击量:834

【文化评析】

据媒体近日报道,从2020年暑假起,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韩超、史星宇把清朝文人、美食评论家袁枚的《随园食单》“翻译”成了一道道活色生香的菜肴,吸引了不少读者“追更”。

虽然袁枚对美食的研究广为人知,但公众对他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古籍的文字层面上。通过活灵活现的复原,我们不仅能够亲眼看到古人的日常餐饮,亲口感受穿越时间的味道,还能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国的软实力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古籍经典为载体的思想观念。通过对古籍的研究和阅读,传统文化得以代代流传。


不过,我们对传统的重视和研究,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文字上。事实上,传统文化还有很多超出平面维度的物质载体,包括饮食、音乐、衣冠、建筑等。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越是生活化,越是能达到可亲可感的效果。如何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让古籍里蕴藏的灿烂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延续,正是当下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2021年春节,河南卫视的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在“百花齐放”当中脱颖而出,受到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热捧;如今各大景区里,身着汉服的“小哥哥”“小姐姐”越来越常见,有人形容,赏花季成了汉服出游季;古典诗词也从文献与书本中走上荧屏,以生动新颖的方式走向大众,《中国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的走红就极具代表性。

上述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一方面,它们印证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喜爱程度;另一方面,它们也提醒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应该和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尤其是传播媒介的更新换代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根本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价值并不只在于专供学者研究,更在于供大众阅读学习,使大众获得精神滋养。严肃认真的古籍考订、补缀、研究当然是国家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要任务,但无论是何种古籍,其本质意义必然还是在于阐释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达到使其在公众中普及的目的。

换言之,古籍的内容再精深、再博大,如果不能直达百姓的日常生活,就会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找到传统文化与公众之间的“融合点”,找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之魂”,让文化精神进入生活空间,才能最终形成精神共鸣。

当然,我们所要强调的“生活化”,绝非一味的通俗化和娱乐化,而是让诗词歌赋创作、传统民俗体验、多元互动交流等活动形成更多种类的体验,实现更深层次的延展。唯有如此,才能使古籍中的传统文化拥有更多受众,焕发出新的生机。


编辑:黄骏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让古籍里的文化走进生活

时间:2022-05-06来源:中国新闻网

【文化评析】

据媒体近日报道,从2020年暑假起,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韩超、史星宇把清朝文人、美食评论家袁枚的《随园食单》“翻译”成了一道道活色生香的菜肴,吸引了不少读者“追更”。

虽然袁枚对美食的研究广为人知,但公众对他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古籍的文字层面上。通过活灵活现的复原,我们不仅能够亲眼看到古人的日常餐饮,亲口感受穿越时间的味道,还能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国的软实力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古籍经典为载体的思想观念。通过对古籍的研究和阅读,传统文化得以代代流传。


不过,我们对传统的重视和研究,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文字上。事实上,传统文化还有很多超出平面维度的物质载体,包括饮食、音乐、衣冠、建筑等。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越是生活化,越是能达到可亲可感的效果。如何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让古籍里蕴藏的灿烂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延续,正是当下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2021年春节,河南卫视的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在“百花齐放”当中脱颖而出,受到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热捧;如今各大景区里,身着汉服的“小哥哥”“小姐姐”越来越常见,有人形容,赏花季成了汉服出游季;古典诗词也从文献与书本中走上荧屏,以生动新颖的方式走向大众,《中国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的走红就极具代表性。

上述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一方面,它们印证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喜爱程度;另一方面,它们也提醒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应该和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尤其是传播媒介的更新换代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根本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价值并不只在于专供学者研究,更在于供大众阅读学习,使大众获得精神滋养。严肃认真的古籍考订、补缀、研究当然是国家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要任务,但无论是何种古籍,其本质意义必然还是在于阐释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达到使其在公众中普及的目的。

换言之,古籍的内容再精深、再博大,如果不能直达百姓的日常生活,就会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找到传统文化与公众之间的“融合点”,找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之魂”,让文化精神进入生活空间,才能最终形成精神共鸣。

当然,我们所要强调的“生活化”,绝非一味的通俗化和娱乐化,而是让诗词歌赋创作、传统民俗体验、多元互动交流等活动形成更多种类的体验,实现更深层次的延展。唯有如此,才能使古籍中的传统文化拥有更多受众,焕发出新的生机。


编辑:黄骏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