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乡村振兴,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时间:2022-05-17来源:陕西日报点击量:849

原标题:乡村振兴,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的长安唐村·南堡古寨是深受游客喜爱的文化旅游景区,也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例。

白鹿原影视城自2016年开园后,极大地拉动了周边乡镇经济发展。周边乡村民宿、农家乐、酒店等业态不断丰富,村民找到了致富新路径。

位于渭南市桥南镇曹峪村的“素心·山谷里”特色民宿,每天都有众多游客慕名前来。

西头欢乐牧场落户旬邑县张洪镇西头村,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周边农户自主创业,实现增收。

镇安县童话磨石沟。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柏桦摄

从乡村走进城市的袁家村、从国内走向国外的非遗文创、声名远扬的安塞腰鼓、依山傍水的乡村民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陕西的特色文化产业为广大的农民群众提供了一种致富新模式,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构筑起承载人们乡恋乡愁的精神家园。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为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4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创意设计、演出、音乐、美术、手工业、数字文化、特色文化产业、文旅融合等重点发展领域,以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项目和金融支持等多项政策举措。

发掘本土资源优势,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将文化产业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是当下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从村庄到景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潺潺小溪边,孩童们欢快地嬉戏;白色的帐篷、透明的星空房、原木搭建的小屋在苍翠的绿树间错落有致地分布;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或品尝着乡村美食,或喝茶聊天,在蓝天白云下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五一”假日期间,位于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曹峪村的“素心·山谷里”特色民宿,每天都有近千名游客慕名前来,村口的停车场早早就停满了车辆。

过去的曹峪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经济发展只能依靠核桃、花椒等传统作物和农副产品,农家乐的顾客大多是附近的零星散客。不温不火的旅游经营,并没有给大部分群众带来经济效益。

2020年,“素心·山谷里”民宿项目的引进,给曹峪村带来了生机:依山傍水的自然资源被充分利用,闲置的老旧房屋被改造一新,村里的环境卫生有了专人维护,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企业+村集体”的开发建设模式让村子更美了,让村民更富了,让游客来了就不愿走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需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意见》明确指出,要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传承弘扬茶、中医药、美食等特色文化,开发适合大众康养、休闲、体验的文化和旅游产品。让乡村转变为景区、产业园,让村民当“主角”,要将乡村文化的挖掘和转化利用融入乡村发展全过程,更要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渭南,桃花源民俗文化园、薰衣草庄园、植物园等一批特色项目的建设,让曾经无人问津的“塬上”变成了吸引游客的“乐游原”。在咸阳,袁家村从一个传统村落发展至囊括了餐饮、民宿、休闲、传统文化传承展示的综合性乡村旅游度假区,将乡村美食带进城市商业综合体,形成特色品牌和产业链,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在西安,白鹿原影视城、长安唐村·南堡古寨、太阳葡萄小镇等项目,是深受游客喜爱的文化旅游景区,也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村在文化产业建设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以文化为引领、以农民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涌现,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康养农业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促进了乡村文化繁荣,也让乡村文旅资源实现了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

从资源到产业

文化特色释放文化红利

陕北腰鼓震天响。曾经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千人腰鼓表演,如今在延安市安塞区冯家营村已经成为常态化的表演项目。

安塞腰鼓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和产业价值。依托这一特色,冯家营村建起了以腰鼓表演和民俗观光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村。仅2019年,冯家营村就接待游客46万余人次,户均增收约7000元。

在深入挖掘腰鼓文化内涵的同时,冯家营村积极培育新农民、发展新文化、倡导新风尚,于2020年入选首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与此同时,安塞区打造的另外两个文化产业项目——东方毕加索绘画村、陕北信天游大舞台,也充分发挥当地非遗优势,将世代传承的“文化名片”变成群众致富源泉,让更多群众在文化传承中受益。

农业、旅游、文创……在陕西各地,多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在实践中走向清晰。《意见》提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将创意设计、演出、音乐、美术、手工业等重点领域与乡村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融合,激发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快速发展且内涵不断丰富的乡村旅游业,就是典型的实践。

镇安县童话磨石沟作为研学基地、亲子度假基地,游客可以体验农事劳作、户外探索,带火了当地农副产品。岐山县构建起以民俗文化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打响“中国臊子面之乡”“周礼之乡”金字招牌,开启文旅兴农的新征程。石泉县中坝作坊小镇、岚皋县“非遗文旅”小镇、镇坪县“腊味小镇”等“非遗项目+特色小镇”模式,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和巨大的文化红利。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要通过打造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进而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的融合。未来,乡村旅游与三产融合的方式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燕认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让农村更加美丽、农民生活更加富足。

从引领到培育

多方助力催生内生动力

60多场自驾活动,万余名车友走进富平、永寿、丹凤、延川等县域,帮扶企业及基地百余家,电商平台上线助农产品200余种……由陕旅集团组织开展的“山花工程·后备箱”行动,以公益自驾游形式带领游客走入绿水青山,采摘、品鉴陕西各地质优价廉的特色农副产品,让产品从农户地里直达游客手中,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推广销售,帮助农户在家门口增收。

面向全省甄选优质农副产品进行线上销售推广,对特色产品进行专业化设计与故事营销,推出特定节庆礼盒,联动企业进行批量采购……骏途网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及资源优势打造的“陕旅嗨GO”电商平台,帮助农民、农村合作社及农副产品生产企业打开销路,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助农,让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更智慧、更精准。

以城带乡、城乡互促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多方参与则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发展文化产业,仅靠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加强城乡资源对接,激活乡村文化要素,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

陕西广电网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全省乡村网络建设,在全省97个县(市、区)启动实施“广电扶贫·宽带乡村”项目,解决了59.9万余名农村群众收看电视的问题,为全省2576个乡村建设WiFi热点5562个,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为乡村电子商务、旅游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1年,陕西广电网络和延川县甄家湾村村委会签订“智慧乡村”村级示范点合作协议,在提升村庄智慧化管理程度的同时,将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影视名村”通过网络展示给更多的观众和游客。2021年,陕旅集团打造的乡村旅游精品项目西头欢乐牧场落户旬邑县张洪镇西头村,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周边农户自主创业,实现增收。

“推动文化产业人才、资金、项目、消费下乡,鼓励文化企业挖掘乡村人文价值,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结合乡村振兴新要求,充分发挥我省历史、非遗、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新技术培育新业态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基本路径。”陕西省文化产业协会会长李中航表示,“我们将发挥协会行业引领作用,引导各地市文化产业协会积极开展工作,深度挖掘当地资源,做好县域招商工作;指导成立市级、县级文化产业协会,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合力,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产业,开展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编辑:黄骏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乡村振兴,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时间:2022-05-17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乡村振兴,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的长安唐村·南堡古寨是深受游客喜爱的文化旅游景区,也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例。

白鹿原影视城自2016年开园后,极大地拉动了周边乡镇经济发展。周边乡村民宿、农家乐、酒店等业态不断丰富,村民找到了致富新路径。

位于渭南市桥南镇曹峪村的“素心·山谷里”特色民宿,每天都有众多游客慕名前来。

西头欢乐牧场落户旬邑县张洪镇西头村,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周边农户自主创业,实现增收。

镇安县童话磨石沟。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柏桦摄

从乡村走进城市的袁家村、从国内走向国外的非遗文创、声名远扬的安塞腰鼓、依山傍水的乡村民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陕西的特色文化产业为广大的农民群众提供了一种致富新模式,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构筑起承载人们乡恋乡愁的精神家园。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为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4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创意设计、演出、音乐、美术、手工业、数字文化、特色文化产业、文旅融合等重点发展领域,以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项目和金融支持等多项政策举措。

发掘本土资源优势,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将文化产业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是当下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从村庄到景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潺潺小溪边,孩童们欢快地嬉戏;白色的帐篷、透明的星空房、原木搭建的小屋在苍翠的绿树间错落有致地分布;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或品尝着乡村美食,或喝茶聊天,在蓝天白云下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五一”假日期间,位于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曹峪村的“素心·山谷里”特色民宿,每天都有近千名游客慕名前来,村口的停车场早早就停满了车辆。

过去的曹峪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经济发展只能依靠核桃、花椒等传统作物和农副产品,农家乐的顾客大多是附近的零星散客。不温不火的旅游经营,并没有给大部分群众带来经济效益。

2020年,“素心·山谷里”民宿项目的引进,给曹峪村带来了生机:依山傍水的自然资源被充分利用,闲置的老旧房屋被改造一新,村里的环境卫生有了专人维护,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企业+村集体”的开发建设模式让村子更美了,让村民更富了,让游客来了就不愿走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需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意见》明确指出,要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传承弘扬茶、中医药、美食等特色文化,开发适合大众康养、休闲、体验的文化和旅游产品。让乡村转变为景区、产业园,让村民当“主角”,要将乡村文化的挖掘和转化利用融入乡村发展全过程,更要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渭南,桃花源民俗文化园、薰衣草庄园、植物园等一批特色项目的建设,让曾经无人问津的“塬上”变成了吸引游客的“乐游原”。在咸阳,袁家村从一个传统村落发展至囊括了餐饮、民宿、休闲、传统文化传承展示的综合性乡村旅游度假区,将乡村美食带进城市商业综合体,形成特色品牌和产业链,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在西安,白鹿原影视城、长安唐村·南堡古寨、太阳葡萄小镇等项目,是深受游客喜爱的文化旅游景区,也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村在文化产业建设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以文化为引领、以农民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涌现,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康养农业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促进了乡村文化繁荣,也让乡村文旅资源实现了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

从资源到产业

文化特色释放文化红利

陕北腰鼓震天响。曾经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千人腰鼓表演,如今在延安市安塞区冯家营村已经成为常态化的表演项目。

安塞腰鼓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和产业价值。依托这一特色,冯家营村建起了以腰鼓表演和民俗观光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村。仅2019年,冯家营村就接待游客46万余人次,户均增收约7000元。

在深入挖掘腰鼓文化内涵的同时,冯家营村积极培育新农民、发展新文化、倡导新风尚,于2020年入选首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与此同时,安塞区打造的另外两个文化产业项目——东方毕加索绘画村、陕北信天游大舞台,也充分发挥当地非遗优势,将世代传承的“文化名片”变成群众致富源泉,让更多群众在文化传承中受益。

农业、旅游、文创……在陕西各地,多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在实践中走向清晰。《意见》提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将创意设计、演出、音乐、美术、手工业等重点领域与乡村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融合,激发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快速发展且内涵不断丰富的乡村旅游业,就是典型的实践。

镇安县童话磨石沟作为研学基地、亲子度假基地,游客可以体验农事劳作、户外探索,带火了当地农副产品。岐山县构建起以民俗文化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打响“中国臊子面之乡”“周礼之乡”金字招牌,开启文旅兴农的新征程。石泉县中坝作坊小镇、岚皋县“非遗文旅”小镇、镇坪县“腊味小镇”等“非遗项目+特色小镇”模式,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和巨大的文化红利。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要通过打造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进而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的融合。未来,乡村旅游与三产融合的方式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燕认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让农村更加美丽、农民生活更加富足。

从引领到培育

多方助力催生内生动力

60多场自驾活动,万余名车友走进富平、永寿、丹凤、延川等县域,帮扶企业及基地百余家,电商平台上线助农产品200余种……由陕旅集团组织开展的“山花工程·后备箱”行动,以公益自驾游形式带领游客走入绿水青山,采摘、品鉴陕西各地质优价廉的特色农副产品,让产品从农户地里直达游客手中,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推广销售,帮助农户在家门口增收。

面向全省甄选优质农副产品进行线上销售推广,对特色产品进行专业化设计与故事营销,推出特定节庆礼盒,联动企业进行批量采购……骏途网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及资源优势打造的“陕旅嗨GO”电商平台,帮助农民、农村合作社及农副产品生产企业打开销路,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助农,让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更智慧、更精准。

以城带乡、城乡互促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多方参与则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发展文化产业,仅靠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加强城乡资源对接,激活乡村文化要素,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

陕西广电网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全省乡村网络建设,在全省97个县(市、区)启动实施“广电扶贫·宽带乡村”项目,解决了59.9万余名农村群众收看电视的问题,为全省2576个乡村建设WiFi热点5562个,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为乡村电子商务、旅游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1年,陕西广电网络和延川县甄家湾村村委会签订“智慧乡村”村级示范点合作协议,在提升村庄智慧化管理程度的同时,将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影视名村”通过网络展示给更多的观众和游客。2021年,陕旅集团打造的乡村旅游精品项目西头欢乐牧场落户旬邑县张洪镇西头村,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周边农户自主创业,实现增收。

“推动文化产业人才、资金、项目、消费下乡,鼓励文化企业挖掘乡村人文价值,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结合乡村振兴新要求,充分发挥我省历史、非遗、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新技术培育新业态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基本路径。”陕西省文化产业协会会长李中航表示,“我们将发挥协会行业引领作用,引导各地市文化产业协会积极开展工作,深度挖掘当地资源,做好县域招商工作;指导成立市级、县级文化产业协会,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合力,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产业,开展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编辑:黄骏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