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古之科举、现之高考,文化的关联与传承

时间:2022-05-19来源:点击量:558

疫情阴霾侵扰全,犹如万众抗险揪心难耐,备受瞩目当属即将到来的2022年高考。

在每个备战高考的学子心中,俗称在黑暗中怒揭一丝曙光的五月,是紧张,是兴奋,是憧憬。每逢这个时节,“高考”总是人们正在讨论或是即将讨论的话题,虽身不在战场,心永远在线。

这般,放于古代,亦如此。

其实类似于高考的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晚清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无不昭显着今天高考的影子,它们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与传承。

科举,古代的高考

科举制是中国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从隋代开始实行,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共经历了1300余年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由于科举制度与今天的高考在某些方面有些类似,故也有“古代的高考”之称。

科举,不得不提及翰林院。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身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明代,逐步晋升为“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制度,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清代的科举选拔制度,更是直接影响并吸引着大量知识分子。

是制度改变,更是精神传承,

都说如今的高考,远不及古人科举的地位,实则不然。所有政治、经济制度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割裂来分析,所以现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不应该直接比较,都有闪光的地方。

科举,是一种组织制度,是封建社会通过科举制度从民间选拔“精英”官员从而巩固政权,于当时无疑就是一种公平的象征,是无权无势的清贫学子迎来进入仕途的曙光,有机会让有志之士登庙堂、忧天下之忧。科举制度既保证了等级间的有序流动,又有效巩固了当权者的统治地位。

高考,是教育制度,并非直接从官、从政。自1977年新中国恢复高考,高考制度为中国的改革发展贡献了无数人才,更是后来发奋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虽然近年来无论是科举制度还是高考制度在某些方面均受世人诟病,但不可否认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不容一笔抹杀。

教育,文化传承的公平保障

公平性是科举和高考的生命线,坚守准则“学而优则仕”教育的公平性也始终是国人内心不容践踏的准则。

不管是科举时期还是如今高考时代,纵观古今,权衡利弊,已经是公认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了,方式不同,有些本质从未改变,总是在历史文化演变过程中保有传承。

今年的高考注定与往年不同,反复无常的疫情让网课成为最后的磨剑利器,各区情况迎来来了新的“不公平”,但谁又能说清楚这与常年教育资源远落后城市的偏远山区而言,不失另一种新的公平呢?本着发奋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编辑:潘洪国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古之科举、现之高考,文化的关联与传承

时间:2022-05-19来源:

疫情阴霾侵扰全,犹如万众抗险揪心难耐,备受瞩目当属即将到来的2022年高考。

在每个备战高考的学子心中,俗称在黑暗中怒揭一丝曙光的五月,是紧张,是兴奋,是憧憬。每逢这个时节,“高考”总是人们正在讨论或是即将讨论的话题,虽身不在战场,心永远在线。

这般,放于古代,亦如此。

其实类似于高考的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晚清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无不昭显着今天高考的影子,它们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与传承。

科举,古代的高考

科举制是中国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从隋代开始实行,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共经历了1300余年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由于科举制度与今天的高考在某些方面有些类似,故也有“古代的高考”之称。

科举,不得不提及翰林院。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身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明代,逐步晋升为“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制度,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清代的科举选拔制度,更是直接影响并吸引着大量知识分子。

是制度改变,更是精神传承,

都说如今的高考,远不及古人科举的地位,实则不然。所有政治、经济制度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割裂来分析,所以现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不应该直接比较,都有闪光的地方。

科举,是一种组织制度,是封建社会通过科举制度从民间选拔“精英”官员从而巩固政权,于当时无疑就是一种公平的象征,是无权无势的清贫学子迎来进入仕途的曙光,有机会让有志之士登庙堂、忧天下之忧。科举制度既保证了等级间的有序流动,又有效巩固了当权者的统治地位。

高考,是教育制度,并非直接从官、从政。自1977年新中国恢复高考,高考制度为中国的改革发展贡献了无数人才,更是后来发奋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虽然近年来无论是科举制度还是高考制度在某些方面均受世人诟病,但不可否认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不容一笔抹杀。

教育,文化传承的公平保障

公平性是科举和高考的生命线,坚守准则“学而优则仕”教育的公平性也始终是国人内心不容践踏的准则。

不管是科举时期还是如今高考时代,纵观古今,权衡利弊,已经是公认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了,方式不同,有些本质从未改变,总是在历史文化演变过程中保有传承。

今年的高考注定与往年不同,反复无常的疫情让网课成为最后的磨剑利器,各区情况迎来来了新的“不公平”,但谁又能说清楚这与常年教育资源远落后城市的偏远山区而言,不失另一种新的公平呢?本着发奋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编辑:潘洪国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