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京杭大运河:奔流不息的文明

时间:2022-05-29来源:神州翰林院点击量:655

“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2500多年前,中国人一石一土开凿出世界上跨度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河,它是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3200多公里。既作漕运动脉、舟楫之力,更为灌溉之源、泄洪之地,乃至渔家生计、浣衣淘米,流经之处皆为民生。滋养了两岸世代神州子孙,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明。

大运河的演变及运河文明的现今价值。

一、运河的前世今生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可想而知,那个时期开凿运河基本是服务于军事行动,各方势力欲争霸中原;到隋朝隋炀帝时期,为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以南丰富的物资运往洛阳,随即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此时经济及政治动机远远超过了服务军事的目的,想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穿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元代,郭守敬在大帝忽必烈的支持下开凿了通惠河(大运河北京段),并且取直大运河,从此南来的各类货物源源不断的运到了大都城里,使大运河逐渐走向了最辉煌的历史高点;直至清朝后期,无论是一统时期政权,还是分裂时期政权,都十分注重运河的疏凿与治理,这都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息息相关,系民生,系国运。

京杭大运河贯通之后,以其特有的沟通功能,将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连接在一起,将不同江河流域的生产区域联系在一起。封建王朝当权者以它为基础,建立起将各地物资输往都城的历时千年的漕运体系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就陆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等号召大修水利,并逐步开展了大运河的整治、修缮工作;改革开放后,国家又把大运河通航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批复《京杭运河(济宁至杭州)续建工程计划任务书)》,运河再次得到改观与建设,创造了大运河历史上新的辉煌,焕发新生。

历经千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穿越时空的大运河,现今价值

千年运河,奔流不息,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运河已不是一条单纯的河流,而是一条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展示长廊。从历史中款款而来,悠悠奔向未来的长河中……领导曾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大运河文化带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对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有巨大的辐射作用,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带动沿岸区域农业新兴化发展,聚焦特色资源,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构建美丽乡村建设。

大运河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成果,还必将深刻影响当今和未来。所以,新时代对大运河的修缮与保护更要注重方式方法,有效保护,创新发展,让运河文化舞动神州,穿越时空为你而来,彼此惺惺相惜!


编辑:潘洪国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京杭大运河:奔流不息的文明

时间:2022-05-29来源:神州翰林院

“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2500多年前,中国人一石一土开凿出世界上跨度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河,它是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3200多公里。既作漕运动脉、舟楫之力,更为灌溉之源、泄洪之地,乃至渔家生计、浣衣淘米,流经之处皆为民生。滋养了两岸世代神州子孙,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明。

大运河的演变及运河文明的现今价值。

一、运河的前世今生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可想而知,那个时期开凿运河基本是服务于军事行动,各方势力欲争霸中原;到隋朝隋炀帝时期,为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以南丰富的物资运往洛阳,随即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此时经济及政治动机远远超过了服务军事的目的,想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穿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元代,郭守敬在大帝忽必烈的支持下开凿了通惠河(大运河北京段),并且取直大运河,从此南来的各类货物源源不断的运到了大都城里,使大运河逐渐走向了最辉煌的历史高点;直至清朝后期,无论是一统时期政权,还是分裂时期政权,都十分注重运河的疏凿与治理,这都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息息相关,系民生,系国运。

京杭大运河贯通之后,以其特有的沟通功能,将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连接在一起,将不同江河流域的生产区域联系在一起。封建王朝当权者以它为基础,建立起将各地物资输往都城的历时千年的漕运体系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就陆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等号召大修水利,并逐步开展了大运河的整治、修缮工作;改革开放后,国家又把大运河通航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批复《京杭运河(济宁至杭州)续建工程计划任务书)》,运河再次得到改观与建设,创造了大运河历史上新的辉煌,焕发新生。

历经千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穿越时空的大运河,现今价值

千年运河,奔流不息,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运河已不是一条单纯的河流,而是一条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展示长廊。从历史中款款而来,悠悠奔向未来的长河中……领导曾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大运河文化带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对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有巨大的辐射作用,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带动沿岸区域农业新兴化发展,聚焦特色资源,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构建美丽乡村建设。

大运河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成果,还必将深刻影响当今和未来。所以,新时代对大运河的修缮与保护更要注重方式方法,有效保护,创新发展,让运河文化舞动神州,穿越时空为你而来,彼此惺惺相惜!


编辑:潘洪国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