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张九龄的一首《望月怀远》

时间:2022-06-06来源:点击量:53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一首《望月怀远》是唐朝诗人张九龄在背井离乡的时候,抬头看到了天上的月亮,思念起远方的亲人,随手写下的诗。这首诗的字眼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读起来切朗朗上口。将自己的一切情感寄于天上的明月,当时的张九龄作为离乡在外的游子在外求职却屡遭不顺的仕途,抬头望见天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更加思念起远在他方的故乡。

当时正值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间,张九龄在当朝担任宰相,原本的仕途一路稳步上升,但是却遭到了小人的妒忌,在受到了同朝诽谤排挤后,开元24年,张九龄卸任了宰相,被贬到了荆州长史,在那个地方写下了这首《望月怀远》。

张九龄生于678年,卒于740年,是唐朝著名的宰相之一。世人常常称他为“张曲江”或者“文献公”。小的时候,居住在绍州曲江(今广州市韶关市),从小就被当地的人们称为是神童,他在七岁的时候就可以识字、写文章,不仅如此,他在才智过人的同时,还勤奋好学,琴棋书画可谓是样样精通,小小的年纪就考中了进士,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

在开元712年间12月,唐玄宗在东宫举办文学考试,张九龄的成绩依然是名列前茅,被玄宗授予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的选人,从内而外的纠正,当时官场的不良风气,选官应该注重的是贤能,而不是家世。可是他的意见一经提出就屡遭质疑,与当朝的大臣们的意见总是不统一,遭到了同朝人的不满。在唐朝的开元年间,贞观之治近百年时,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广州成为了当时最大的空通商口岸,在当此之时,改善南北的交通显得尤为的重要,张九龄提出这一建议,得到了朝廷的批准,他亲临现场,不辞劳苦,亲自指挥勘察道路,终于修成了一条长十几里,宽十七米的道路。张九龄还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记录下了这条“古代的京广线”建立的历程,为了南北的交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开元六年的春天,张九龄被召唤回京,因为修大庾岭路有功,被升迁了迁司勋员外郎。

开元九年的时候,当时任宰相的张说对张九龄早已寄于厚望,认为这是一个有前途不可估量的孩子,又与自己姓氏相同,便将其视为后辈。张九龄凭借着自身的才华本事和张说的赏识提拔,很快便提升为了中书舍人内供奉。事业很是顺利,但是就在这个时候遭到了小人的非议。以李林甫为首,对于备受皇帝青睐的张九龄很是妒忌。在这个时候,大唐盛世处于鼎盛时期,在繁荣鼎盛的表面下,却潜伏着各种危机。张九龄针对着社会中的各种弊端,向皇帝上书请柬,劝皇帝居安思危,整理朝堂,对于当时安禄山李林甫痛斥其非。张九龄有一套自己的识人之道,他善于明察秋毫,一眼便看出安禄山李林甫是狡猾之徒,判定日后此人必会扰乱社会的安定,可是在他多次上书之后,却受到了皇帝的质问,犯了德不配位的罪,被降为了大都督府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六十八岁的张九龄在疾病的折磨下,最终五月七日离世,皇帝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在他去世后的一年内,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导致唐朝迅速从鼎盛走向消亡的安史之乱。


编辑:潘洪国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张九龄的一首《望月怀远》

时间:2022-06-06来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一首《望月怀远》是唐朝诗人张九龄在背井离乡的时候,抬头看到了天上的月亮,思念起远方的亲人,随手写下的诗。这首诗的字眼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读起来切朗朗上口。将自己的一切情感寄于天上的明月,当时的张九龄作为离乡在外的游子在外求职却屡遭不顺的仕途,抬头望见天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更加思念起远在他方的故乡。

当时正值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间,张九龄在当朝担任宰相,原本的仕途一路稳步上升,但是却遭到了小人的妒忌,在受到了同朝诽谤排挤后,开元24年,张九龄卸任了宰相,被贬到了荆州长史,在那个地方写下了这首《望月怀远》。

张九龄生于678年,卒于740年,是唐朝著名的宰相之一。世人常常称他为“张曲江”或者“文献公”。小的时候,居住在绍州曲江(今广州市韶关市),从小就被当地的人们称为是神童,他在七岁的时候就可以识字、写文章,不仅如此,他在才智过人的同时,还勤奋好学,琴棋书画可谓是样样精通,小小的年纪就考中了进士,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

在开元712年间12月,唐玄宗在东宫举办文学考试,张九龄的成绩依然是名列前茅,被玄宗授予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的选人,从内而外的纠正,当时官场的不良风气,选官应该注重的是贤能,而不是家世。可是他的意见一经提出就屡遭质疑,与当朝的大臣们的意见总是不统一,遭到了同朝人的不满。在唐朝的开元年间,贞观之治近百年时,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广州成为了当时最大的空通商口岸,在当此之时,改善南北的交通显得尤为的重要,张九龄提出这一建议,得到了朝廷的批准,他亲临现场,不辞劳苦,亲自指挥勘察道路,终于修成了一条长十几里,宽十七米的道路。张九龄还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记录下了这条“古代的京广线”建立的历程,为了南北的交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开元六年的春天,张九龄被召唤回京,因为修大庾岭路有功,被升迁了迁司勋员外郎。

开元九年的时候,当时任宰相的张说对张九龄早已寄于厚望,认为这是一个有前途不可估量的孩子,又与自己姓氏相同,便将其视为后辈。张九龄凭借着自身的才华本事和张说的赏识提拔,很快便提升为了中书舍人内供奉。事业很是顺利,但是就在这个时候遭到了小人的非议。以李林甫为首,对于备受皇帝青睐的张九龄很是妒忌。在这个时候,大唐盛世处于鼎盛时期,在繁荣鼎盛的表面下,却潜伏着各种危机。张九龄针对着社会中的各种弊端,向皇帝上书请柬,劝皇帝居安思危,整理朝堂,对于当时安禄山李林甫痛斥其非。张九龄有一套自己的识人之道,他善于明察秋毫,一眼便看出安禄山李林甫是狡猾之徒,判定日后此人必会扰乱社会的安定,可是在他多次上书之后,却受到了皇帝的质问,犯了德不配位的罪,被降为了大都督府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六十八岁的张九龄在疾病的折磨下,最终五月七日离世,皇帝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在他去世后的一年内,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导致唐朝迅速从鼎盛走向消亡的安史之乱。


编辑:潘洪国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