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一株兰草千幅画,一箭兰花万首诗

时间:2022-06-20来源:神州翰林院点击量:939

“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

自古以来,兰花就被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屈的象征,素有“花中君子”之美称,属于中国十大名花之列。因兰花之根洁白无瑕,兰花之叶闲宁静然,而兰花之开花也默然而平淡,其香味清冽纯正、久闻不厌、时有时无、若隐若现,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

兰花之得名“幽兰”,出于兰花性喜幽静,大多生长于深山幽谷,正如高士隐居耐得住孤独寂寞,采菊东篱,怡然自得。

种种特性,使得兰花深受谦谦君子的喜爱,为无数仁人志士所青睐,自古而今,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以兰花为题材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至此,兰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花卉,而演变成为了一种深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传统文化——和梅的孤绝、菊的风霜、竹的气节不同,兰花代表的是知识分子的气质和一个古老民族的内敛风华。

距今两千五百年前,“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历聘诸侯而四处碰壁,隐俗之中,见芳兰独茂,曾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得,今乃与众草为伍。”并作《猗兰操》。在此之后大约两百年,在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精心栽培下,真正的兰花文化开始生根发芽,他种兰、爱兰、咏兰、佩兰,以兰花为寄托的爱好,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人。此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有关兰的辞章迭出,还频见于历代典籍的诗、词、赋中:“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魏晋南北朝著名文学家嵇康、陶渊明,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牧、杨炯等等,均留下了有关于咏兰、颂兰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

“一株兰草千幅画,一箭兰花万首诗”,且不说据不完全统计的共800多首写兰诗词,自宋代后,画兰名家也开始迭起辈出。兰草的株行平稳,骨骼俊秀,在无花之时,叶片疏密有致,器宇轩昂,婀娜多姿,而在开花以后,各花之间刚柔并济,顾盼相呼,素雅端庄,又与国画工具笔墨的发挥一一相契。郑板桥所画《兰花图》时,用浓墨写兰叶,用淡墨画兰花,画尽了兰之纵逸多姿和蕴含其中的脱俗情怀及无限诗意。

“手培兰蕙两三栽,日暖风微次第开。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兰花作为中国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并没有被减灭,相反,兰文化发展突破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的阶级,传播并浸入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予其精神上的享受。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有人在养兰,在赏兰,在当下世人心态浮躁、追名逐利的现状中,这不仅是一种自我休闲娱乐的过程,更是继承古人之志,对自身修德养性的一种追求——在与兰花朝夕相处的日子里,陶冶性情,养出兰花高尚纯洁的君子品格,达到兰花的“理想之美”。


编辑:潘洪国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一株兰草千幅画,一箭兰花万首诗

时间:2022-06-20来源:神州翰林院

“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

自古以来,兰花就被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屈的象征,素有“花中君子”之美称,属于中国十大名花之列。因兰花之根洁白无瑕,兰花之叶闲宁静然,而兰花之开花也默然而平淡,其香味清冽纯正、久闻不厌、时有时无、若隐若现,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

兰花之得名“幽兰”,出于兰花性喜幽静,大多生长于深山幽谷,正如高士隐居耐得住孤独寂寞,采菊东篱,怡然自得。

种种特性,使得兰花深受谦谦君子的喜爱,为无数仁人志士所青睐,自古而今,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以兰花为题材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至此,兰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花卉,而演变成为了一种深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传统文化——和梅的孤绝、菊的风霜、竹的气节不同,兰花代表的是知识分子的气质和一个古老民族的内敛风华。

距今两千五百年前,“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历聘诸侯而四处碰壁,隐俗之中,见芳兰独茂,曾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得,今乃与众草为伍。”并作《猗兰操》。在此之后大约两百年,在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精心栽培下,真正的兰花文化开始生根发芽,他种兰、爱兰、咏兰、佩兰,以兰花为寄托的爱好,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人。此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有关兰的辞章迭出,还频见于历代典籍的诗、词、赋中:“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魏晋南北朝著名文学家嵇康、陶渊明,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牧、杨炯等等,均留下了有关于咏兰、颂兰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

“一株兰草千幅画,一箭兰花万首诗”,且不说据不完全统计的共800多首写兰诗词,自宋代后,画兰名家也开始迭起辈出。兰草的株行平稳,骨骼俊秀,在无花之时,叶片疏密有致,器宇轩昂,婀娜多姿,而在开花以后,各花之间刚柔并济,顾盼相呼,素雅端庄,又与国画工具笔墨的发挥一一相契。郑板桥所画《兰花图》时,用浓墨写兰叶,用淡墨画兰花,画尽了兰之纵逸多姿和蕴含其中的脱俗情怀及无限诗意。

“手培兰蕙两三栽,日暖风微次第开。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兰花作为中国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并没有被减灭,相反,兰文化发展突破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的阶级,传播并浸入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予其精神上的享受。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有人在养兰,在赏兰,在当下世人心态浮躁、追名逐利的现状中,这不仅是一种自我休闲娱乐的过程,更是继承古人之志,对自身修德养性的一种追求——在与兰花朝夕相处的日子里,陶冶性情,养出兰花高尚纯洁的君子品格,达到兰花的“理想之美”。


编辑:潘洪国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