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荐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梅花文化

时间:2022-06-21来源:神州翰林院点击量:869


“折花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吴名将陆逊之侄陆凯曾,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赠与范晔——一位远在长安的好友。在交通不便、通讯不达的中国古代社会,这枝梅花横跨直线距离500多公里,将陆凯和范晔的友情在泥泞的道路和颠簸的河流中,凝为永恒。同时,它也穿越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寄身在含蓄、优美而浪漫的诗句之中,大放异彩,牵引人心。

微信图片_20220621133515.png

在漫天飞雪、万花纷谢时,唯有梅花傲然挺立,与松、竹共抗严寒、勇斗冰雪,有 “岁寒三友”之誉,又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成为人们精神风貌的展示和精神追求的目标。自《山海经》载以“灵山有木多梅”至今,梅花以其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绝世之姿、诱人香气和严寒之中迎霜破雪傲然绽放的不屈之躯,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种梅、育梅、赏梅、画梅、咏梅、爱梅,风靡自汉而后的士大夫阶级。正如范成大在《梅谱前序》中所言:“梅为天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轻重。到了宋代,宋人对梅的喜爱更是达到了历史上的峰值,地名、人名、曲名、画名、书斋园林之名,皆以梅花命名,宋代诗人林逋甚至自号”梅妻鹤子“,隐居孤山,终身不娶。我们所说的”梅文化“就是人们以梅花为对象进行培育、欣赏、研究等活动中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一定程度上说,梅文化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几分瑰丽之色。

微信图片_20220621133519.png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意象中,梅花一直是高洁的象征。“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高洁的人格意识的三个方面:即品行端方、贞洁自持和超凡脱俗这三点,和梅花气傲寒冰、骨沁幽香的高韵劲节,及其不随俗不媚人的卓尔超凡一一相契。不肯依附权臣朱温而遭到贬逐的韩偓,就借咏梅来寄托自己的感慨: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龙笛远吹胡地月,燕钗初试汉宫妆。风虽强暴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在这首诗中,作者借咏梅的贞姿劲质,表达了自己的不屈和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在古典咏梅诗中,那些高洁孤清,遗世而立的寒梅形象无疑是文人士大夫自身形象和理想人格的化身,但在传统文化中,梅花所包含的意蕴并未止步于此,梅花还代表友情和相思,陆凯折一枝梅花将春色远送千里。而杜甫曾写《江梅》: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和梅树同色,让杜甫一见梅花,就涌起了对故乡巍峨巫山浓浓的相思之情。

微信图片_20220324121433.png

近代以后,梅花精神在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赏梅之行中进行了进一步的升华。“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伟大的毛主席在梅花高洁的品质中,发掘出了励人的一面。而在他笔下,梅花所呈现出的不畏险阻,无私奉献的精神

 

 


编辑:潘洪国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荐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梅花文化

时间:2022-06-21来源:神州翰林院


“折花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吴名将陆逊之侄陆凯曾,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赠与范晔——一位远在长安的好友。在交通不便、通讯不达的中国古代社会,这枝梅花横跨直线距离500多公里,将陆凯和范晔的友情在泥泞的道路和颠簸的河流中,凝为永恒。同时,它也穿越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寄身在含蓄、优美而浪漫的诗句之中,大放异彩,牵引人心。

微信图片_20220621133515.png

在漫天飞雪、万花纷谢时,唯有梅花傲然挺立,与松、竹共抗严寒、勇斗冰雪,有 “岁寒三友”之誉,又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成为人们精神风貌的展示和精神追求的目标。自《山海经》载以“灵山有木多梅”至今,梅花以其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绝世之姿、诱人香气和严寒之中迎霜破雪傲然绽放的不屈之躯,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种梅、育梅、赏梅、画梅、咏梅、爱梅,风靡自汉而后的士大夫阶级。正如范成大在《梅谱前序》中所言:“梅为天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轻重。到了宋代,宋人对梅的喜爱更是达到了历史上的峰值,地名、人名、曲名、画名、书斋园林之名,皆以梅花命名,宋代诗人林逋甚至自号”梅妻鹤子“,隐居孤山,终身不娶。我们所说的”梅文化“就是人们以梅花为对象进行培育、欣赏、研究等活动中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一定程度上说,梅文化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几分瑰丽之色。

微信图片_20220621133519.png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意象中,梅花一直是高洁的象征。“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高洁的人格意识的三个方面:即品行端方、贞洁自持和超凡脱俗这三点,和梅花气傲寒冰、骨沁幽香的高韵劲节,及其不随俗不媚人的卓尔超凡一一相契。不肯依附权臣朱温而遭到贬逐的韩偓,就借咏梅来寄托自己的感慨: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龙笛远吹胡地月,燕钗初试汉宫妆。风虽强暴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在这首诗中,作者借咏梅的贞姿劲质,表达了自己的不屈和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在古典咏梅诗中,那些高洁孤清,遗世而立的寒梅形象无疑是文人士大夫自身形象和理想人格的化身,但在传统文化中,梅花所包含的意蕴并未止步于此,梅花还代表友情和相思,陆凯折一枝梅花将春色远送千里。而杜甫曾写《江梅》: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和梅树同色,让杜甫一见梅花,就涌起了对故乡巍峨巫山浓浓的相思之情。

微信图片_20220324121433.png

近代以后,梅花精神在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赏梅之行中进行了进一步的升华。“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伟大的毛主席在梅花高洁的品质中,发掘出了励人的一面。而在他笔下,梅花所呈现出的不畏险阻,无私奉献的精神

 

 


编辑:潘洪国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