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填补中国古建筑修复空白 嘉善非遗传承人许金海和他的蠡壳窗

时间:2022-07-01来源:中国蓝新闻点击量:854

“这是100多年前的贝壳,氧化了,从老窗上掉下来的。这扇是我做的蠡壳窗,这是我儿子做的,被中国美院的教授定了做教具的。”在嘉善县天凝镇三发村,非遗传承人许金海介绍着他工作坊内的“宝贝”,“这只是一部分,要不要去展示馆看看,就在对面,京砖、蠡壳窗都有。”说着,这位84岁的老人迈着健硕的脚步走到院子,一个跨步上了“小电驴”,几个弯就带记者来到“三发村乡村文化记忆馆”,这里有他收藏和制作的各种非遗产品,还有他与古建筑专家的往来信件,记载着天凝镇京砖和蠡壳窗的那段过去。


切割蠡壳

源于京砖

“其实,说到和蠡壳窗的缘分,跟我复制京砖工艺、参与古建筑修复有很大的关系。”1963年国民经济复苏,村办企业兴起,25岁的许金海成了大队砖窑负责人,并在1969年成立了嘉善天凝公社窑业组,管理6个砖窑。当时烧制的多为平瓦、板瓦等民用建筑砖瓦,技术含量不高。至1983年,江苏周庄按照明清文献的京砖记载找到嘉善,寻求古建筑常用的京砖修复沈厅,许金海才开始尝试复原这项失传了近百年的工艺。

“明朝的时候我们这里的京砖牌子就打得很响了,天凝也是京砖的一个发源地,我那时候挨家挨户探访老窑工,真的被我找到京砖烧制的砖模。”随后,许金海根据整理的材料组织窑工进行技术探索,终于复刻出了京砖。此后,从周庄到上海豫园、大观园,再到松江方塔、杭州岳坟、新昌大佛寺、扬州八怪纪念馆......不管京砖款式多复杂,许金海都能复刻,他也因此接触了很多古建筑。



蠡壳安装

虽以京砖修复了古建筑的结构,可在许金海看来还留有遗憾,每次走进那些建筑,他总是在看那些空窗棂。“明清时期还没有玻璃,江南太湖流域的民居普遍使用蠡壳窗,这些古建筑的窗棂什么时候补齐了,就更完整了。”这个想法与当时的同济大学教授、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三不谋而合,在阮仪三的鼓励下,70多岁的许金海转而开始研究这门同样失传百年的工艺。

市场“遇冷”

蠡壳窗就是以手工打磨的贝壳制窗。2009年,许金海出资让远房侄子朱跃明帮忙打听蠡壳的出处,走过江苏、海南等地,终于在深圳的贝壳市场找到了一样的贝壳。“找到贝壳就是成功了一半,这些贝壳是市场商户从菲律宾、越南进口来做工艺品的,售价3万元一吨,运到我这里利用率在百分之三十,相当于9万元一吨。”从成堆的贝壳中挑选适合制窗的贝壳,再研究清洗、打磨、切割等方法,经过一道一道工序摸索,许金海终于制出了初代的样品。阮仪三在见到实物后惊叹道:“你填补了中国古建筑的一项空白,你去做吧,很多古建筑都需要的。”于是,在烧制京砖20多年后,许金海退出了嘉善的京砖市场,一心做起了蠡壳窗,并成立了公司,申请了专利。

苏州莲花岛莲花居会所、周庄苋园弄古民居、扬州重宁寺中大殿、太湖水利同知署......在安上了蠡壳窗后,这些古建筑焕发出了昔日风采。“委托方都相当满意,但是因为造价太高,算下来每平方米的成本和人工合计2000元左右,所以找我们修复的人不多。”因为订单太少,2019年在公司成立10年后,许金海不得不注销公司,改为家庭作坊。即便阮仪三这些古建筑学家极力推广,蠡壳窗的市场还是跟当初一样没有起色。“我们去桐乡的时候,那里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古建筑,窗棂上唯缺蠡壳。”许金海可惜道,“但是因为成本太高,对方始终没有补齐这些窗的打算。”许金海说,很多人听到蠡壳窗的造价就望而却步了,除了经济原因,还是我们的文化意识没有达到那个程度。

传承转化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和接受蠡壳窗这项非遗文化,如今,许金海又开始研究小型的蠡壳制工艺品,包括原木蠡壳灯、木制蠡壳屏风摆件等。“我有位志同道合的木匠朋友,今年也68岁了,我跟他提起这些他很感兴趣。”许金海介绍,因为没有蠡壳制工艺品的先例,他们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探讨设计,终于把蠡壳灯的木架子搭了出来,待油漆好后就可以填蠡壳,装饰好的蠡壳灯挂在古镇长廊等地会非常漂亮。“我这位朋友对工艺品相当有感情,他以前为天凝镇造过一个六角亭,我们就按照相似的结构缩小改造。整个6月份都在做这个东西。”许金海直言遇到了知音,他表示,到了他们这个年纪,金钱名利都不重要,纯粹就是想通过产品的转化,让更多的人接受这项非遗文化。“我的耳朵听不太清,眼睛也动过手术,再不动脑筋把这些东西传承下去就来不及了,好在蠡壳窗制作技艺我儿子、侄子和外甥女婿都会,也算是后继有人了。”许金海说。


蠡壳工艺品


提起下一步的计划,这位84岁的老人眼里充满了期待:“关于蠡壳灯,镇里也让我们做两个去参加长三角的非遗产品比赛,我们一定要做好。另外,我也在考虑做可折叠的屏风,多种样式的,工艺性更强,更漂亮。”许金海说。

今年,三发村建成乡村文化记忆馆,许金海将部分收藏制作的京砖和蠡壳窗贡献了出来,并作为非遗传承人,义务为前来参观的群众讲解非遗文化。此外,他也向即将开馆的嘉善非遗数字体验馆捐赠了一扇蠡壳窗,“灯笼做好以后我也想送几盏,按照我的想法慢慢做吧,能做多少做多少,希望我喜欢的大家也能喜欢。”

(蓝媒联盟·嘉善县传媒中心记者 刘嘉 通讯员 周辰佳)


编辑:单思月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填补中国古建筑修复空白 嘉善非遗传承人许金海和他的蠡壳窗

时间:2022-07-01来源:中国蓝新闻

“这是100多年前的贝壳,氧化了,从老窗上掉下来的。这扇是我做的蠡壳窗,这是我儿子做的,被中国美院的教授定了做教具的。”在嘉善县天凝镇三发村,非遗传承人许金海介绍着他工作坊内的“宝贝”,“这只是一部分,要不要去展示馆看看,就在对面,京砖、蠡壳窗都有。”说着,这位84岁的老人迈着健硕的脚步走到院子,一个跨步上了“小电驴”,几个弯就带记者来到“三发村乡村文化记忆馆”,这里有他收藏和制作的各种非遗产品,还有他与古建筑专家的往来信件,记载着天凝镇京砖和蠡壳窗的那段过去。


切割蠡壳

源于京砖

“其实,说到和蠡壳窗的缘分,跟我复制京砖工艺、参与古建筑修复有很大的关系。”1963年国民经济复苏,村办企业兴起,25岁的许金海成了大队砖窑负责人,并在1969年成立了嘉善天凝公社窑业组,管理6个砖窑。当时烧制的多为平瓦、板瓦等民用建筑砖瓦,技术含量不高。至1983年,江苏周庄按照明清文献的京砖记载找到嘉善,寻求古建筑常用的京砖修复沈厅,许金海才开始尝试复原这项失传了近百年的工艺。

“明朝的时候我们这里的京砖牌子就打得很响了,天凝也是京砖的一个发源地,我那时候挨家挨户探访老窑工,真的被我找到京砖烧制的砖模。”随后,许金海根据整理的材料组织窑工进行技术探索,终于复刻出了京砖。此后,从周庄到上海豫园、大观园,再到松江方塔、杭州岳坟、新昌大佛寺、扬州八怪纪念馆......不管京砖款式多复杂,许金海都能复刻,他也因此接触了很多古建筑。



蠡壳安装

虽以京砖修复了古建筑的结构,可在许金海看来还留有遗憾,每次走进那些建筑,他总是在看那些空窗棂。“明清时期还没有玻璃,江南太湖流域的民居普遍使用蠡壳窗,这些古建筑的窗棂什么时候补齐了,就更完整了。”这个想法与当时的同济大学教授、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三不谋而合,在阮仪三的鼓励下,70多岁的许金海转而开始研究这门同样失传百年的工艺。

市场“遇冷”

蠡壳窗就是以手工打磨的贝壳制窗。2009年,许金海出资让远房侄子朱跃明帮忙打听蠡壳的出处,走过江苏、海南等地,终于在深圳的贝壳市场找到了一样的贝壳。“找到贝壳就是成功了一半,这些贝壳是市场商户从菲律宾、越南进口来做工艺品的,售价3万元一吨,运到我这里利用率在百分之三十,相当于9万元一吨。”从成堆的贝壳中挑选适合制窗的贝壳,再研究清洗、打磨、切割等方法,经过一道一道工序摸索,许金海终于制出了初代的样品。阮仪三在见到实物后惊叹道:“你填补了中国古建筑的一项空白,你去做吧,很多古建筑都需要的。”于是,在烧制京砖20多年后,许金海退出了嘉善的京砖市场,一心做起了蠡壳窗,并成立了公司,申请了专利。

苏州莲花岛莲花居会所、周庄苋园弄古民居、扬州重宁寺中大殿、太湖水利同知署......在安上了蠡壳窗后,这些古建筑焕发出了昔日风采。“委托方都相当满意,但是因为造价太高,算下来每平方米的成本和人工合计2000元左右,所以找我们修复的人不多。”因为订单太少,2019年在公司成立10年后,许金海不得不注销公司,改为家庭作坊。即便阮仪三这些古建筑学家极力推广,蠡壳窗的市场还是跟当初一样没有起色。“我们去桐乡的时候,那里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古建筑,窗棂上唯缺蠡壳。”许金海可惜道,“但是因为成本太高,对方始终没有补齐这些窗的打算。”许金海说,很多人听到蠡壳窗的造价就望而却步了,除了经济原因,还是我们的文化意识没有达到那个程度。

传承转化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和接受蠡壳窗这项非遗文化,如今,许金海又开始研究小型的蠡壳制工艺品,包括原木蠡壳灯、木制蠡壳屏风摆件等。“我有位志同道合的木匠朋友,今年也68岁了,我跟他提起这些他很感兴趣。”许金海介绍,因为没有蠡壳制工艺品的先例,他们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探讨设计,终于把蠡壳灯的木架子搭了出来,待油漆好后就可以填蠡壳,装饰好的蠡壳灯挂在古镇长廊等地会非常漂亮。“我这位朋友对工艺品相当有感情,他以前为天凝镇造过一个六角亭,我们就按照相似的结构缩小改造。整个6月份都在做这个东西。”许金海直言遇到了知音,他表示,到了他们这个年纪,金钱名利都不重要,纯粹就是想通过产品的转化,让更多的人接受这项非遗文化。“我的耳朵听不太清,眼睛也动过手术,再不动脑筋把这些东西传承下去就来不及了,好在蠡壳窗制作技艺我儿子、侄子和外甥女婿都会,也算是后继有人了。”许金海说。


蠡壳工艺品


提起下一步的计划,这位84岁的老人眼里充满了期待:“关于蠡壳灯,镇里也让我们做两个去参加长三角的非遗产品比赛,我们一定要做好。另外,我也在考虑做可折叠的屏风,多种样式的,工艺性更强,更漂亮。”许金海说。

今年,三发村建成乡村文化记忆馆,许金海将部分收藏制作的京砖和蠡壳窗贡献了出来,并作为非遗传承人,义务为前来参观的群众讲解非遗文化。此外,他也向即将开馆的嘉善非遗数字体验馆捐赠了一扇蠡壳窗,“灯笼做好以后我也想送几盏,按照我的想法慢慢做吧,能做多少做多少,希望我喜欢的大家也能喜欢。”

(蓝媒联盟·嘉善县传媒中心记者 刘嘉 通讯员 周辰佳)


编辑:单思月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