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要抓一些蜂王发给各地的蜂友……”仲夏晌午,在福建龙岩武平县石燎阁林下养蜂基地,身着迷彩、手捏小蜂盒的退伍老兵钟亮生一边穿梭在蜂巢间,一边给自己的短视频自媒体号录制画面。
今年春末以来,钟亮生玩起了短视频,做起了直播带货,两三个月时间便涨了近5万粉丝。在他的直播间里,陈列着蜂蜜茶、蜂蜜酒、蜂种、蜂具、唇膏等10多种产品。
“植被越茂盛,蜂蜜产量便越高。”自2006年从父亲手里接过20多箱蜜蜂至今,钟亮生亲身感受到绿水青山让蜜蜂产业变得越来越“甜蜜”。如今,他已是当地养蜂带头人,带动500多位林农加入养蜂大军,解决了120多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2021年,他的梁野仙蜜养蜂专业合作社共实现收益1300多万元,一二三产业链也日渐完善。
而这一番“甜蜜产业”的源头,正是20年前那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连续43年蝉联全国第一。曹建平摄
一场藏于绿叶之下的伟大革命
这场让中国1亿多林农林权明晰到户,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改革故事,要从福建西部的两座山村说起。
上个世纪90年代,“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农民望着青山难收益”的“五难”局面让林区发展捉襟见肘。
穷则思变,“能不能把山林像土地一样分给农民?”这是三明永安市洪田镇洪田村时任村支书邓文山当时的想法。
1998年,从5月起到9月29日,洪田村为了分山到户的事开了20多次会。最后一场会,开了两天两夜,“今晚不讨论出个名堂,谁也别回家!”就在那次会上,邓文山作出了一个决定:在场的每个人发一张纸,无记名投票,“同意分山的写‘同’,不同意分山的写‘不’。”结果,八成以上的村民赞成分山。
洪田村成为第一个探索分山到户的村子,被称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小岗村”。洪田村打了样,证明通过“分山到户”回答林业产权问题,是那一时期广大农民的共同心愿。2001年,200公里外的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亦走入历史画卷。
全国林改策源地捷文村。武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年5月,福建省林业厅组织开展林权证换证试点,武平县被确定为试点县之一。
2个月后,一个虫鸣悠悠的夏夜 ,时任捷文村村支书李永兴在邻村串门时,恰巧碰上县林业局和镇里干部正为林改的事一筹莫展。“拿来我们村搞!”正因滥砍滥伐不堪其扰的李永兴当即“要”来了改革试点的机会。
2001年12月30日,第一本标注着“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林木使用权归林农自己所有”的新式林权证在捷文村诞生。
李桂林展示全国第一本新式林权证。武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捷文村挑起了林改的大梁,被誉为“全国林改策源地”。2002年6月21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带着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专程来到已经在每个乡镇铺开林改试点的武平县调研,给予充分肯定。由此,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来了发令枪,并在福建拉开序幕:2003年,福建全省推进集体林权改革;2008年,全国集体林权改革全面启动。
“自打发了新林权证,乱砍滥伐就绝迹了。”李永兴说,“自家的林,林农看得紧,树龄长经济价值也高,该怎么砍,林农也算得精。”
林改,给沉寂已久的山林带来了勃勃生机:捷文村的森林覆盖率由林改前的78%提高到84.2%,林木蓄积量由10.3万立方米提高到19.3万立方米;武平全县造林面积超过此前25年的总和,森林覆盖率高达79.7%;全省森林覆盖率与2002年相比,由60.12%提高到66.8%,连续43年保持全国首位。
不砍树也致富的新型发展之路
“不砍树也致富”成为福建谋发展的一道新课题。何解?紫灵芝等林下经济产业是武平县给出的答案。
永平镇杭背村的福建紫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工人在标准化厂房内整理紫灵芝菌棒,这些菌棒将从这里出发前往全国各地;而在背靠公司的200多亩山林上,十余名工人正忙着挖坑、种棒、填土,一棒棒紫灵芝将在青山里成长。
紫灵芝成了武平林下经济的“新宠”。 武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021年,国家“药食同源”政策出台后,紫灵芝成了武平林下经济的“新宠”。紫灵芝一年可采摘两次,连续收四五年。“可入药也可食用,可制茶也可制酒。”一位林农看着林间新生的紫灵芝,说出了自己的选择,“按产值算,种植紫灵芝,高于砍树的收益。”
据统计,目前,武平全县林下种植紫灵芝2.8万亩,产值约1.1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紫灵芝生产基地。林下经济经营面积则达156万亩,带动3.3万农户增收致富,正形成武平百香果、象洞鸡、绿茶、富贵籽、紫灵芝五大区域品牌。
而永安市则在森林宝库里探出了另一条致富路——一根翠竹挑起了百亿产业。
“啪!”脚蹬雨靴,腰间别着一把柴刀,上坪乡竹农杨国松在山坡上如履平地,他侧过身,一脚踩断了一枝细细冒尖的新竹,“过了季节长出的新竹,会抢占其他竹子的营养,不利竹林生长。”清晨雾气朦胧的竹林里,伴着啾啾鸟鸣,杨国松开始了新一天的养护工作。
上坪乡森林覆盖率高达86.3%,80%以上的农民收入以笋竹为主。去年,杨国松的100多亩竹林年产值约40-50万元,他也凭借笋竹种植和丰富的养护经验成为当地竹农中的翘楚。在杨国松看来,林改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也才有了竹农们的今天。
杨国松在他的竹林中劳作。永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迎着林改春风,有着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竹产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永安,锻造出了从资源培育到加工再到商贸的竹产业链条,形成了以竹工程板材、普竹板为主,竹香芯占优势的产业集群,全市现有林竹企业206家,带动超6万人就业。2021年竹产业纳税额突破1亿元。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福建省八一村永庆竹木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就利用竹材生产集装箱底板。公司董事长徐先豪介绍,去年,全球集装箱需求量激增,企业销售额超过16亿元,是2020年的近4倍。仅永庆一家公司在小陶镇的工厂一天就能消耗毛竹近700吨,当地毛竹收购价格也因此远高于周边地区。
永安生产制造的竹制品以其美观实用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青睐。许文瑾摄
竹山成了“金山”,竹农们的管护也更上心,“大家山当田耕、竹当菜种,愿意投入三四万元建设引水喷灌、竹山轨道等设施。”杨国松说。
以竹加工为发力点,带动竹林培育、笋竹市场、竹林旅游等全产业链发展,正是福建竹产业的发展策略。
“福建毛竹林面积占全国1/3以上,位列全国之首。我们坚持‘以二产促一产带三产’,持续推动竹产业发展。”福建省林业局林业改革与产业发展处四级调研员伍清亮介绍,早在2016年,省政府办公厅便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发展七条措施的通知》,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扶持竹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目前,福建竹产业产值931.4亿元,居全国第一,全省现有各类笋竹加工企业超2300家,解决工人就业20多万人,带动逾150万名竹农增收致富。2021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7021亿元,木材加工业产值超30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生态资源正在实现资本化转身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林业投融资机制更新换代,绿色金融等资本化改革带着新时代的气息飞入八闽群山。林票、碳票等新兴概念依林而生、伴林而兴。
为了守好林子,沙县鼓励乡镇、村集体、村民小组、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与国有林场合作,依托国有林场的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优势,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全省首创“股权共有、经营共管、资本共盈、收益共享”的林业“四共一体”合作模式。同时,为了让村民们对集体林“有概念”,三明市于2019年率先推出了林票制改革,将村民在联营山场中的股权价值量化,按当下评估值等额制发可流转、质押的林票,初步实现林业经营收益证券化。明码标出面值的林票,不仅让村民们对山上的“真金白银”有了数,还能随时兑现,一时间,村民合作造林的热情高涨。
沙县区夏茂镇的家庭林场主洪集体“喜提”林票。黄海摄
截至目前,三明市已全面推广林票制,改革面积13.24万亩,制发林票总额1.63亿元。
而与林票形成互补的,还有碳票。碳票是林地林木的碳减排量收益权凭证,相当于这片林子的固碳释氧功能可以作为资产进行交易的“身份证”。碳票的出现让空气不仅能“卖钱”,还可以贷款、当嫁妆,生态资源正在实现资本化转身。
2021年5月18日,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林顺代表全村领取了一张编号为“0000001”的林业碳票,这是全国首张林业碳票。碳票上标记着:常口村3197亩林地,在过去5年期间,林木自然生长量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为12723吨。
碳票推出当天,福建通海镍业科技有限公司便以4万元的价格,买下了2723吨碳减排量。福建金森碳汇科技有限公司以每吨10元的价格购买了3张“碳票”,相当于收购储备了18294吨的碳减排量,并以这些碳减排量作为质押,获得兴业银行三明分行授信贷款额度500万元。
三明林业碳票首发仪式现场。陈登达摄
到2021年,三明已实施林业碳汇项目12个,面积118万亩,其中成功交易4个项目,交易金额1912万元。福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已建成集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交易功能为一体的资源环境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截至目前,全省林业碳汇累计成交350.8万吨,成交额5168.8万元。
这一年,沙县农商银行向富口镇白溪口村林农杨金德发放了首笔“福农·碳票贷”,贷款年利率降低1/3,贷款期限延长至30年;目前已累计发放林业贷款11.18亿元。而将乐老张一家则在女儿的订婚仪式上,把自家387亩山林的林业碳票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女婿,“希望他们把保护好绿水青山的接力棒代代传承下去。”
作为新生事物,碳票要走的路还有很长。三明市林业局局长陈平盘算着依托三明林业产权交易中心或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开展林业“碳票”登记、交易,推动“碳票”上市交易,使之变成真金白银。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刘家顺也在这个新事物上,看到了进一步盘活林业资源的未来。他认为,应该推动建立自愿碳交易市场,引导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大中型活动组织方、旅游景区等,通过购买林业“碳票”来践行社会责任,支持生态建设。
依山而生,伴林而兴,福建林改的步伐永不停息。陈霖摄
群山蜿蜒,葱郁叠翠。林改20年,群山变绿,林农坐守“金山”,山区转型发展有了“靠山”。在生生不息的八闽大地上,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脚步不曾停歇。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大家好,今天要抓一些蜂王发给各地的蜂友……”仲夏晌午,在福建龙岩武平县石燎阁林下养蜂基地,身着迷彩、手捏小蜂盒的退伍老兵钟亮生一边穿梭在蜂巢间,一边给自己的短视频自媒体号录制画面。
今年春末以来,钟亮生玩起了短视频,做起了直播带货,两三个月时间便涨了近5万粉丝。在他的直播间里,陈列着蜂蜜茶、蜂蜜酒、蜂种、蜂具、唇膏等10多种产品。
“植被越茂盛,蜂蜜产量便越高。”自2006年从父亲手里接过20多箱蜜蜂至今,钟亮生亲身感受到绿水青山让蜜蜂产业变得越来越“甜蜜”。如今,他已是当地养蜂带头人,带动500多位林农加入养蜂大军,解决了120多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2021年,他的梁野仙蜜养蜂专业合作社共实现收益1300多万元,一二三产业链也日渐完善。
而这一番“甜蜜产业”的源头,正是20年前那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连续43年蝉联全国第一。曹建平摄
一场藏于绿叶之下的伟大革命
这场让中国1亿多林农林权明晰到户,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改革故事,要从福建西部的两座山村说起。
上个世纪90年代,“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农民望着青山难收益”的“五难”局面让林区发展捉襟见肘。
穷则思变,“能不能把山林像土地一样分给农民?”这是三明永安市洪田镇洪田村时任村支书邓文山当时的想法。
1998年,从5月起到9月29日,洪田村为了分山到户的事开了20多次会。最后一场会,开了两天两夜,“今晚不讨论出个名堂,谁也别回家!”就在那次会上,邓文山作出了一个决定:在场的每个人发一张纸,无记名投票,“同意分山的写‘同’,不同意分山的写‘不’。”结果,八成以上的村民赞成分山。
洪田村成为第一个探索分山到户的村子,被称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小岗村”。洪田村打了样,证明通过“分山到户”回答林业产权问题,是那一时期广大农民的共同心愿。2001年,200公里外的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亦走入历史画卷。
全国林改策源地捷文村。武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年5月,福建省林业厅组织开展林权证换证试点,武平县被确定为试点县之一。
2个月后,一个虫鸣悠悠的夏夜 ,时任捷文村村支书李永兴在邻村串门时,恰巧碰上县林业局和镇里干部正为林改的事一筹莫展。“拿来我们村搞!”正因滥砍滥伐不堪其扰的李永兴当即“要”来了改革试点的机会。
2001年12月30日,第一本标注着“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林木使用权归林农自己所有”的新式林权证在捷文村诞生。
李桂林展示全国第一本新式林权证。武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捷文村挑起了林改的大梁,被誉为“全国林改策源地”。2002年6月21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带着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专程来到已经在每个乡镇铺开林改试点的武平县调研,给予充分肯定。由此,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来了发令枪,并在福建拉开序幕:2003年,福建全省推进集体林权改革;2008年,全国集体林权改革全面启动。
“自打发了新林权证,乱砍滥伐就绝迹了。”李永兴说,“自家的林,林农看得紧,树龄长经济价值也高,该怎么砍,林农也算得精。”
林改,给沉寂已久的山林带来了勃勃生机:捷文村的森林覆盖率由林改前的78%提高到84.2%,林木蓄积量由10.3万立方米提高到19.3万立方米;武平全县造林面积超过此前25年的总和,森林覆盖率高达79.7%;全省森林覆盖率与2002年相比,由60.12%提高到66.8%,连续43年保持全国首位。
不砍树也致富的新型发展之路
“不砍树也致富”成为福建谋发展的一道新课题。何解?紫灵芝等林下经济产业是武平县给出的答案。
永平镇杭背村的福建紫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工人在标准化厂房内整理紫灵芝菌棒,这些菌棒将从这里出发前往全国各地;而在背靠公司的200多亩山林上,十余名工人正忙着挖坑、种棒、填土,一棒棒紫灵芝将在青山里成长。
紫灵芝成了武平林下经济的“新宠”。 武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021年,国家“药食同源”政策出台后,紫灵芝成了武平林下经济的“新宠”。紫灵芝一年可采摘两次,连续收四五年。“可入药也可食用,可制茶也可制酒。”一位林农看着林间新生的紫灵芝,说出了自己的选择,“按产值算,种植紫灵芝,高于砍树的收益。”
据统计,目前,武平全县林下种植紫灵芝2.8万亩,产值约1.1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紫灵芝生产基地。林下经济经营面积则达156万亩,带动3.3万农户增收致富,正形成武平百香果、象洞鸡、绿茶、富贵籽、紫灵芝五大区域品牌。
而永安市则在森林宝库里探出了另一条致富路——一根翠竹挑起了百亿产业。
“啪!”脚蹬雨靴,腰间别着一把柴刀,上坪乡竹农杨国松在山坡上如履平地,他侧过身,一脚踩断了一枝细细冒尖的新竹,“过了季节长出的新竹,会抢占其他竹子的营养,不利竹林生长。”清晨雾气朦胧的竹林里,伴着啾啾鸟鸣,杨国松开始了新一天的养护工作。
上坪乡森林覆盖率高达86.3%,80%以上的农民收入以笋竹为主。去年,杨国松的100多亩竹林年产值约40-50万元,他也凭借笋竹种植和丰富的养护经验成为当地竹农中的翘楚。在杨国松看来,林改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也才有了竹农们的今天。
杨国松在他的竹林中劳作。永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迎着林改春风,有着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竹产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永安,锻造出了从资源培育到加工再到商贸的竹产业链条,形成了以竹工程板材、普竹板为主,竹香芯占优势的产业集群,全市现有林竹企业206家,带动超6万人就业。2021年竹产业纳税额突破1亿元。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福建省八一村永庆竹木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就利用竹材生产集装箱底板。公司董事长徐先豪介绍,去年,全球集装箱需求量激增,企业销售额超过16亿元,是2020年的近4倍。仅永庆一家公司在小陶镇的工厂一天就能消耗毛竹近700吨,当地毛竹收购价格也因此远高于周边地区。
永安生产制造的竹制品以其美观实用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青睐。许文瑾摄
竹山成了“金山”,竹农们的管护也更上心,“大家山当田耕、竹当菜种,愿意投入三四万元建设引水喷灌、竹山轨道等设施。”杨国松说。
以竹加工为发力点,带动竹林培育、笋竹市场、竹林旅游等全产业链发展,正是福建竹产业的发展策略。
“福建毛竹林面积占全国1/3以上,位列全国之首。我们坚持‘以二产促一产带三产’,持续推动竹产业发展。”福建省林业局林业改革与产业发展处四级调研员伍清亮介绍,早在2016年,省政府办公厅便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发展七条措施的通知》,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扶持竹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目前,福建竹产业产值931.4亿元,居全国第一,全省现有各类笋竹加工企业超2300家,解决工人就业20多万人,带动逾150万名竹农增收致富。2021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7021亿元,木材加工业产值超30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生态资源正在实现资本化转身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林业投融资机制更新换代,绿色金融等资本化改革带着新时代的气息飞入八闽群山。林票、碳票等新兴概念依林而生、伴林而兴。
为了守好林子,沙县鼓励乡镇、村集体、村民小组、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与国有林场合作,依托国有林场的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优势,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全省首创“股权共有、经营共管、资本共盈、收益共享”的林业“四共一体”合作模式。同时,为了让村民们对集体林“有概念”,三明市于2019年率先推出了林票制改革,将村民在联营山场中的股权价值量化,按当下评估值等额制发可流转、质押的林票,初步实现林业经营收益证券化。明码标出面值的林票,不仅让村民们对山上的“真金白银”有了数,还能随时兑现,一时间,村民合作造林的热情高涨。
沙县区夏茂镇的家庭林场主洪集体“喜提”林票。黄海摄
截至目前,三明市已全面推广林票制,改革面积13.24万亩,制发林票总额1.63亿元。
而与林票形成互补的,还有碳票。碳票是林地林木的碳减排量收益权凭证,相当于这片林子的固碳释氧功能可以作为资产进行交易的“身份证”。碳票的出现让空气不仅能“卖钱”,还可以贷款、当嫁妆,生态资源正在实现资本化转身。
2021年5月18日,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林顺代表全村领取了一张编号为“0000001”的林业碳票,这是全国首张林业碳票。碳票上标记着:常口村3197亩林地,在过去5年期间,林木自然生长量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为12723吨。
碳票推出当天,福建通海镍业科技有限公司便以4万元的价格,买下了2723吨碳减排量。福建金森碳汇科技有限公司以每吨10元的价格购买了3张“碳票”,相当于收购储备了18294吨的碳减排量,并以这些碳减排量作为质押,获得兴业银行三明分行授信贷款额度500万元。
三明林业碳票首发仪式现场。陈登达摄
到2021年,三明已实施林业碳汇项目12个,面积118万亩,其中成功交易4个项目,交易金额1912万元。福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已建成集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交易功能为一体的资源环境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截至目前,全省林业碳汇累计成交350.8万吨,成交额5168.8万元。
这一年,沙县农商银行向富口镇白溪口村林农杨金德发放了首笔“福农·碳票贷”,贷款年利率降低1/3,贷款期限延长至30年;目前已累计发放林业贷款11.18亿元。而将乐老张一家则在女儿的订婚仪式上,把自家387亩山林的林业碳票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女婿,“希望他们把保护好绿水青山的接力棒代代传承下去。”
作为新生事物,碳票要走的路还有很长。三明市林业局局长陈平盘算着依托三明林业产权交易中心或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开展林业“碳票”登记、交易,推动“碳票”上市交易,使之变成真金白银。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刘家顺也在这个新事物上,看到了进一步盘活林业资源的未来。他认为,应该推动建立自愿碳交易市场,引导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大中型活动组织方、旅游景区等,通过购买林业“碳票”来践行社会责任,支持生态建设。
依山而生,伴林而兴,福建林改的步伐永不停息。陈霖摄
群山蜿蜒,葱郁叠翠。林改20年,群山变绿,林农坐守“金山”,山区转型发展有了“靠山”。在生生不息的八闽大地上,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脚步不曾停歇。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相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