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光明网评论员:一线员工的苦,靠常识就能明白

时间:2021-10-19来源:光明网点击量:558

 光明网评论员:10月9日,一位白金卡旅客夜晚路过海航控股北京基地,看到有乘务员在基地门口蹲在路边等车,冻得瑟瑟发抖。于是,这位乘客拍了张照片发给海航领导,并留言建议能否想点办法,给员工遮风避雨。随后,10月16日,海航要求相关领导身着夏装在北京室外实地感受换季后的骤寒天气,体验一线员工户外等车之苦。

  这种做法很有意思,让领导也体会体会打工人的不容易,而且还要拍几张照、公开批评,带有一点羞辱的意味。企业的严苛管理,只要在法律范围之内,倒也无可厚非。而且事情的源起是一位旅客的反映,如此姿态也能显得“重视用户意见”。

  不过转念一想,一线员工的艰苦——至少是天气转凉这种自然节侯的变化,难道需要沉浸式体验方能了解?哪里没有天气预报,四处可见寒潮提示,在信息社会难道还能不了解温度多少?人也非一二岁的孩童,不知温度高低如何应付,天冷加衣的本能反应,谁人不知呢?多大的人了,非得置于苦寒之境,才知道风刀霜剑的厉害?

  这种处罚,也像一种“表演”,虽说可以体现单位的重视程度,但反过来说也像是对常识的嘲弄。常识,足以教会人们知道何者该为、何者应为,该为应为之事,不必等到切肤之痛时才明白。

  与其说这是冷漠,倒不如说是工作秩序出了问题,一些最基础的信息沟通没有有效传达,员工的权益没有得到合理重视。与其让相关领导知道“苦”,从情感上驱动他们“关爱员工权益”,倒不如深入查摆一下管理机制,一个并不新鲜的日常管理(四季交替、员工换装),怎么还需要“痛定思痛”“连夜反思”?

  如果联想一下,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不只是降温,风霜雨雪哪个没有预报?暴雨也好,洪涝也罢,已经没有那么多“突如其来”,客观来说,气象观测的进步已经给我们对多数天气变化留下了反应时间。

  我们在这种技术语境下,该注重的是管理机制的理顺,是提前预判相关风险,是考虑人的权益在机制规章里所处的位置。此前某地也发生过明明已发布过大风预警,施工单位却坚持作业致员工死亡的事件,这不是不知大风之烈,而是常识在管理机制里被忽略了。

  技术提供的预见,应该成为当代社会的新“常识”。不必过于强调自然天气变化的迅猛,平时该作何准备,临时该如何应对,都应是清清楚楚的。也不必过于强调“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添衣加裳之类的事还谈不上直面大自然的无情与惨烈。更值得担心的,还是人的权益是不是在一些单位眼中变得“渺小”了。


编辑:钱谦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光明网评论员:一线员工的苦,靠常识就能明白

时间:2021-10-19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10月9日,一位白金卡旅客夜晚路过海航控股北京基地,看到有乘务员在基地门口蹲在路边等车,冻得瑟瑟发抖。于是,这位乘客拍了张照片发给海航领导,并留言建议能否想点办法,给员工遮风避雨。随后,10月16日,海航要求相关领导身着夏装在北京室外实地感受换季后的骤寒天气,体验一线员工户外等车之苦。

  这种做法很有意思,让领导也体会体会打工人的不容易,而且还要拍几张照、公开批评,带有一点羞辱的意味。企业的严苛管理,只要在法律范围之内,倒也无可厚非。而且事情的源起是一位旅客的反映,如此姿态也能显得“重视用户意见”。

  不过转念一想,一线员工的艰苦——至少是天气转凉这种自然节侯的变化,难道需要沉浸式体验方能了解?哪里没有天气预报,四处可见寒潮提示,在信息社会难道还能不了解温度多少?人也非一二岁的孩童,不知温度高低如何应付,天冷加衣的本能反应,谁人不知呢?多大的人了,非得置于苦寒之境,才知道风刀霜剑的厉害?

  这种处罚,也像一种“表演”,虽说可以体现单位的重视程度,但反过来说也像是对常识的嘲弄。常识,足以教会人们知道何者该为、何者应为,该为应为之事,不必等到切肤之痛时才明白。

  与其说这是冷漠,倒不如说是工作秩序出了问题,一些最基础的信息沟通没有有效传达,员工的权益没有得到合理重视。与其让相关领导知道“苦”,从情感上驱动他们“关爱员工权益”,倒不如深入查摆一下管理机制,一个并不新鲜的日常管理(四季交替、员工换装),怎么还需要“痛定思痛”“连夜反思”?

  如果联想一下,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不只是降温,风霜雨雪哪个没有预报?暴雨也好,洪涝也罢,已经没有那么多“突如其来”,客观来说,气象观测的进步已经给我们对多数天气变化留下了反应时间。

  我们在这种技术语境下,该注重的是管理机制的理顺,是提前预判相关风险,是考虑人的权益在机制规章里所处的位置。此前某地也发生过明明已发布过大风预警,施工单位却坚持作业致员工死亡的事件,这不是不知大风之烈,而是常识在管理机制里被忽略了。

  技术提供的预见,应该成为当代社会的新“常识”。不必过于强调自然天气变化的迅猛,平时该作何准备,临时该如何应对,都应是清清楚楚的。也不必过于强调“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添衣加裳之类的事还谈不上直面大自然的无情与惨烈。更值得担心的,还是人的权益是不是在一些单位眼中变得“渺小”了。


编辑:钱谦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