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青年群体如何走出“摩擦性失业困境”?

时间:2022-07-18来源:南方周末点击量:824

青年群体如何走出“摩擦性失业困境”?

摩擦性失业指的是由于经济调整或资源配比失调,导致一部分人在换工作或者等待换工作的过程中产生失业。视觉中国/图


2022年7月15日,国新办举行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二季度就业形势总体改善,但青年就业困难问题仍较突出。6月份,16—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攀升至19.3%,处于2022年以来较高水平。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答记者问时表示,青年群体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普遍面临摩擦性失业困境,加上受到疫情影响,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


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将失业类型分为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指的是由于经济调整或资源配比失调,导致一部分人在换工作或者等待换工作的过程中产生失业。


16—24岁城镇人口主要是毕业生,包括高中、职高、大专和高校本科毕业生。自2018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开始定期公布16—24岁城镇失业率。从这4年的数据来看,青年失业率逐年升高,还受到季节性扰动,每年7月、8月的毕业季是青年失业高发阶段。


青年群体如何走出“摩擦性失业困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服务业受冲击

尽管其他的失业率指标正在回落,但青年失业率仍在上升。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在7月15日晚的直播专访中介绍,过去四年的青年失业率峰值在七八月,三四月会是小弱低谷,但2022年青年失业率在4月已经跃升至18.2%,基本透支了全年失业率。


从全球来看,青年失业率高于整体失业率是普遍现象。卢锋曾统计同一时点的青年失业率与整体失业率之比,美国或欧洲国家一般在2左右,而同一时点的中国则是2.5,用6月的数据计算,已经到达3.5倍。


原因是当前宏观经济还未真正达到潜在增长水平,但劳动力市场2022年新增167万毕业生,产生“泄洪效益”。其次,疫情前中国的消费对GDP贡献很高,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服务业是青年就业的主要方向,但疫情变化加上宏观形势下行使得原有的市场结构受到冲击和扰动,年轻人的就业形式与劳动力市场产生摩擦,形成青年失业率高的局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认为,“信息不对称”也是造成摩擦性失业困境的一个原因。疫情使得传统招聘渠道失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信息愈发不足,“想找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也招不到合适的人”。


张成刚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从2018年至今,青年的自然失业率水平一直在上升。可见,当前的就业环境对青年人的友好程度逐渐下降。青年人的技能结构与企业岗位匹配度低,加上企业对未来发展预期的不确定性,使得用人单位减少招聘,投资青年人意愿减弱。在企业自身发展困难时,青年人和一定年龄以上的人群更容易被裁员。


“青年人也在寻找更为稳定的就业环境。”张成刚说,当青年人的就业风险上升,越来越多人选择竞争体制内岗位。


“骑驴找马”

面临失业率高企困境,学者建议青年人“先去干”。


卢锋分享他身边亲友子女的案例,有一位学习餐饮服务,但由于受疫情影响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最后选择先到制造业工厂过渡一段时间。


“俗话叫骑驴找马。”卢锋说,由于宏观形势,客观上很难找到理想工作,但只要能找到能接受的岗位,就要先干起来,只要让自己处于就业状态,就能增加社会经验和知识。


张成刚也认为,在经济下行时期,这一时期获得的岗位收入水平不高是客观事实,但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工作机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只要积极寻找总能找到就业岗位。


但在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看来,职场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不亚于高考选专业,基本能确定职业发展的赛道。


“这完全能理解。”张成刚说,青年人初次就业选择成为社会主要劳动力是理性选择,但在竞争环境下,达不到理想目标时就要调整目标,为了考公考编熬个三四年,不如先进入就业市场,提升自身能力。


对于政府而言,保障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则是当务之急。尤其是精准防控,要让市场上的资源和商品流动起来,保证供应链各环节顺利运行。


7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时谈到,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既稳增长,又防通胀、注意防输入性通胀。对于就业问题,李克强表示,1.6亿多户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动力源、就业顶梁柱,政府要确保助企纾困政策落实见效。同时,通过市场化社会化办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工作。


同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工作方案》,围绕交通、水利、能源、农业农村、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灾后恢复重建等七大建设领域,主要面向农民工、脱贫人口或就业困难群众,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提高劳动技能。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以工代赈自古就有,往往发生自然灾害后,用于动员灾民共同抗灾、参与建设。现在一般会在失业率较高的情况下采取这一政策,由政府提供政策性岗位来解决就业问题。


政府能够吸纳多少劳动力和临时就业岗位,还要看政策的力度。同时,还得看政府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岗位,是否能够吸引到当下的城镇青年。


编辑:单思月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青年群体如何走出“摩擦性失业困境”?

时间:2022-07-18来源:南方周末

青年群体如何走出“摩擦性失业困境”?

摩擦性失业指的是由于经济调整或资源配比失调,导致一部分人在换工作或者等待换工作的过程中产生失业。视觉中国/图


2022年7月15日,国新办举行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二季度就业形势总体改善,但青年就业困难问题仍较突出。6月份,16—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攀升至19.3%,处于2022年以来较高水平。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答记者问时表示,青年群体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普遍面临摩擦性失业困境,加上受到疫情影响,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


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将失业类型分为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指的是由于经济调整或资源配比失调,导致一部分人在换工作或者等待换工作的过程中产生失业。


16—24岁城镇人口主要是毕业生,包括高中、职高、大专和高校本科毕业生。自2018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开始定期公布16—24岁城镇失业率。从这4年的数据来看,青年失业率逐年升高,还受到季节性扰动,每年7月、8月的毕业季是青年失业高发阶段。


青年群体如何走出“摩擦性失业困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服务业受冲击

尽管其他的失业率指标正在回落,但青年失业率仍在上升。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在7月15日晚的直播专访中介绍,过去四年的青年失业率峰值在七八月,三四月会是小弱低谷,但2022年青年失业率在4月已经跃升至18.2%,基本透支了全年失业率。


从全球来看,青年失业率高于整体失业率是普遍现象。卢锋曾统计同一时点的青年失业率与整体失业率之比,美国或欧洲国家一般在2左右,而同一时点的中国则是2.5,用6月的数据计算,已经到达3.5倍。


原因是当前宏观经济还未真正达到潜在增长水平,但劳动力市场2022年新增167万毕业生,产生“泄洪效益”。其次,疫情前中国的消费对GDP贡献很高,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服务业是青年就业的主要方向,但疫情变化加上宏观形势下行使得原有的市场结构受到冲击和扰动,年轻人的就业形式与劳动力市场产生摩擦,形成青年失业率高的局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认为,“信息不对称”也是造成摩擦性失业困境的一个原因。疫情使得传统招聘渠道失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信息愈发不足,“想找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也招不到合适的人”。


张成刚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从2018年至今,青年的自然失业率水平一直在上升。可见,当前的就业环境对青年人的友好程度逐渐下降。青年人的技能结构与企业岗位匹配度低,加上企业对未来发展预期的不确定性,使得用人单位减少招聘,投资青年人意愿减弱。在企业自身发展困难时,青年人和一定年龄以上的人群更容易被裁员。


“青年人也在寻找更为稳定的就业环境。”张成刚说,当青年人的就业风险上升,越来越多人选择竞争体制内岗位。


“骑驴找马”

面临失业率高企困境,学者建议青年人“先去干”。


卢锋分享他身边亲友子女的案例,有一位学习餐饮服务,但由于受疫情影响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最后选择先到制造业工厂过渡一段时间。


“俗话叫骑驴找马。”卢锋说,由于宏观形势,客观上很难找到理想工作,但只要能找到能接受的岗位,就要先干起来,只要让自己处于就业状态,就能增加社会经验和知识。


张成刚也认为,在经济下行时期,这一时期获得的岗位收入水平不高是客观事实,但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工作机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只要积极寻找总能找到就业岗位。


但在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看来,职场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不亚于高考选专业,基本能确定职业发展的赛道。


“这完全能理解。”张成刚说,青年人初次就业选择成为社会主要劳动力是理性选择,但在竞争环境下,达不到理想目标时就要调整目标,为了考公考编熬个三四年,不如先进入就业市场,提升自身能力。


对于政府而言,保障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则是当务之急。尤其是精准防控,要让市场上的资源和商品流动起来,保证供应链各环节顺利运行。


7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时谈到,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既稳增长,又防通胀、注意防输入性通胀。对于就业问题,李克强表示,1.6亿多户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动力源、就业顶梁柱,政府要确保助企纾困政策落实见效。同时,通过市场化社会化办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工作。


同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工作方案》,围绕交通、水利、能源、农业农村、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灾后恢复重建等七大建设领域,主要面向农民工、脱贫人口或就业困难群众,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提高劳动技能。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以工代赈自古就有,往往发生自然灾害后,用于动员灾民共同抗灾、参与建设。现在一般会在失业率较高的情况下采取这一政策,由政府提供政策性岗位来解决就业问题。


政府能够吸纳多少劳动力和临时就业岗位,还要看政策的力度。同时,还得看政府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岗位,是否能够吸引到当下的城镇青年。


编辑:单思月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