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大学》修身以明德,循道而知止

时间:2022-07-23来源: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众视资讯网点击量:718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作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论、伦理思想和政治智慧内容的儒家经典之作,《大学》在开篇便指出了“明明德”在寻道之路上的重要性,且“明明德”贯穿于“大学之道”的始终。

何谓“明明德”?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明明德”中两个“明”字的词性及含义并不相同,第一个“明”是动词,即“彰明”,第二个“明”是“光明”,明明德,就是彰明人们所固有的光明的德性。

也即,把人性,把人精神中道德的部分,亮起来,美起来。

对于古代圣贤而言,“明德”乃为人之本,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几希”之物。作为技巧和技能的“艺”与“术”必须从属于德,为德所统御,才能发挥出应有的造福于人的作用。

而如何实现“明德”之宗旨?《大学》在论述“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运用同语反复的表述——以“修身”为中心,向上连结家、国、天下,向下连结格、致、诚、正,将“明明德于天下”的落脚处设置在了“修身”这两个字,“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就是所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

“修身”是《大学》所揭示的人们提高自己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精神境界,也即“明明德”的实现途径。尽管儒家对人性主导的思想和看法是“性善论”,但他们并不认为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可以自动得到提升,而是需要不断地进行修养,努力去做到体察万物,把握并尊重规律、遵循规律——意即“循道”,不为事物外在的假象所欺骗和迷惑,听从本心,客观公正。最终,达到“知止”之境——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人生而有欲,或者说,凡生灵则必有其欲,“欲望”并不是“坏”的东西,但过度的欲望,以及由欲望产生的自私,却会导致人类社会生活的争斗和冲突,以至于他人的苦难和自身的毁灭。如今社会强调“财”、“智”而非“道”、“德”,催生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可谓不扭曲的价值观念,纵观我国现阶段的思想道德状况,虽然整体上积极向上,但依然存在部分无公德与同情之心等不良现象。

众所周知,人类的历史进程是永不止息又千变万化的,不同的历史时代,乃至不同的地域,所循之道、所明之德,都未必一致,但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坚守,加深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却始终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编辑:潘洪国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大学》修身以明德,循道而知止

时间:2022-07-23来源: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众视资讯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作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论、伦理思想和政治智慧内容的儒家经典之作,《大学》在开篇便指出了“明明德”在寻道之路上的重要性,且“明明德”贯穿于“大学之道”的始终。

何谓“明明德”?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明明德”中两个“明”字的词性及含义并不相同,第一个“明”是动词,即“彰明”,第二个“明”是“光明”,明明德,就是彰明人们所固有的光明的德性。

也即,把人性,把人精神中道德的部分,亮起来,美起来。

对于古代圣贤而言,“明德”乃为人之本,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几希”之物。作为技巧和技能的“艺”与“术”必须从属于德,为德所统御,才能发挥出应有的造福于人的作用。

而如何实现“明德”之宗旨?《大学》在论述“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运用同语反复的表述——以“修身”为中心,向上连结家、国、天下,向下连结格、致、诚、正,将“明明德于天下”的落脚处设置在了“修身”这两个字,“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就是所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

“修身”是《大学》所揭示的人们提高自己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精神境界,也即“明明德”的实现途径。尽管儒家对人性主导的思想和看法是“性善论”,但他们并不认为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可以自动得到提升,而是需要不断地进行修养,努力去做到体察万物,把握并尊重规律、遵循规律——意即“循道”,不为事物外在的假象所欺骗和迷惑,听从本心,客观公正。最终,达到“知止”之境——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人生而有欲,或者说,凡生灵则必有其欲,“欲望”并不是“坏”的东西,但过度的欲望,以及由欲望产生的自私,却会导致人类社会生活的争斗和冲突,以至于他人的苦难和自身的毁灭。如今社会强调“财”、“智”而非“道”、“德”,催生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可谓不扭曲的价值观念,纵观我国现阶段的思想道德状况,虽然整体上积极向上,但依然存在部分无公德与同情之心等不良现象。

众所周知,人类的历史进程是永不止息又千变万化的,不同的历史时代,乃至不同的地域,所循之道、所明之德,都未必一致,但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坚守,加深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却始终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编辑:潘洪国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