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公益应急救援队
生活中,他们有的是企业老板,有的是个体商贩,有的是普通工人……
他们都有一颗滚烫的心,为了同一个目标聚集在一起。为了这份温暖的坚持,生死关头,他们竭尽全力挽救一个个处于危难中的生命。
像树苗汇聚成森林,他们用爱托起公益救援的一片天空,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和谐与安全。
凡人善举,爱暖人心。2018年,善行的种子——龙口市蛟龙公益应急救援队被悄然播种在龙口这座“好人之城”。4年多以来,这颗“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近日,记者来到龙口,走近蛟龙公益应急救援队,了解这些“孤勇者”们背后的故事。
在摸索中走上正轨
酷暑盛夏、骄阳似火,7月20日,记者来到龙口市蛟龙公益应急救援队基地时,队长王济人正和几名队员身着长袖防护服值班备勤。30多度的高温下,他们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但为了应对突发救援,所有值班人员必须时刻保持战备状态,不能有丝毫松懈。
王济人说,成立救援队,缘起2018年11月的一次紧急寻人。当时,一位中学同学的姥爷离家未归,家人心急如焚。王济人和朋友寻遍龙口大街小巷,两天后,噩耗传来,老人在一处废弃工地的坑内被发现,已无生命体征。这件事对王济人触动很大,他在心里做了不少假设:如果有专业的公益救援组织,可能老人能早点被找到,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那次经历,让王济人看到民间应急救援的重要和迫切,他决心“成体系和规模地”参与应急救援工作,把单纯做好事转变为“把好事做好”。王济人与几个朋友一拍即合,成立了龙口市蛟龙公益应急救援队。
救援队成立后,王济人与伙伴们活跃在各种有紧急救援需求的现场,施救范围越来越广,不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与支持,更有许多新朋友不断加入,队伍逐渐壮大。队员们从事不同的岗位,是一群有志于从事户外公益救援并具备野外搜救、攀登、救护、通讯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是一支致力于自然灾害救援、消防救援、山地搜寻、水域救援、人员失踪救助和便民服务的民间志愿公益救援机构。
王济人的另一个身份是龙口一名青年企业家,生意早已走上正轨,每年出去旅游三四次,原本岁月静好。自组建救援队以来,王济人的生活彻底改变了。这支队伍的生存,成了他最操心的事。他告诉记者,公益救援绝非凭一时好奇、一腔热血便可以支撑,队伍的管理和运转尤其如此。
救援队最主要的成本,来自装备和培训支出。作为救援队员,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不能让自己成为被救援的对象。为此,救援队非常重视培训。除定期召集队员进行培训外,还把骨干队员送到外地参与大型培训,骨干回来再教会队员。王济人表示,这方面的支出不低,大多需要自费。此外,救援装备成本也价值不菲,其中不少是队员自筹经费购买的。比如光学生命探测仪、水下机器人、无人机等,动辄上万元,贵的几十万,队伍装备成本至少90万元。比起这两部分支出,日常工作经费、出勤救援、交通费用等只能算是“毛毛雨”了。
“大家都是无偿干活,不用发工资。”王济人打趣道。
钱和装备从哪来?一般来自政府扶持、社会赞助和队员自筹。王济人说,以前社会对救援队认可度不够时,经费尤为紧张,近年来这一现象已逐渐好转。比如龙口市应急、海事、消防、民政等部门的扶持力度比较大,为救援队提供场地、消防车、救援器械等。“在国内,我们的条件算比较好的,非常感谢政府部门和热心企业、爱心人士的鼎力相助。”王济人说。
不求回报,他们只收微笑
从2018年成立之初的30余人,发展到目前有正式队员246人、预备队员80人、信息员600多人的规模,蛟龙救援队一次次活跃在各种救援现场,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正式队员里,男性占85%。女性救援队员的加入,给这支队伍增添了一抹柔情。
“有市民反映家中老人走失,之前出现在龙泉路附近,请各中队迅速发动寻找。”在救援队东城区队部,五中队指导员邢丽向队员下达了迷途救援任务。作为救援队的中层骨干,邢丽每天都会接收到指挥中心发布的求助信息和救援线索,经核实后,马上把信息发送至五中队的任务群中,离求助人最近的队友接到信息后,会立即回复“收到”并赶往现场。救助结束后,他们会第一时间回传信息。
邢丽是2020年加入龙口市蛟龙公益应急救援队的。“我参加公益救援十年,有战地医疗证,体能和技术肯定过关,正好看到招募信息就报名参加了。”邢丽除了负责全队救援信息的汇总派发,还参加过抗洪、灭火等重要救援任务,她感受最深的,是河南抗洪救援的七个日夜。
2021年7月22日晚7点,得知河南发生严重洪灾后,邢丽驾驶着装有400件救灾物资的货车,和七名队友一起向河南进发。大家趁夜赶路,人歇车不歇,于23日上午11时顺利抵达新乡。看似简单的救援,却十分耗费体力。邢丽和队友的手、脚、 腿被水下的尖锐垃圾划得到处是伤,长时间的浸泡使皮肤开始溃烂,疼痛难忍。但看着泡在水里那些群众期待的眼神,他们顾不上疲劳,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救人。饿了啃馒头吃饼干,渴了喝瓶矿泉水,每天忙到深夜才进帐篷休息。
七天七夜,邢丽与队友们共转运群众456人,其中有70多位行动不便的老人、80多名儿童,还有两名婴儿。“在救援现场,我们不仅是志愿者,更是生命的守护者,吃点苦、受点伤算不了什么。”回忆在河南的一幕幕,邢丽说,很多温馨画面让她铭记心间。
常年奔波于救援前线,风里来雨里去,伤疤成了每名队员的“勋章”。队员刘祥臣刚刚经历了一次轻伤,行走还有些不便,但他仍然身穿救护服,在指挥中心备勤,坚持不下火线。
6月28日傍晚,招远市张星镇馆前姜家村界河与引黄渠之间的漫水桥处,一位60多岁的老人被洪水围困。接到救援任务后,刘祥臣立刻赶到现场,操作无人机对老人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勘查。由于水流太急,救援人员无法靠近,必须驾驶冲锋舟赶去接应。驾驶员凭借丰富的经验,操作冲锋舟倒挡慢慢靠近老人所在的土堆,将老人接上船。返航时,刘祥臣急着搀扶老人上岸,奔跑时一脚踢到岸边的石头上,他顾不上查看伤势,直到回家脱鞋时,才发现右脚大拇趾甲已经粘连在袜子上。
“当时急着救人,也没感觉到有多疼,现在脚趾甲已经快长好了,这点小伤算不了什么。”刘祥臣说,自己平时喜欢研究电子产品,加入救援队,正好让这项爱好有了“用武之地”,每次参与救援都很有成就感。
4年来,龙口市蛟龙公益应急救援队迅速成长,无论风霜雨雪,始终奋斗在救援的第一线,他们用自己的温度,给身处困境中的人以温暖和希望。在一次次救援中,越来越多的像邢丽、刘祥臣这样的热心人士,被蛟龙救援队的精神所感染,纷纷加入进来,争做危难之中的“孤勇者“。
善良有温度,爱心会“传染”
翻开龙口市蛟龙应急救援队的“成绩单”,四年来参加过的大型救援活动历历在目:抗击台风“利奇马”“黑格比”、七甲镇莱山顶救援、四川长宁抗震救灾、河南洪灾救援……无论严寒酷暑,白天黑夜,无论救援条件多么恶劣,只要接到求助信息,救援队总是第一时间安排部署,召集人员赶往事发现场实施救援。
除疫情防控、自然灾害等重大救援行动外,在日常救援、公益服务的现场,同样有龙口蛟龙应急救援队的身影:2019年,在龙口东海海域设立救生站,在危险水域成功救援溺水者5人,拖救漂入危险水域游客25人;开展“迷途救援“项目,4年来累计救援近400人,挽救了30多个鲜活的生命;救援各类故障事故车辆400多辆;开展便民类救援服务百余次。对11次公共活动进行安全保障,每位队员每月平均出勤30小时以上……
在王济人看来,救援在后,不如防灾减灾在前。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培训也是救援队的常态化工作。据统计,救援队开展灾害救援救灾应急志愿工作和各类应急志愿服务直接受益人数近万人;给6000位群众免费教授急救技能和防灾减灾知识;先后前往60个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的30多个班级、15个社区村庄的近500户家庭,进行防溺水和消防急救等知识培训。
如今,“龙口蛟龙救援”已经成为烟台公益救援的一面闪亮旗帜。自2019年以来,蛟龙应急救援队先后荣获省级荣誉3次、市级荣誉4次,被评为烟台市见义勇为优秀集体,1名队员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2名队员获省级荣誉,4名队员获市级优秀志愿者和道德模范称号。
“社会认可我们的是无私奉献,既然我们聚集在一起,就是要为社会做点儿事情,公益救援永远在路上!”面对荣誉,王济人这样说。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蛟龙公益应急救援队
生活中,他们有的是企业老板,有的是个体商贩,有的是普通工人……
他们都有一颗滚烫的心,为了同一个目标聚集在一起。为了这份温暖的坚持,生死关头,他们竭尽全力挽救一个个处于危难中的生命。
像树苗汇聚成森林,他们用爱托起公益救援的一片天空,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和谐与安全。
凡人善举,爱暖人心。2018年,善行的种子——龙口市蛟龙公益应急救援队被悄然播种在龙口这座“好人之城”。4年多以来,这颗“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近日,记者来到龙口,走近蛟龙公益应急救援队,了解这些“孤勇者”们背后的故事。
在摸索中走上正轨
酷暑盛夏、骄阳似火,7月20日,记者来到龙口市蛟龙公益应急救援队基地时,队长王济人正和几名队员身着长袖防护服值班备勤。30多度的高温下,他们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但为了应对突发救援,所有值班人员必须时刻保持战备状态,不能有丝毫松懈。
王济人说,成立救援队,缘起2018年11月的一次紧急寻人。当时,一位中学同学的姥爷离家未归,家人心急如焚。王济人和朋友寻遍龙口大街小巷,两天后,噩耗传来,老人在一处废弃工地的坑内被发现,已无生命体征。这件事对王济人触动很大,他在心里做了不少假设:如果有专业的公益救援组织,可能老人能早点被找到,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那次经历,让王济人看到民间应急救援的重要和迫切,他决心“成体系和规模地”参与应急救援工作,把单纯做好事转变为“把好事做好”。王济人与几个朋友一拍即合,成立了龙口市蛟龙公益应急救援队。
救援队成立后,王济人与伙伴们活跃在各种有紧急救援需求的现场,施救范围越来越广,不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与支持,更有许多新朋友不断加入,队伍逐渐壮大。队员们从事不同的岗位,是一群有志于从事户外公益救援并具备野外搜救、攀登、救护、通讯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是一支致力于自然灾害救援、消防救援、山地搜寻、水域救援、人员失踪救助和便民服务的民间志愿公益救援机构。
王济人的另一个身份是龙口一名青年企业家,生意早已走上正轨,每年出去旅游三四次,原本岁月静好。自组建救援队以来,王济人的生活彻底改变了。这支队伍的生存,成了他最操心的事。他告诉记者,公益救援绝非凭一时好奇、一腔热血便可以支撑,队伍的管理和运转尤其如此。
救援队最主要的成本,来自装备和培训支出。作为救援队员,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不能让自己成为被救援的对象。为此,救援队非常重视培训。除定期召集队员进行培训外,还把骨干队员送到外地参与大型培训,骨干回来再教会队员。王济人表示,这方面的支出不低,大多需要自费。此外,救援装备成本也价值不菲,其中不少是队员自筹经费购买的。比如光学生命探测仪、水下机器人、无人机等,动辄上万元,贵的几十万,队伍装备成本至少90万元。比起这两部分支出,日常工作经费、出勤救援、交通费用等只能算是“毛毛雨”了。
“大家都是无偿干活,不用发工资。”王济人打趣道。
钱和装备从哪来?一般来自政府扶持、社会赞助和队员自筹。王济人说,以前社会对救援队认可度不够时,经费尤为紧张,近年来这一现象已逐渐好转。比如龙口市应急、海事、消防、民政等部门的扶持力度比较大,为救援队提供场地、消防车、救援器械等。“在国内,我们的条件算比较好的,非常感谢政府部门和热心企业、爱心人士的鼎力相助。”王济人说。
不求回报,他们只收微笑
从2018年成立之初的30余人,发展到目前有正式队员246人、预备队员80人、信息员600多人的规模,蛟龙救援队一次次活跃在各种救援现场,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正式队员里,男性占85%。女性救援队员的加入,给这支队伍增添了一抹柔情。
“有市民反映家中老人走失,之前出现在龙泉路附近,请各中队迅速发动寻找。”在救援队东城区队部,五中队指导员邢丽向队员下达了迷途救援任务。作为救援队的中层骨干,邢丽每天都会接收到指挥中心发布的求助信息和救援线索,经核实后,马上把信息发送至五中队的任务群中,离求助人最近的队友接到信息后,会立即回复“收到”并赶往现场。救助结束后,他们会第一时间回传信息。
邢丽是2020年加入龙口市蛟龙公益应急救援队的。“我参加公益救援十年,有战地医疗证,体能和技术肯定过关,正好看到招募信息就报名参加了。”邢丽除了负责全队救援信息的汇总派发,还参加过抗洪、灭火等重要救援任务,她感受最深的,是河南抗洪救援的七个日夜。
2021年7月22日晚7点,得知河南发生严重洪灾后,邢丽驾驶着装有400件救灾物资的货车,和七名队友一起向河南进发。大家趁夜赶路,人歇车不歇,于23日上午11时顺利抵达新乡。看似简单的救援,却十分耗费体力。邢丽和队友的手、脚、 腿被水下的尖锐垃圾划得到处是伤,长时间的浸泡使皮肤开始溃烂,疼痛难忍。但看着泡在水里那些群众期待的眼神,他们顾不上疲劳,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救人。饿了啃馒头吃饼干,渴了喝瓶矿泉水,每天忙到深夜才进帐篷休息。
七天七夜,邢丽与队友们共转运群众456人,其中有70多位行动不便的老人、80多名儿童,还有两名婴儿。“在救援现场,我们不仅是志愿者,更是生命的守护者,吃点苦、受点伤算不了什么。”回忆在河南的一幕幕,邢丽说,很多温馨画面让她铭记心间。
常年奔波于救援前线,风里来雨里去,伤疤成了每名队员的“勋章”。队员刘祥臣刚刚经历了一次轻伤,行走还有些不便,但他仍然身穿救护服,在指挥中心备勤,坚持不下火线。
6月28日傍晚,招远市张星镇馆前姜家村界河与引黄渠之间的漫水桥处,一位60多岁的老人被洪水围困。接到救援任务后,刘祥臣立刻赶到现场,操作无人机对老人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勘查。由于水流太急,救援人员无法靠近,必须驾驶冲锋舟赶去接应。驾驶员凭借丰富的经验,操作冲锋舟倒挡慢慢靠近老人所在的土堆,将老人接上船。返航时,刘祥臣急着搀扶老人上岸,奔跑时一脚踢到岸边的石头上,他顾不上查看伤势,直到回家脱鞋时,才发现右脚大拇趾甲已经粘连在袜子上。
“当时急着救人,也没感觉到有多疼,现在脚趾甲已经快长好了,这点小伤算不了什么。”刘祥臣说,自己平时喜欢研究电子产品,加入救援队,正好让这项爱好有了“用武之地”,每次参与救援都很有成就感。
4年来,龙口市蛟龙公益应急救援队迅速成长,无论风霜雨雪,始终奋斗在救援的第一线,他们用自己的温度,给身处困境中的人以温暖和希望。在一次次救援中,越来越多的像邢丽、刘祥臣这样的热心人士,被蛟龙救援队的精神所感染,纷纷加入进来,争做危难之中的“孤勇者“。
善良有温度,爱心会“传染”
翻开龙口市蛟龙应急救援队的“成绩单”,四年来参加过的大型救援活动历历在目:抗击台风“利奇马”“黑格比”、七甲镇莱山顶救援、四川长宁抗震救灾、河南洪灾救援……无论严寒酷暑,白天黑夜,无论救援条件多么恶劣,只要接到求助信息,救援队总是第一时间安排部署,召集人员赶往事发现场实施救援。
除疫情防控、自然灾害等重大救援行动外,在日常救援、公益服务的现场,同样有龙口蛟龙应急救援队的身影:2019年,在龙口东海海域设立救生站,在危险水域成功救援溺水者5人,拖救漂入危险水域游客25人;开展“迷途救援“项目,4年来累计救援近400人,挽救了30多个鲜活的生命;救援各类故障事故车辆400多辆;开展便民类救援服务百余次。对11次公共活动进行安全保障,每位队员每月平均出勤30小时以上……
在王济人看来,救援在后,不如防灾减灾在前。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培训也是救援队的常态化工作。据统计,救援队开展灾害救援救灾应急志愿工作和各类应急志愿服务直接受益人数近万人;给6000位群众免费教授急救技能和防灾减灾知识;先后前往60个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的30多个班级、15个社区村庄的近500户家庭,进行防溺水和消防急救等知识培训。
如今,“龙口蛟龙救援”已经成为烟台公益救援的一面闪亮旗帜。自2019年以来,蛟龙应急救援队先后荣获省级荣誉3次、市级荣誉4次,被评为烟台市见义勇为优秀集体,1名队员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2名队员获省级荣誉,4名队员获市级优秀志愿者和道德模范称号。
“社会认可我们的是无私奉献,既然我们聚集在一起,就是要为社会做点儿事情,公益救援永远在路上!”面对荣誉,王济人这样说。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相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