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云南西盟:传承民间技艺 守住文化根脉

时间:2022-07-28来源:光明网点击量:471

云南西盟:传承民间技艺 守住文化根脉

云南省西盟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县内佤族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佤族竹编技艺人岩路 赵岩骄/摄

以翁嘎科镇竹编为例,佤族传统竹编技艺民间艺人能编制背箩、簸箕、蔑笆、米箩等多种竹器,他们制作的用具结实厚重、经久耐用。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生活用具不断更迭,曾经家中常备的竹编产品逐渐被新的材料代替,但编织技艺并未消失。在翁嘎科镇龙坎村戈斗下组,53岁的岩路仍在坚守着佤族的传统手工竹编技艺。

16岁起,岩路就跟随父亲学习佤族传统竹编技艺,至今他仍然记得,父亲指导他完成的第一个竹编作品是佤族背箩。

通过努力,岩路的竹编用品有了自己的风格特点,他的竹编制品主要销售到县内其他乡镇,有的还销售到了县外。现在,他的两个徒弟也已熟练掌握了佤族传统手工竹编技艺。


佤族织锦 龚鑫/摄

佤族织锦广泛流传于西盟佤族村寨之间,是佤族鲜明的文化符号。它内涵丰富,种类繁多,是佤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心灵手巧的佤族女性劳动智慧的结晶。

“织布的时候,一定要线严孔密,织出的布就细密板实。织的速度慢些没关系,但一定要保证质量,才经得起顾客检验。”在西盟县岳宋乡岳宋村永老寨,佤族织锦传承人小娜瑞正在教徒弟织锦。

近年来,西盟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好政策”的持续推进,不仅让佤族织锦手工艺得以延续,也将惊艳的佤族织锦推向了市场。


铁器成品 赵岩骄/摄

佤族生产工具锻造技艺也称打铁工艺,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在老艺人手中,坚硬的铁块变方、圆、长、扁、尖均可。铁器成品既有与传统生产方式配套的农具,如犁、耙、锄、镐、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

在翁嘎科镇龙坎村西盟橡胶分厂四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岩陆正在打刀。刀作坊就在家附近,加温、锻打、淬火……一把刀加工成成品,需要多道工序,整个过程需要两三个小时。

伴随着锻打声,岩陆把刀坯在大锤下来回移动,刀坯也渐渐有了形状。“加热、锻打,仅仅这两个工序需要反复四五次,这样打出来的刀钢铁融合度高,不易变形。”岩陆说。

作为佤族冶铸传承人,岩陆不但掌握了传统的技法,还在选材、设计、加热等方面不断创新,增添了时代气息。

据介绍,西盟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不断拓展文化发展的视野,不断丰富文化建设内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瑰宝,作为加强文化建设的优势资源,真正保护和管理好、开发利用好,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编辑:单思月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云南西盟:传承民间技艺 守住文化根脉

时间:2022-07-28来源:光明网

云南西盟:传承民间技艺 守住文化根脉

云南省西盟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县内佤族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佤族竹编技艺人岩路 赵岩骄/摄

以翁嘎科镇竹编为例,佤族传统竹编技艺民间艺人能编制背箩、簸箕、蔑笆、米箩等多种竹器,他们制作的用具结实厚重、经久耐用。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生活用具不断更迭,曾经家中常备的竹编产品逐渐被新的材料代替,但编织技艺并未消失。在翁嘎科镇龙坎村戈斗下组,53岁的岩路仍在坚守着佤族的传统手工竹编技艺。

16岁起,岩路就跟随父亲学习佤族传统竹编技艺,至今他仍然记得,父亲指导他完成的第一个竹编作品是佤族背箩。

通过努力,岩路的竹编用品有了自己的风格特点,他的竹编制品主要销售到县内其他乡镇,有的还销售到了县外。现在,他的两个徒弟也已熟练掌握了佤族传统手工竹编技艺。


佤族织锦 龚鑫/摄

佤族织锦广泛流传于西盟佤族村寨之间,是佤族鲜明的文化符号。它内涵丰富,种类繁多,是佤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心灵手巧的佤族女性劳动智慧的结晶。

“织布的时候,一定要线严孔密,织出的布就细密板实。织的速度慢些没关系,但一定要保证质量,才经得起顾客检验。”在西盟县岳宋乡岳宋村永老寨,佤族织锦传承人小娜瑞正在教徒弟织锦。

近年来,西盟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好政策”的持续推进,不仅让佤族织锦手工艺得以延续,也将惊艳的佤族织锦推向了市场。


铁器成品 赵岩骄/摄

佤族生产工具锻造技艺也称打铁工艺,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在老艺人手中,坚硬的铁块变方、圆、长、扁、尖均可。铁器成品既有与传统生产方式配套的农具,如犁、耙、锄、镐、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

在翁嘎科镇龙坎村西盟橡胶分厂四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岩陆正在打刀。刀作坊就在家附近,加温、锻打、淬火……一把刀加工成成品,需要多道工序,整个过程需要两三个小时。

伴随着锻打声,岩陆把刀坯在大锤下来回移动,刀坯也渐渐有了形状。“加热、锻打,仅仅这两个工序需要反复四五次,这样打出来的刀钢铁融合度高,不易变形。”岩陆说。

作为佤族冶铸传承人,岩陆不但掌握了传统的技法,还在选材、设计、加热等方面不断创新,增添了时代气息。

据介绍,西盟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不断拓展文化发展的视野,不断丰富文化建设内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瑰宝,作为加强文化建设的优势资源,真正保护和管理好、开发利用好,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编辑:单思月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