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清帮青”,西部一所普通高校蝶变记

时间:2021-10-20来源:新华每日电讯点击量:525

原标题:“清帮青”,西部一所普通高校蝶变记

  “欲将壮志寄青海,明月何曾是两乡”

  “清帮青”,西部一所普通高校蝶变记

  金秋时节,73岁的清华大学教师白永毅又一次来到青海大学。走在整洁的校园内,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面带笑容,不时与身旁的人交流——“高兴、惊喜、变化很大”是她口中的高频词。

  2001年,在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下,清华大学率先对青海大学进行全方位对口支援。

  20年间,一批又一批教授专家团扎根高原,将青海大学的发展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千里守望,心手相牵,青海大学也从一所西部地区普通高校,逐渐成长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部省合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高校……

  “欲将壮志寄青海,明月何曾是两乡”

  白永毅已赴高原50余次,她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来青海大学时的样子。2001年9月3日,作为清华大学原党办主任,白永毅统筹协调清华大学对口支援工作的各项事宜。初到青海,看到“校舍、图书馆、实验设备都很落后”,白永毅心情沉重,深感任务艰巨。

  从那时起,白永毅就与青海结下不解之缘。设计帮扶计划、推荐赴青教授团人选、设定课程目标……事无巨细,倾情付出。

  清华大学先后有4位知名专家学者到青海大学担任校长,19名高层次专家教授出任院系负责人,10批教授团来校指导学科专业建设,1000余人次专家教授来校讲课。

  在白永毅看来,“义无反顾”是清华教师的特征。

  2013年,正在出差中的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王光谦接到电话,征求将他选派到青海的意见。“组织上觉得我合适,我就去。”没有丝毫犹豫,王光谦成为清华大学选派到青海的第四任校长,也成为青海大学、青海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位院士。

  青海大学外语学院师资紧张,教师流动性大。清华大学外语学院退休教师侯成源在校园偶遇白永毅,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赴青海大学任教的请求,“好啊!我正想为西部教育事业发展做点贡献,就去青海大学。”

  青海大学要成立计算机应用与技术系,但学校没有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清华大学立即想到了刚退休的周立柱教授:“帮青海大学成立计算机系,想请您去当系主任。”白永毅一开口,周立柱很痛快就答应了。时至今日,清华大学已选派5任教授接续担任青海大学计算机应用与技术系系主任。

  北京和西宁,相距1600公里,对口支援的老师在清华大学还有科研项目和教学任务。夜晚落地西宁,第二天早晨再乘飞机返回北京,有时甚至在一天内飞一个来回,这成为对口支援教师工作的常态。“飞行校长”“飞行教授”成为他们共同的标签。

  2013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梅生伟也来到了青海。作为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家,他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安全控制与新能源高效利用研究。

  “西电东送是国家的大工程,青海是清洁能源大省,怎么把它们有效利用起来,不仅是青海的课题,更是国家的大课题。青海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高地,在这里我们将大有所为。”梅生伟说。

  2021年中秋节,恰好是梅生伟的生日。在北京忙完清华大学的事务后,梅生伟连夜坐飞机前往青海。中秋阖家团圆,梅生伟却常常与家人分别。今年是他对口援青的第八个年头,相较一般援青干部的3年期限,他已经“超长服役”。但梅生伟说:“青海有一片广阔的天空,我们就是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做事业,在离月亮最近的地方过生日。”

  “家有梧桐树,凤凰自来栖”

  “以往牧民会在母羊分娩后4至6个月断奶;经我们研究指导,现在母羊60天就可以断奶,泌乳期缩短了3个月,母羊对草地的依赖性也减少了。”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教授、青海省羊产业技术研发与孵化平台首席专家侯生珍说。

  一场秋雨一场寒。薄雾笼罩在广袤的金银滩草原上,侯生珍带着学生,在草原上收集藏羊组群补料的相关数据。

  青海省藏羊的存栏数为1200多万只,约占中国藏羊存栏总数的46%,藏羊产业是青海牧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

  “清华大学给我们带来了人才和资源,让我们在学科交叉方面享受到了红利,现在我们正考虑怎样把高原农牧业和机械学、计算机结合到一起,打造青海藏羊的大数据平台。”侯生珍说。

  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海气候条件特殊,生态地位极其重要。高海拔、日照充沛、冷凉干燥、病虫害少、种质优良等比较优势,为青海打造生态有机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长期形成的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也制约着现代畜牧产业的发展,作为青海大学品牌特色的畜牧学科也常遇梗阻。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副院长董全民举例说,在畜牧业研究中,牛羊在各个阶段的生长数据是一项基础研究,对畜牧学科的各个领域都至关重要。“以往获取数据的方式,都是我们人工测量,严重影响效率,而且牛羊的攻击行为也让这项工作变得颇具危险性。”

  对口支援工作开展后,董全民结识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副教授陶品。“陶品老师一年往距离西宁300多公里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跑了46趟,研究智能称重系统如何适应青藏高原的冬季,经过不断组装改造,原本一套25万元的设备现在只需要9万元。”董全民说,在积累牛羊生长过程科学数据的基础上,我们进而开发建设高寒草地生态畜牧业信息化管理平台。让科技为牛羊赋能,也让青海大学的畜牧学科走上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开辟了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2006年,清华大学在教育部支持下,先后携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形成团队合力,全方位推动青海大学发展。在各支援高校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青海大学立足优势特色学科,结合所处区域地理位置特点,逐渐形成了联合支援高校、共同服务区域和国家战略、共同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传统的优势学科打开了视野、拓展了“朋友圈”。董全民团队目前正在进行退化草地恢复研究,他说:“现在我们的研究团队中,来自中科院、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研究者们济济一堂,共同在青藏高原为我国的高原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

  新建学科依托青海的特色资源,建设初期就瞄准“头部学科”发力。2013年,梅生伟团队在青海大学建立起新能源学科,创立了新能源光伏产业研究中心和新能源产业试验基地,基地采纳国内外最先进的太阳能前沿技术,为青海省新能源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青海大学光伏产业研究中心,目前已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功能最齐全的研究中心。

  家有梧桐树,凤凰自来栖。在青海大学,一个个优势平台吸引各方人才聚集。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原来我们是对口支援,现在可以改为‘对口合作’。”

  青海大学也在回馈和帮助清华大学等高校及其教师取得更高的成就。清华大学教授魏加华、钟德钰、黄跃飞、李铁键紧密围绕三江源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空中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重大成果,为政府管理提供了重要决策咨询。

  “这20年来,通过清华大学对青海大学的全方位帮扶,青海大学已聚集很多高层次人才,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源源不断输入。通过大力建设平台,大大提升了青海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使青海大学有了脱胎换骨的进步。”青海大学党委书记俞红贤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青海大学,这是一句被许多老师引为座右铭的诗句。

  受援20年,青海大学实现了质的飞跃,整体办学实力大幅度提升,闯出了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跨越发展的新模式,青海大学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稳步迈向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化大学。

  2004年成为青海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省部共建”大学;2006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实现了青海省高等教育博士点零的突破;2008年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4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016年获批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行列;2018年成为“部省合建”中西部14所高校之一;2019年获批5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志比昆仑,学竞江河’,我觉得青海大学的校训真的既符合它的地理位置,又有很深的意义,所以祝愿我们的青海大学越来越好!”白永毅说。

  在新的起点上,青海大学如何去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支援高校与青海大学共同的课题。

  青海正在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在这种背景下,青海大学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学科专业设置与国家和青海省着力推进的三江源生态保护、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光伏新能源等相关特色传统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紧密联系。

  梅生伟操心最多的,是培养一支青海的本土人才队伍。经过八年建设,现在的团队在他眼中是“朝气蓬勃、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能把这些愿意吃苦又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吸引到西部大开发的建设中,共同致力于青海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梅生伟引以为傲。

  “组织和清华交给我的使命,应该是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长远贡献,而不仅仅是一时的支援。”在梅生伟看来,只有抓住青海的优势,为青海大学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西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双丰收”,才算不辱使命、得胜凯旋。“未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肯下苦功夫,在高原上发光发热。”

  “对口支援青海大学是一项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的政治任务。在对口支援过程中,援受双方不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实现了援受并进、共同提高。各支援高校将紧密围绕青海大学服务高原的特色需要,精准开展支援工作;不断创新对口支援体制机制,优化深化长效合作,提升工作效果,积极助力青海大学显著提升办学综合实力,不断谱写对口支援工作的新篇章。”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说。

  本报记者张龙、顾玲、张子琪


编辑:钱谦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清帮青”,西部一所普通高校蝶变记

时间:2021-10-20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原标题:“清帮青”,西部一所普通高校蝶变记

  “欲将壮志寄青海,明月何曾是两乡”

  “清帮青”,西部一所普通高校蝶变记

  金秋时节,73岁的清华大学教师白永毅又一次来到青海大学。走在整洁的校园内,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面带笑容,不时与身旁的人交流——“高兴、惊喜、变化很大”是她口中的高频词。

  2001年,在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下,清华大学率先对青海大学进行全方位对口支援。

  20年间,一批又一批教授专家团扎根高原,将青海大学的发展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千里守望,心手相牵,青海大学也从一所西部地区普通高校,逐渐成长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部省合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高校……

  “欲将壮志寄青海,明月何曾是两乡”

  白永毅已赴高原50余次,她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来青海大学时的样子。2001年9月3日,作为清华大学原党办主任,白永毅统筹协调清华大学对口支援工作的各项事宜。初到青海,看到“校舍、图书馆、实验设备都很落后”,白永毅心情沉重,深感任务艰巨。

  从那时起,白永毅就与青海结下不解之缘。设计帮扶计划、推荐赴青教授团人选、设定课程目标……事无巨细,倾情付出。

  清华大学先后有4位知名专家学者到青海大学担任校长,19名高层次专家教授出任院系负责人,10批教授团来校指导学科专业建设,1000余人次专家教授来校讲课。

  在白永毅看来,“义无反顾”是清华教师的特征。

  2013年,正在出差中的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王光谦接到电话,征求将他选派到青海的意见。“组织上觉得我合适,我就去。”没有丝毫犹豫,王光谦成为清华大学选派到青海的第四任校长,也成为青海大学、青海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位院士。

  青海大学外语学院师资紧张,教师流动性大。清华大学外语学院退休教师侯成源在校园偶遇白永毅,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赴青海大学任教的请求,“好啊!我正想为西部教育事业发展做点贡献,就去青海大学。”

  青海大学要成立计算机应用与技术系,但学校没有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清华大学立即想到了刚退休的周立柱教授:“帮青海大学成立计算机系,想请您去当系主任。”白永毅一开口,周立柱很痛快就答应了。时至今日,清华大学已选派5任教授接续担任青海大学计算机应用与技术系系主任。

  北京和西宁,相距1600公里,对口支援的老师在清华大学还有科研项目和教学任务。夜晚落地西宁,第二天早晨再乘飞机返回北京,有时甚至在一天内飞一个来回,这成为对口支援教师工作的常态。“飞行校长”“飞行教授”成为他们共同的标签。

  2013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梅生伟也来到了青海。作为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家,他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安全控制与新能源高效利用研究。

  “西电东送是国家的大工程,青海是清洁能源大省,怎么把它们有效利用起来,不仅是青海的课题,更是国家的大课题。青海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高地,在这里我们将大有所为。”梅生伟说。

  2021年中秋节,恰好是梅生伟的生日。在北京忙完清华大学的事务后,梅生伟连夜坐飞机前往青海。中秋阖家团圆,梅生伟却常常与家人分别。今年是他对口援青的第八个年头,相较一般援青干部的3年期限,他已经“超长服役”。但梅生伟说:“青海有一片广阔的天空,我们就是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做事业,在离月亮最近的地方过生日。”

  “家有梧桐树,凤凰自来栖”

  “以往牧民会在母羊分娩后4至6个月断奶;经我们研究指导,现在母羊60天就可以断奶,泌乳期缩短了3个月,母羊对草地的依赖性也减少了。”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教授、青海省羊产业技术研发与孵化平台首席专家侯生珍说。

  一场秋雨一场寒。薄雾笼罩在广袤的金银滩草原上,侯生珍带着学生,在草原上收集藏羊组群补料的相关数据。

  青海省藏羊的存栏数为1200多万只,约占中国藏羊存栏总数的46%,藏羊产业是青海牧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

  “清华大学给我们带来了人才和资源,让我们在学科交叉方面享受到了红利,现在我们正考虑怎样把高原农牧业和机械学、计算机结合到一起,打造青海藏羊的大数据平台。”侯生珍说。

  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海气候条件特殊,生态地位极其重要。高海拔、日照充沛、冷凉干燥、病虫害少、种质优良等比较优势,为青海打造生态有机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长期形成的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也制约着现代畜牧产业的发展,作为青海大学品牌特色的畜牧学科也常遇梗阻。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副院长董全民举例说,在畜牧业研究中,牛羊在各个阶段的生长数据是一项基础研究,对畜牧学科的各个领域都至关重要。“以往获取数据的方式,都是我们人工测量,严重影响效率,而且牛羊的攻击行为也让这项工作变得颇具危险性。”

  对口支援工作开展后,董全民结识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副教授陶品。“陶品老师一年往距离西宁300多公里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跑了46趟,研究智能称重系统如何适应青藏高原的冬季,经过不断组装改造,原本一套25万元的设备现在只需要9万元。”董全民说,在积累牛羊生长过程科学数据的基础上,我们进而开发建设高寒草地生态畜牧业信息化管理平台。让科技为牛羊赋能,也让青海大学的畜牧学科走上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开辟了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2006年,清华大学在教育部支持下,先后携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形成团队合力,全方位推动青海大学发展。在各支援高校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青海大学立足优势特色学科,结合所处区域地理位置特点,逐渐形成了联合支援高校、共同服务区域和国家战略、共同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传统的优势学科打开了视野、拓展了“朋友圈”。董全民团队目前正在进行退化草地恢复研究,他说:“现在我们的研究团队中,来自中科院、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研究者们济济一堂,共同在青藏高原为我国的高原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

  新建学科依托青海的特色资源,建设初期就瞄准“头部学科”发力。2013年,梅生伟团队在青海大学建立起新能源学科,创立了新能源光伏产业研究中心和新能源产业试验基地,基地采纳国内外最先进的太阳能前沿技术,为青海省新能源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青海大学光伏产业研究中心,目前已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功能最齐全的研究中心。

  家有梧桐树,凤凰自来栖。在青海大学,一个个优势平台吸引各方人才聚集。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原来我们是对口支援,现在可以改为‘对口合作’。”

  青海大学也在回馈和帮助清华大学等高校及其教师取得更高的成就。清华大学教授魏加华、钟德钰、黄跃飞、李铁键紧密围绕三江源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空中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重大成果,为政府管理提供了重要决策咨询。

  “这20年来,通过清华大学对青海大学的全方位帮扶,青海大学已聚集很多高层次人才,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源源不断输入。通过大力建设平台,大大提升了青海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使青海大学有了脱胎换骨的进步。”青海大学党委书记俞红贤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青海大学,这是一句被许多老师引为座右铭的诗句。

  受援20年,青海大学实现了质的飞跃,整体办学实力大幅度提升,闯出了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跨越发展的新模式,青海大学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稳步迈向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化大学。

  2004年成为青海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省部共建”大学;2006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实现了青海省高等教育博士点零的突破;2008年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4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016年获批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行列;2018年成为“部省合建”中西部14所高校之一;2019年获批5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志比昆仑,学竞江河’,我觉得青海大学的校训真的既符合它的地理位置,又有很深的意义,所以祝愿我们的青海大学越来越好!”白永毅说。

  在新的起点上,青海大学如何去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支援高校与青海大学共同的课题。

  青海正在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在这种背景下,青海大学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学科专业设置与国家和青海省着力推进的三江源生态保护、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光伏新能源等相关特色传统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紧密联系。

  梅生伟操心最多的,是培养一支青海的本土人才队伍。经过八年建设,现在的团队在他眼中是“朝气蓬勃、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能把这些愿意吃苦又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吸引到西部大开发的建设中,共同致力于青海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梅生伟引以为傲。

  “组织和清华交给我的使命,应该是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长远贡献,而不仅仅是一时的支援。”在梅生伟看来,只有抓住青海的优势,为青海大学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西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双丰收”,才算不辱使命、得胜凯旋。“未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肯下苦功夫,在高原上发光发热。”

  “对口支援青海大学是一项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的政治任务。在对口支援过程中,援受双方不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实现了援受并进、共同提高。各支援高校将紧密围绕青海大学服务高原的特色需要,精准开展支援工作;不断创新对口支援体制机制,优化深化长效合作,提升工作效果,积极助力青海大学显著提升办学综合实力,不断谱写对口支援工作的新篇章。”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说。

  本报记者张龙、顾玲、张子琪


编辑:钱谦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