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的“教学助手”展示课上,四年级学生通过平板电脑进行课堂练习(2021年11月18日摄) 刘颖摄/本刊
截至目前,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已达100%,约77.5%的学校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99.6%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
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让困扰教育多年的个性化培养、精细化管理有了解决途径,也给教育经验不占优势的新学校、年轻老师创造了快速成长机遇
2022年初,“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一词出现在教育部文件中,发出了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动员令。
“如果说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发展的量变过程,那么教育数字化转型将是多年量变积累基础上的质变过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永智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今天中国教育正处在质变的关键时期。”
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再到2022年2月《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驶入快车道。
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发布,一期上线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24365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四大平台;7月8日,国家智慧教育门户二期全新改版升级。
海量资源汇集,人人、时时、处处共享线上课程;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强支撑,教、学、管、评、考、就业开始进入精准模式。数据驱动、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数字化正在推动教育变革步步深入。
填平洼地 实现变轨超车
今年“六一”,一所村小的文艺汇演,吸引了全村七八百人前来围观。鬼步舞、相声、小品……丰富的表演内容让全村人一起过了个快乐的儿童节。
这所村小叫芙蓉小学,是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马店镇的一所完全小学。学生的表演是在没有专业艺术老师指导下完成的。“老师推送了内容,学生跟着智能平板自学。”芙蓉小学校长刘满婷说。
安徽省六安市教育局局长刘玉红告诉记者,六安智慧学校建设通过包括配备智能平板等手段,有效解决了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让万千乡村学校和偏远地区的教学点,在缺乏艺体美老师的情况下,也能开齐开足相关课程。
不只是六安,整个安徽省都在全面推进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与应用。到2021年底,安徽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已实现100%覆盖,义务教育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智慧学校覆盖率达94.12%。
智慧学校建设还使教育落后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育洼地快速高效填补,甚至实现“变轨超车”。
宁夏地处祖国西北腹地,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对突出。自2018年获批建设全国“互联网+教育”示范省(区)后,宁夏聚焦教育发展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打造“一朵云”、联通“一张网”、普及“一块屏”,实现全区所有学校网络高速互联、信息高效互通、资源高度共享。
据悉,宁夏已率先在全国以省(区)为单位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实现学校200M网络宽带接入、数字教学设备、在线互动教室和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500多所学校与北京、福建等地优质学校网上结对,所有乡村中小学校与城镇学校线上牵手,通过跨校联教、在线走教,有效缓解薄弱学校缺师少教难题,一体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王骋告诉记者,宁夏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排名已从2017年的全国第15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6位,“互联网+教育”改革经验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列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宁夏经验模式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上交流分享。
宁夏的故事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截至目前,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已达100%,约77.5%的学校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99.6%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
在疫情暴发的特殊年份,基于良好的信息化设施,我国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线上教学实践,实现了所有学生停课不停学。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课程资源共享。据教育部数据,截至7月14日平台汇集了基础教育课程资源3.4万条、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6628门、高等教育2.7万门优质课程、岗位资源1124万个,开通3个月浏览量30.3亿次。全国52.9万所学校、1844万教师、2.91亿在校生及广大社会学习者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任何终端访问。
数据驱动 重塑教学模式
芙蓉小学校长刘满婷现在上语文课,会用一半以上时间激发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言,让学生表现。组织老师开展教研活动时,也会把重点放在“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
刘满婷告诉记者,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海量的知识库对所有师生平等开放。“现在的课堂学生说得多了,老师讲得少了,课堂氛围明显更活跃。”刘满婷说,这种课堂中,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触发比单一由“老师讲、学生听”密度高。
自主创造故事也时有发生。在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蚌埠市,由市级统筹推进的智慧学校建设项目已让全市所有中小学实现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利用智能终端,学生已能开展创造性学习。今年4月30日,蚌埠市蓝天路小学校长杨橙,在校园偶遇四名六年级学生在智能平板上互打游戏。经确认,学生打的游戏是这四名六年级学生用杨橙给三年级上信息技术课时下载的编程软件自己编写的,全程未经任何老师指导。杨橙当即鼓励学生将编程过程分享给低年级同学。第二天,分享视频就上传到了蓝天路小学的专用网络社区“蓝天云学吧”。
这一偶遇让杨橙深受触动。他说,四个学生展现的好奇心、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数字素养等,正是多年教育改革希望看到的样子。
距安徽1000多公里的深圳,云端学校正在常态化运行。15个学校初一年级的30个班级,语文、数学、英语三科,采取同一张课表,同一进度上课。校长龚卫东介绍,在高速互联互通的网络支持下,不同学校学生组成超出原来人数数十倍的班级,实行线上+线下、主讲+辅讲的“云端双师”教学模式。主讲一名,负责线上精讲、云端互动与呈现,每班学科老师作为辅讲,负责本班教学组织、课堂练习、互动与答疑,更加关注学生。老师可根据自身所长承担不同内容的主讲任务,发挥教师团队的长板效应。在不增加教师编制的情况下,教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小课堂变成超大课堂,师师、师生、生生间相互激发头脑风暴。
在上海,长宁区部分学校正将学生手中的智能终端升级为“纸笔同步系统”。纸是略做预处理的普通纸,笔是书写体验与圆珠笔近乎一致的特殊笔,不仅能保持学生传统书写训练,避免使用屏幕对视力的伤害,还能在学生使用时采集内容数据之外的行为数据,实时生成学情分析,供老师精准教学辅导。比如,从学生答题的速度和顺序,可精准判断哪些知识点学生理解比较吃力需加强,哪些知识点大部分学生已掌握只需对个别学生单独辅导。通过执笔力度和用笔情况,可分析学生在书写时的心理压力状态。而且,相关数据居于黑箱模式,经过脱敏处理,充分考虑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长宁区教育局局长熊秋菊告诉记者,老师们现在上课“心里十分有底”。该重点讲授哪些知识点?重点辅导哪些学生?哪些学生“没吃饱”?哪些学生“没吃好”?哪些学生适合布置拓展类作业?哪些适合提高类作业?哪些适合巩固类作业?……所有答案有“数”可依,一目了然。
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让困扰教育多年的个性化培养、精细化管理有了解决途径,也给教育经验不占优势的新学校、年轻老师创造了快速成长的机遇。
以蓝天路小学为例,这是安徽省蚌埠市一所成立仅十年的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1岁。杨橙抓住统筹推进智慧学校建设的机遇,不断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年轻教师以教育信息化素养较高的优势不断弥补经验不足的劣势。在蚌埠市优质课评比中,蓝天路小学教师多次崭露头角,摘得大奖,在全市教学质量综合排名从2018年的第11名晋级到目前的第5名。
为加速教育模式重塑,创新育人模式和教育治理方式,我国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示范引领。2020年教育部在全国遴选确立了90个“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2021年9月,工信部联合教育部组织开展“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目前已有109个项目进入试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说,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融合的典型应用,将让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千年教育梦想照进现实。大规模和个性化这两个过去难以兼顾的教育目标,将在这个时代演绎起来。
平台思维 力促教育转型
如果说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数字教育前半段,解决了从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到个体知识可及的便捷程度,那么以教学模式重塑为代表的教育转型后半段,则需要数字化的进一步催生。打破数据孤岛、提升师生参与度、破解运维难等共性问题摆在了前行的路上。
当前首先要解决的是,有限的经费如何效率最大化,如何不断生产出实用好用的内容,如何推动应用常态化系统化。
上海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长宁区成为上海市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记者了解到,建设学校数字基座(下称基座)是打开长宁区教育数字化转型之门的关键钥匙。
在此之前,教育信息化采取的模式是定制开发:政府投资,学校提需求,企业开发特定功能系统。由于学校和企业存在专业壁垒,企业难以将学校模糊的定制需求转化为适切的产品,又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对照,学校难于验收产品合格性。此外学校缺专业运维人员,一旦设施出故障就会陷入困境。
基座将定制转变为购买服务模式:政府建标准、搭平台,企业做产品、保运维,学校买服务、建资源。
基座好比电脑的操作系统,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基础设施,连接现实学校和数字学校,所有应用的复用、数据的流通,都通过它运行。
为什么要建基座?基座建设之前,李永智牵头做了一项深入调研,发现学生、老师使用的系统、应用、数据互不相通,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影响数据的利用和价值挖掘。
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基座实现了从上到下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所有系统、应用、数据的开发都要符合这一标准。
专门成立的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标准委员会负责制定一系列数字化建设标准,初步建立起教育数据规范体系,研究制定了超30万字的《学校数字基座需求说明与建设标准》。
李永智说,有了统一标准规范引领,一个个数据孤岛就能连通起来,汇聚成“湖”,形成一体化的数字空间。目前,长宁区已完成基座部署,部分校级基座也完成试点部署。
有了操作系统,还需要大量的软件。一些地方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的资源,因为不能精准匹配教学需要,对师生的吸引力不够。基座引入互联网平台内容生产的成功理念UGC(用户原创内容)解决内容生产问题。基座提供“低代码、轻应用”的教育应用开发平台、开发工具和功能模块库,支持教师、教研人员、科研人员、一线工作人员、学生、家长等教育相关者,通过拖、拉、拽等简单操作,完成所需场景搭建。
熊秋菊说,已有多个应用来自一线老师自主开发,如班级防疫数据采集小程序、文印管理小程序、教研签到小程序等,大大提高了教学和管理效率。“这些应用最贴近老师需求,大大激发了老师用基座的积极性。”为鼓励老师开发更多个性化应用,上海市还将开发教育应用与教师评价挂钩,达到规定复用率后,可认定为教学成果。
以基座建设为中枢,让有限的信息化建设经费变单点突进为齐头并进。李永智以上海某区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换了购买服务模式后,之前用于一所学校定制开发一套个性化系统+应用的成本,就能覆盖支撑全区所有学校数字基座建设的费用,甚至还能结余部分资金,用作应用开发的奖励和采购,推动新应用的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好的应用会在基座被广泛复用、完善、迭代,不好的会沉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共享。而且,基于真实需求产生的应用,对老师的黏性更强,将大大推动基座的常态化和系统化应用。
更多的试点在全国各地展开。今年4月19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试点开启,18个省(区、市)承担了试点任务,其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四川、青海9个省份被列为整省试点,其省级智慧教育平台已接入国家门户。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下一步将有更多省份、更多学校进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
从点到面,将带动全国所有省份和学校加入应用推广和创新探索的队伍,像一条条支流汇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这片“数字海洋”,让每个人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生态。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在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的“教学助手”展示课上,四年级学生通过平板电脑进行课堂练习(2021年11月18日摄) 刘颖摄/本刊
截至目前,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已达100%,约77.5%的学校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99.6%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
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让困扰教育多年的个性化培养、精细化管理有了解决途径,也给教育经验不占优势的新学校、年轻老师创造了快速成长机遇
2022年初,“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一词出现在教育部文件中,发出了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动员令。
“如果说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发展的量变过程,那么教育数字化转型将是多年量变积累基础上的质变过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永智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今天中国教育正处在质变的关键时期。”
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再到2022年2月《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驶入快车道。
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发布,一期上线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24365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四大平台;7月8日,国家智慧教育门户二期全新改版升级。
海量资源汇集,人人、时时、处处共享线上课程;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强支撑,教、学、管、评、考、就业开始进入精准模式。数据驱动、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数字化正在推动教育变革步步深入。
填平洼地 实现变轨超车
今年“六一”,一所村小的文艺汇演,吸引了全村七八百人前来围观。鬼步舞、相声、小品……丰富的表演内容让全村人一起过了个快乐的儿童节。
这所村小叫芙蓉小学,是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马店镇的一所完全小学。学生的表演是在没有专业艺术老师指导下完成的。“老师推送了内容,学生跟着智能平板自学。”芙蓉小学校长刘满婷说。
安徽省六安市教育局局长刘玉红告诉记者,六安智慧学校建设通过包括配备智能平板等手段,有效解决了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让万千乡村学校和偏远地区的教学点,在缺乏艺体美老师的情况下,也能开齐开足相关课程。
不只是六安,整个安徽省都在全面推进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与应用。到2021年底,安徽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已实现100%覆盖,义务教育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智慧学校覆盖率达94.12%。
智慧学校建设还使教育落后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育洼地快速高效填补,甚至实现“变轨超车”。
宁夏地处祖国西北腹地,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对突出。自2018年获批建设全国“互联网+教育”示范省(区)后,宁夏聚焦教育发展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打造“一朵云”、联通“一张网”、普及“一块屏”,实现全区所有学校网络高速互联、信息高效互通、资源高度共享。
据悉,宁夏已率先在全国以省(区)为单位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实现学校200M网络宽带接入、数字教学设备、在线互动教室和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500多所学校与北京、福建等地优质学校网上结对,所有乡村中小学校与城镇学校线上牵手,通过跨校联教、在线走教,有效缓解薄弱学校缺师少教难题,一体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王骋告诉记者,宁夏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排名已从2017年的全国第15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6位,“互联网+教育”改革经验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列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宁夏经验模式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上交流分享。
宁夏的故事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截至目前,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已达100%,约77.5%的学校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99.6%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
在疫情暴发的特殊年份,基于良好的信息化设施,我国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线上教学实践,实现了所有学生停课不停学。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课程资源共享。据教育部数据,截至7月14日平台汇集了基础教育课程资源3.4万条、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6628门、高等教育2.7万门优质课程、岗位资源1124万个,开通3个月浏览量30.3亿次。全国52.9万所学校、1844万教师、2.91亿在校生及广大社会学习者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任何终端访问。
数据驱动 重塑教学模式
芙蓉小学校长刘满婷现在上语文课,会用一半以上时间激发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言,让学生表现。组织老师开展教研活动时,也会把重点放在“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
刘满婷告诉记者,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海量的知识库对所有师生平等开放。“现在的课堂学生说得多了,老师讲得少了,课堂氛围明显更活跃。”刘满婷说,这种课堂中,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触发比单一由“老师讲、学生听”密度高。
自主创造故事也时有发生。在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蚌埠市,由市级统筹推进的智慧学校建设项目已让全市所有中小学实现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利用智能终端,学生已能开展创造性学习。今年4月30日,蚌埠市蓝天路小学校长杨橙,在校园偶遇四名六年级学生在智能平板上互打游戏。经确认,学生打的游戏是这四名六年级学生用杨橙给三年级上信息技术课时下载的编程软件自己编写的,全程未经任何老师指导。杨橙当即鼓励学生将编程过程分享给低年级同学。第二天,分享视频就上传到了蓝天路小学的专用网络社区“蓝天云学吧”。
这一偶遇让杨橙深受触动。他说,四个学生展现的好奇心、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数字素养等,正是多年教育改革希望看到的样子。
距安徽1000多公里的深圳,云端学校正在常态化运行。15个学校初一年级的30个班级,语文、数学、英语三科,采取同一张课表,同一进度上课。校长龚卫东介绍,在高速互联互通的网络支持下,不同学校学生组成超出原来人数数十倍的班级,实行线上+线下、主讲+辅讲的“云端双师”教学模式。主讲一名,负责线上精讲、云端互动与呈现,每班学科老师作为辅讲,负责本班教学组织、课堂练习、互动与答疑,更加关注学生。老师可根据自身所长承担不同内容的主讲任务,发挥教师团队的长板效应。在不增加教师编制的情况下,教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小课堂变成超大课堂,师师、师生、生生间相互激发头脑风暴。
在上海,长宁区部分学校正将学生手中的智能终端升级为“纸笔同步系统”。纸是略做预处理的普通纸,笔是书写体验与圆珠笔近乎一致的特殊笔,不仅能保持学生传统书写训练,避免使用屏幕对视力的伤害,还能在学生使用时采集内容数据之外的行为数据,实时生成学情分析,供老师精准教学辅导。比如,从学生答题的速度和顺序,可精准判断哪些知识点学生理解比较吃力需加强,哪些知识点大部分学生已掌握只需对个别学生单独辅导。通过执笔力度和用笔情况,可分析学生在书写时的心理压力状态。而且,相关数据居于黑箱模式,经过脱敏处理,充分考虑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长宁区教育局局长熊秋菊告诉记者,老师们现在上课“心里十分有底”。该重点讲授哪些知识点?重点辅导哪些学生?哪些学生“没吃饱”?哪些学生“没吃好”?哪些学生适合布置拓展类作业?哪些适合提高类作业?哪些适合巩固类作业?……所有答案有“数”可依,一目了然。
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让困扰教育多年的个性化培养、精细化管理有了解决途径,也给教育经验不占优势的新学校、年轻老师创造了快速成长的机遇。
以蓝天路小学为例,这是安徽省蚌埠市一所成立仅十年的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1岁。杨橙抓住统筹推进智慧学校建设的机遇,不断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年轻教师以教育信息化素养较高的优势不断弥补经验不足的劣势。在蚌埠市优质课评比中,蓝天路小学教师多次崭露头角,摘得大奖,在全市教学质量综合排名从2018年的第11名晋级到目前的第5名。
为加速教育模式重塑,创新育人模式和教育治理方式,我国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示范引领。2020年教育部在全国遴选确立了90个“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2021年9月,工信部联合教育部组织开展“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目前已有109个项目进入试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说,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融合的典型应用,将让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千年教育梦想照进现实。大规模和个性化这两个过去难以兼顾的教育目标,将在这个时代演绎起来。
平台思维 力促教育转型
如果说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数字教育前半段,解决了从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到个体知识可及的便捷程度,那么以教学模式重塑为代表的教育转型后半段,则需要数字化的进一步催生。打破数据孤岛、提升师生参与度、破解运维难等共性问题摆在了前行的路上。
当前首先要解决的是,有限的经费如何效率最大化,如何不断生产出实用好用的内容,如何推动应用常态化系统化。
上海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长宁区成为上海市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记者了解到,建设学校数字基座(下称基座)是打开长宁区教育数字化转型之门的关键钥匙。
在此之前,教育信息化采取的模式是定制开发:政府投资,学校提需求,企业开发特定功能系统。由于学校和企业存在专业壁垒,企业难以将学校模糊的定制需求转化为适切的产品,又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对照,学校难于验收产品合格性。此外学校缺专业运维人员,一旦设施出故障就会陷入困境。
基座将定制转变为购买服务模式:政府建标准、搭平台,企业做产品、保运维,学校买服务、建资源。
基座好比电脑的操作系统,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基础设施,连接现实学校和数字学校,所有应用的复用、数据的流通,都通过它运行。
为什么要建基座?基座建设之前,李永智牵头做了一项深入调研,发现学生、老师使用的系统、应用、数据互不相通,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影响数据的利用和价值挖掘。
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基座实现了从上到下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所有系统、应用、数据的开发都要符合这一标准。
专门成立的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标准委员会负责制定一系列数字化建设标准,初步建立起教育数据规范体系,研究制定了超30万字的《学校数字基座需求说明与建设标准》。
李永智说,有了统一标准规范引领,一个个数据孤岛就能连通起来,汇聚成“湖”,形成一体化的数字空间。目前,长宁区已完成基座部署,部分校级基座也完成试点部署。
有了操作系统,还需要大量的软件。一些地方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的资源,因为不能精准匹配教学需要,对师生的吸引力不够。基座引入互联网平台内容生产的成功理念UGC(用户原创内容)解决内容生产问题。基座提供“低代码、轻应用”的教育应用开发平台、开发工具和功能模块库,支持教师、教研人员、科研人员、一线工作人员、学生、家长等教育相关者,通过拖、拉、拽等简单操作,完成所需场景搭建。
熊秋菊说,已有多个应用来自一线老师自主开发,如班级防疫数据采集小程序、文印管理小程序、教研签到小程序等,大大提高了教学和管理效率。“这些应用最贴近老师需求,大大激发了老师用基座的积极性。”为鼓励老师开发更多个性化应用,上海市还将开发教育应用与教师评价挂钩,达到规定复用率后,可认定为教学成果。
以基座建设为中枢,让有限的信息化建设经费变单点突进为齐头并进。李永智以上海某区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换了购买服务模式后,之前用于一所学校定制开发一套个性化系统+应用的成本,就能覆盖支撑全区所有学校数字基座建设的费用,甚至还能结余部分资金,用作应用开发的奖励和采购,推动新应用的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好的应用会在基座被广泛复用、完善、迭代,不好的会沉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共享。而且,基于真实需求产生的应用,对老师的黏性更强,将大大推动基座的常态化和系统化应用。
更多的试点在全国各地展开。今年4月19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试点开启,18个省(区、市)承担了试点任务,其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四川、青海9个省份被列为整省试点,其省级智慧教育平台已接入国家门户。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下一步将有更多省份、更多学校进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
从点到面,将带动全国所有省份和学校加入应用推广和创新探索的队伍,像一条条支流汇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这片“数字海洋”,让每个人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生态。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相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