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鹊桥仙·纤云弄巧》——中国古代爱情的结构模式

时间:2022-08-03来源:神州翰林院点击量:554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等。但即使是在众多咏颂七夕的名作之中,秦观所作节序词《鹊桥仙·纤云弄巧》依然独具风采,在千年以后的今天,仍作为爱情的定义被广泛流传。

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的代表,也是“七夕之节”的来源,《牛郎织女》初现于东汉,是中国古代最早期的较为完整的叙事性爱情故事,也是古典爱情最普遍的结构模式:两情相悦——棒打鸳鸯——无奈相离——以另一种生命形态相聚。抛开代以心理补偿而被孕育出的最后一个环节,毫无疑问,这一结构模式的前三个环节都是中国古代人间情爱情景的实象铺叙。

在封建男权社会,女性历来被视为附庸者、第二性,需要恪守“三纲五常”的思想,同时,由于自西汉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君权、父权被提升到了至高的地位,统治阶级向人们宣传“服从”的思想,建立了一套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道德体系,并将维护统治的手段渗透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男女婚恋之上,就是“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爱情的选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权力的阻碍,甚至,古人,尤其是中国古代女性,绝大多数对爱情没有选择的权利。

但,人类需要爱情。“爱”是人类的天性,并不以权威、门第所转移。

在《牛郎织女》这一经典爱情故事中,作为仙女、玉皇大帝侄女的织女,并未因为牛郎的贫穷弃绝自己对他的感情,反而无视天规私自相恋,这不仅是大众思想和内心希冀的映射,即对“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的反叛,更是一种主观意识的觉醒。

织女所代表的“第二性”和牛郎所代表的阶级社会的底层,在现实中,他们被剥夺了爱的自由,但热爱生活与争取自由的内在要求,却驱使着他们在艺术想象和幻想的天地中去寻找满足,在这种对最原始、最广泛的感情—爱情的幻想中,他们达到了精神上的自由,此时,爱情已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恋情,而象征着被剥夺政治和经济权利的群体,对“自我意识”的追寻。即使仅从这一点来看,依然能够得出一个结论,爱情具有超越性。

这也是秦观所作“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之所以跨越千年仍被广泛使用的原因,他将追求耳鬓厮磨、朝夕相处的世俗爱情升华到崇高的精神境界,让爱情直达本质—一种不受时空制约的精神实践。

时代在变化,现如今,各种压抑沉重的枷锁已经有所减轻,但总有这样那样的思虑,依然压制或限制着人们恋爱与婚姻的自由,但无论如何,爱情始终存在于人们心中,因为爱情本身就存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的人,对爱情的渴望是一致的,爱情来了,就要以最诚挚纯净的心灵去接受,去体验爱情,去抓住这种最易得的超越生活的可能。

包图_58cbbaec313ba2ffcabf8265dd69c039_35068.jpg


编辑:潘洪国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鹊桥仙·纤云弄巧》——中国古代爱情的结构模式

时间:2022-08-03来源:神州翰林院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等。但即使是在众多咏颂七夕的名作之中,秦观所作节序词《鹊桥仙·纤云弄巧》依然独具风采,在千年以后的今天,仍作为爱情的定义被广泛流传。

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的代表,也是“七夕之节”的来源,《牛郎织女》初现于东汉,是中国古代最早期的较为完整的叙事性爱情故事,也是古典爱情最普遍的结构模式:两情相悦——棒打鸳鸯——无奈相离——以另一种生命形态相聚。抛开代以心理补偿而被孕育出的最后一个环节,毫无疑问,这一结构模式的前三个环节都是中国古代人间情爱情景的实象铺叙。

在封建男权社会,女性历来被视为附庸者、第二性,需要恪守“三纲五常”的思想,同时,由于自西汉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君权、父权被提升到了至高的地位,统治阶级向人们宣传“服从”的思想,建立了一套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道德体系,并将维护统治的手段渗透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男女婚恋之上,就是“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爱情的选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权力的阻碍,甚至,古人,尤其是中国古代女性,绝大多数对爱情没有选择的权利。

但,人类需要爱情。“爱”是人类的天性,并不以权威、门第所转移。

在《牛郎织女》这一经典爱情故事中,作为仙女、玉皇大帝侄女的织女,并未因为牛郎的贫穷弃绝自己对他的感情,反而无视天规私自相恋,这不仅是大众思想和内心希冀的映射,即对“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的反叛,更是一种主观意识的觉醒。

织女所代表的“第二性”和牛郎所代表的阶级社会的底层,在现实中,他们被剥夺了爱的自由,但热爱生活与争取自由的内在要求,却驱使着他们在艺术想象和幻想的天地中去寻找满足,在这种对最原始、最广泛的感情—爱情的幻想中,他们达到了精神上的自由,此时,爱情已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恋情,而象征着被剥夺政治和经济权利的群体,对“自我意识”的追寻。即使仅从这一点来看,依然能够得出一个结论,爱情具有超越性。

这也是秦观所作“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之所以跨越千年仍被广泛使用的原因,他将追求耳鬓厮磨、朝夕相处的世俗爱情升华到崇高的精神境界,让爱情直达本质—一种不受时空制约的精神实践。

时代在变化,现如今,各种压抑沉重的枷锁已经有所减轻,但总有这样那样的思虑,依然压制或限制着人们恋爱与婚姻的自由,但无论如何,爱情始终存在于人们心中,因为爱情本身就存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的人,对爱情的渴望是一致的,爱情来了,就要以最诚挚纯净的心灵去接受,去体验爱情,去抓住这种最易得的超越生活的可能。

包图_58cbbaec313ba2ffcabf8265dd69c039_35068.jpg


编辑:潘洪国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