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浙”里传统古村落|松阳横樟村:百年家风好传承 幽幽秘境向新生

时间:2022-08-04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城西路二十号工作室点击量:552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三十七字的《包拯家训》,象征了一代名臣对于清廉家风的严格要求。


身为庐州合肥人的包公,后代一脉和松阳古村落间有着的联系?行走松阳,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一个四面环山的幽远村落,高耸的群山将村子包围成封闭的谷地。村南因水流经过,方才有一处狭窄的出入口,可达那别有洞天的“桃花源”。村中聚居着800多位包姓村民,他们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包拯的后裔。


图为俯瞰横樟村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群山之中诞生了一个如微缩城池般的古村落——横樟。因村口庙边有棵一古樟树,枝干茂盛横伸出路外,村子因此得名横樟。坐落于留明山下的古村,三座山峰如同屏风一般矗立于村前,左右两侧九座大山更将村子团团围拢。


重峦叠嶂间,流水于林间穿过,也让文明有了栖息之地。发源于山上的横樟源水自北向南在村中与东坑水交汇,呈现出巨大的人字,将村庄分为三部分。山脚缓坡上,村民们开垦出梯田,沿溪两侧,青砖灰瓦的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


不过,为何多数村民是包拯家族一脉?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图为村中有关包拯的展陈


原来,北宋包拯第四代孙包仁为官清正,因此遭受权贵排挤,为逃避灾祸,举家从浙江兰溪乡头迁至松阳蛤湖,其十一世孙包继昱于明末从蛤湖迁到了横樟,由此开始在横樟长达400余年并绵延至今的朴素生活。


历经时空变迁,村中包氏恪守“耕读为本,秀者为士,朴者为农为工为商”的家训,始终未变。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村子并不起眼,但自包仁开始至清末八百年来,但村中族人在科举中斩获功名者却层出不穷:历代出了进士4人、举人4人、贡生19人、国学生和秀才59人,加上外迁者更是数不胜数。走上了仕途,后代们无不以包拯为榜样,严守三十七字《包拯家训》,勤政爱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科举之外,商贾之途也越走越宽。明清以来,横樟村成为松阳县城通往龙泉、云和的重要道路,村落渐渐繁荣起来。依靠经商贸易、置地收租,包氏族人积累了财富,更将财富用在了服务百姓、建设家乡上。族人包可观为造福乡民开筑了松龙古道,包国宾修建了蟾湖至独山渡口四十余里路……凡此种种,在族谱中信手可得。


如今,村中依旧保留着不少过去的风貌。村里有历史文化建筑19栋,其中有14座香火堂和一座祠堂,还有明清古民居群和一条老街,分布着包氏祠堂、丹阳书院、观音殿、社庙、水碓作坊等公共建筑。


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建于清代的包氏宗祠。位于村子正中两水交汇处的祠堂,正殿悬挂着“翰墨流芳”、“熙朝外翰”、“天朝司理”等古匾额11块,此外还有抱柱古楹联10副。房间正中,“孝肃遗芳”的匾额尤为醒目。岁月流转,牌匾虽默默无言,却静静指引着包氏子孙,守护着清廉家风。


除了古建筑,保留至今的民风民俗同样诉说着历史。从手工制香技艺到除夕新年时的隆重祭祀,再到春播时节举行的开秧门仪式、秋收之后的尝新米仪式……古往今来,不变的传统依旧在延续。


很长时间以来,这里的一切并不为人所熟知。大山深处的宝藏之地,一直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今,短视频的兴起,让这座古村有了表达的窗口,也吸引了许多村民返乡,利用这好山好水好生态,走向乡村振兴。


图为横樟村


“整个夏天/想和你环游世界/山路蜿蜒/就像是爱的冒险”伴随着一曲清新婉转的《夏天》,山野乡村中那苍翠的树木和清澈的溪水仿佛吹散了燥热。屏幕里,一群青年或于溪涧中穿行畅游,或在山间密林中养蜂采蜜。不论天气炎热抑或山路艰险,人群里始终不变的是嘴角那一抹微笑。


“这里太美了,好想去看看。”评论区,不止一位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点击村里的年轻创业者麻功佐的账号,这样的视频吸引了不少网友点赞。“借助于短视频,不仅展示了家乡的美景,也带动了天然古法蜂蜜的销路。”麻功佐说。


人气高了,人流来了,收入自然也就上去了,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如今,像麻功佐一样的创作者,正用镜头记录下村庄的山山水水和生活百态,也将自家生产的好产品推荐给更多的人。


秀美景色、悠久文化、传统民俗、特色产品……在松阳,这样的网红村不止一个,网上的创业者也有很多。万物互联的时代,曾经的幽幽秘境正迎来新生。




编辑:单思月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浙”里传统古村落|松阳横樟村:百年家风好传承 幽幽秘境向新生

时间:2022-08-04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城西路二十号工作室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三十七字的《包拯家训》,象征了一代名臣对于清廉家风的严格要求。


身为庐州合肥人的包公,后代一脉和松阳古村落间有着的联系?行走松阳,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一个四面环山的幽远村落,高耸的群山将村子包围成封闭的谷地。村南因水流经过,方才有一处狭窄的出入口,可达那别有洞天的“桃花源”。村中聚居着800多位包姓村民,他们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包拯的后裔。


图为俯瞰横樟村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群山之中诞生了一个如微缩城池般的古村落——横樟。因村口庙边有棵一古樟树,枝干茂盛横伸出路外,村子因此得名横樟。坐落于留明山下的古村,三座山峰如同屏风一般矗立于村前,左右两侧九座大山更将村子团团围拢。


重峦叠嶂间,流水于林间穿过,也让文明有了栖息之地。发源于山上的横樟源水自北向南在村中与东坑水交汇,呈现出巨大的人字,将村庄分为三部分。山脚缓坡上,村民们开垦出梯田,沿溪两侧,青砖灰瓦的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


不过,为何多数村民是包拯家族一脉?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图为村中有关包拯的展陈


原来,北宋包拯第四代孙包仁为官清正,因此遭受权贵排挤,为逃避灾祸,举家从浙江兰溪乡头迁至松阳蛤湖,其十一世孙包继昱于明末从蛤湖迁到了横樟,由此开始在横樟长达400余年并绵延至今的朴素生活。


历经时空变迁,村中包氏恪守“耕读为本,秀者为士,朴者为农为工为商”的家训,始终未变。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村子并不起眼,但自包仁开始至清末八百年来,但村中族人在科举中斩获功名者却层出不穷:历代出了进士4人、举人4人、贡生19人、国学生和秀才59人,加上外迁者更是数不胜数。走上了仕途,后代们无不以包拯为榜样,严守三十七字《包拯家训》,勤政爱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科举之外,商贾之途也越走越宽。明清以来,横樟村成为松阳县城通往龙泉、云和的重要道路,村落渐渐繁荣起来。依靠经商贸易、置地收租,包氏族人积累了财富,更将财富用在了服务百姓、建设家乡上。族人包可观为造福乡民开筑了松龙古道,包国宾修建了蟾湖至独山渡口四十余里路……凡此种种,在族谱中信手可得。


如今,村中依旧保留着不少过去的风貌。村里有历史文化建筑19栋,其中有14座香火堂和一座祠堂,还有明清古民居群和一条老街,分布着包氏祠堂、丹阳书院、观音殿、社庙、水碓作坊等公共建筑。


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建于清代的包氏宗祠。位于村子正中两水交汇处的祠堂,正殿悬挂着“翰墨流芳”、“熙朝外翰”、“天朝司理”等古匾额11块,此外还有抱柱古楹联10副。房间正中,“孝肃遗芳”的匾额尤为醒目。岁月流转,牌匾虽默默无言,却静静指引着包氏子孙,守护着清廉家风。


除了古建筑,保留至今的民风民俗同样诉说着历史。从手工制香技艺到除夕新年时的隆重祭祀,再到春播时节举行的开秧门仪式、秋收之后的尝新米仪式……古往今来,不变的传统依旧在延续。


很长时间以来,这里的一切并不为人所熟知。大山深处的宝藏之地,一直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今,短视频的兴起,让这座古村有了表达的窗口,也吸引了许多村民返乡,利用这好山好水好生态,走向乡村振兴。


图为横樟村


“整个夏天/想和你环游世界/山路蜿蜒/就像是爱的冒险”伴随着一曲清新婉转的《夏天》,山野乡村中那苍翠的树木和清澈的溪水仿佛吹散了燥热。屏幕里,一群青年或于溪涧中穿行畅游,或在山间密林中养蜂采蜜。不论天气炎热抑或山路艰险,人群里始终不变的是嘴角那一抹微笑。


“这里太美了,好想去看看。”评论区,不止一位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点击村里的年轻创业者麻功佐的账号,这样的视频吸引了不少网友点赞。“借助于短视频,不仅展示了家乡的美景,也带动了天然古法蜂蜜的销路。”麻功佐说。


人气高了,人流来了,收入自然也就上去了,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如今,像麻功佐一样的创作者,正用镜头记录下村庄的山山水水和生活百态,也将自家生产的好产品推荐给更多的人。


秀美景色、悠久文化、传统民俗、特色产品……在松阳,这样的网红村不止一个,网上的创业者也有很多。万物互联的时代,曾经的幽幽秘境正迎来新生。




编辑:单思月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