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再探武侯祠新发现《出师表》碑文讲述着文脉传承

时间:2022-08-26来源:红星新闻网点击量:712

8月25日报道 三国文化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共同体的使命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时刻彰显着人本主义、家国情怀、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精神魅力。6月,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了诸葛亮殿墙体新发现8通清代碑刻的重磅消息,一时万众瞩目。而经保护同时的阐释研究,方能渐觉那别有洞天的历史幽景,沉静的碑文时刻未息在讲述着文脉传承的深层隐情。

1821年秋天的某个上午,日光透过繁茂的树枝落下斑驳的光影,暑气褪去,武侯祠诸葛亮殿前聚集起熙熙攘攘的人群。一众本地官员和社会贤达站在殿前,不约而同望着中轴线方向,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不时,人群一阵扰动,十余个书院学子的簇拥下,7方盖着红布的碑石被抬了进来,即将镌藏上墙。它们同属一通碑刻,内容为诸葛武侯的千年名篇《前、后出师表》,人们为之举行了正式隆重的典礼。当最后一方碑石完成嵌入,掌声祝愿之间,一名四十余岁的官员浩气舒展,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位官员名叫聂铣敏,嘉庆十年(1805)进士,历任兵部主事、翰林编修、典贵州乡试,嘉庆二十四年(1819)入川为官,督四川学政。聂铣敏素来感念敬佩诸葛亮正直忠义、鞠躬尽瘁的精神,在拜谒勉县武侯墓和成都武侯祠时,便有重新抄录《出师表》以勉励后学的想法。巧合的是,聂铣敏的老师,著名学者、书法家、藏书家石韫玉听闻其学生入蜀为官,并为己所曾任学政一职,可谓衣钵传承,欣喜不已。不仅寄来了书信予以祝贺激励,更是手书了《前、后出师表》,希望得以刊刻于武侯祠。聂铣敏一刻未怠慢,请来了最好的工匠,并为镌藏之日举办了典礼,以实现老师多年向往之心愿。

这通碑刻的情况记载进了道光九年(1829)成书的《昭烈忠武陵庙志》中,然200年来,武侯祠的诸多碑刻还经历了破坏、整理、修缮的复杂传承过程,人们出于保护的目的,将一些碑刻改嵌进了墙体之中,今人无以得见。石韫玉的这通《前、后出师表》便是在本次诸葛亮殿新发现碑刻中重新面世,让我们得以品观碑刻艺术精品的人文魅力和精彩故事。

石韫玉是当时广有盛名的书法家,尤重楷书,他认为楷书之精要在于“秀劲平匀”,书写之法与求学之心应相得益彰,互为成就。这通《前、后出师表》虽有部分漫漶不清,但从留下的字迹中能够看出其结构谨严,腕力遒劲,石氏以“煌然与斯文同光”之郑重心意,将风云际会、羽檄争驰时代下诸葛亮运筹帷幄、善谋图强、一心兴复的人生境遇融汇于翰墨之间。聂铣敏少时受老师悉心指导,更是评价此书“银钩铁画、色正芒寒”,与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之同表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好的作品总是受人推崇,此等精品更应永垂不朽,于是,聂铣敏还将此表另摹刻一碑于定军山,有两地神明遥相辉映之意。可惜的是,这一块碑今天已无法找到,武侯祠所见石韫玉《前、后出师表》碑成为了弥足珍贵的孤品。

石韫玉出师表碑局部

石韫玉的人生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乾隆五十五年(1790)中一甲一名进士,在状元身份的加持下,历任翰林院修撰、典福建乡试、四川重庆府知府、山东按察使,后遇变故革职隐退,主讲苏州紫阳书院二十余年,藏书数万册,著述等身,桃李天下。在四川任上,他多次前来武侯祠拜谒,景仰宗臣,慨然慕思。作为藏书家,石韫玉对古往今来的传世作品要求颇高,独奉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为妙中之妙,气韵不凡。今而观之,石韫玉一代鸿儒,又何尝不愿为肱骨之士,效社稷之劳,如此家国情怀即是其在归隐十余年后听闻聂铣敏赴任蜀中,仍要寄来手书并嘱以意愿的原因。

其实,后人以重书《出师表》来表明忠君爱国、踌躇满志的情感并非个例。武侯祠博物馆内除石韫玉之碑外,便还存有其他几方《出师表》的碑刻。嘉庆十七年(1812),江左名流王之楫随新任中江县令多龄额一同入蜀,他向当时的庙祝打听到,蜀地的众多官员都有在武侯祠镌刻《出师表》的意愿,但均未能实现,于是便手书此表,并将《梁甫吟》《隆中对》一同录入,镌刻完毕后将碑石从中江运送至成都,嵌至诸葛亮殿墙壁,至今仍为武侯祠现存年代最早之《出师表》版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时任成都知府刘心原又书《出师表》,其技称“铁线篆”,笔画纤细如线,线条又内存微妙的粗细变化,转折处圆滑活润,筋骨却刚劲如铁,刚柔并济的字体适配原文宽严有度的文风,其碑嵌于诸葛亮殿外后壁,堪称书法艺术上乘佳作。最为出名的还是现代重刻的《前、后出师表》碑,相传碑文为岳飞墨迹,行草一蹴而就,大气磅礴,字里行间尽显生动豪迈之气韵,观者不仅能从中赏鉴其书法之美,亦能感受两位英雄跨越时空却殊途同归的气节风骨与真情流露,令人动容。

王之楫前出师表碑局部

刘心原出师表碑局部拓片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百年的品读和传承中,《出师表》条理分明的行文、情理并重的措辞、坚贞恳切的情感早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精髓,形成了崇尚“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的时代思想伏流。石韫玉《前、后出师表》尺方一碑和其背后的故事,凝练着求学之志、师生之情、家国之义的深切情怀和共同价值取向,为武侯祠和三国文化增添着更隽永厚重的历史色彩。


编辑:单思月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再探武侯祠新发现《出师表》碑文讲述着文脉传承

时间:2022-08-26来源:红星新闻网

8月25日报道 三国文化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共同体的使命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时刻彰显着人本主义、家国情怀、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精神魅力。6月,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了诸葛亮殿墙体新发现8通清代碑刻的重磅消息,一时万众瞩目。而经保护同时的阐释研究,方能渐觉那别有洞天的历史幽景,沉静的碑文时刻未息在讲述着文脉传承的深层隐情。

1821年秋天的某个上午,日光透过繁茂的树枝落下斑驳的光影,暑气褪去,武侯祠诸葛亮殿前聚集起熙熙攘攘的人群。一众本地官员和社会贤达站在殿前,不约而同望着中轴线方向,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不时,人群一阵扰动,十余个书院学子的簇拥下,7方盖着红布的碑石被抬了进来,即将镌藏上墙。它们同属一通碑刻,内容为诸葛武侯的千年名篇《前、后出师表》,人们为之举行了正式隆重的典礼。当最后一方碑石完成嵌入,掌声祝愿之间,一名四十余岁的官员浩气舒展,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位官员名叫聂铣敏,嘉庆十年(1805)进士,历任兵部主事、翰林编修、典贵州乡试,嘉庆二十四年(1819)入川为官,督四川学政。聂铣敏素来感念敬佩诸葛亮正直忠义、鞠躬尽瘁的精神,在拜谒勉县武侯墓和成都武侯祠时,便有重新抄录《出师表》以勉励后学的想法。巧合的是,聂铣敏的老师,著名学者、书法家、藏书家石韫玉听闻其学生入蜀为官,并为己所曾任学政一职,可谓衣钵传承,欣喜不已。不仅寄来了书信予以祝贺激励,更是手书了《前、后出师表》,希望得以刊刻于武侯祠。聂铣敏一刻未怠慢,请来了最好的工匠,并为镌藏之日举办了典礼,以实现老师多年向往之心愿。

这通碑刻的情况记载进了道光九年(1829)成书的《昭烈忠武陵庙志》中,然200年来,武侯祠的诸多碑刻还经历了破坏、整理、修缮的复杂传承过程,人们出于保护的目的,将一些碑刻改嵌进了墙体之中,今人无以得见。石韫玉的这通《前、后出师表》便是在本次诸葛亮殿新发现碑刻中重新面世,让我们得以品观碑刻艺术精品的人文魅力和精彩故事。

石韫玉是当时广有盛名的书法家,尤重楷书,他认为楷书之精要在于“秀劲平匀”,书写之法与求学之心应相得益彰,互为成就。这通《前、后出师表》虽有部分漫漶不清,但从留下的字迹中能够看出其结构谨严,腕力遒劲,石氏以“煌然与斯文同光”之郑重心意,将风云际会、羽檄争驰时代下诸葛亮运筹帷幄、善谋图强、一心兴复的人生境遇融汇于翰墨之间。聂铣敏少时受老师悉心指导,更是评价此书“银钩铁画、色正芒寒”,与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之同表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好的作品总是受人推崇,此等精品更应永垂不朽,于是,聂铣敏还将此表另摹刻一碑于定军山,有两地神明遥相辉映之意。可惜的是,这一块碑今天已无法找到,武侯祠所见石韫玉《前、后出师表》碑成为了弥足珍贵的孤品。

石韫玉出师表碑局部

石韫玉的人生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乾隆五十五年(1790)中一甲一名进士,在状元身份的加持下,历任翰林院修撰、典福建乡试、四川重庆府知府、山东按察使,后遇变故革职隐退,主讲苏州紫阳书院二十余年,藏书数万册,著述等身,桃李天下。在四川任上,他多次前来武侯祠拜谒,景仰宗臣,慨然慕思。作为藏书家,石韫玉对古往今来的传世作品要求颇高,独奉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为妙中之妙,气韵不凡。今而观之,石韫玉一代鸿儒,又何尝不愿为肱骨之士,效社稷之劳,如此家国情怀即是其在归隐十余年后听闻聂铣敏赴任蜀中,仍要寄来手书并嘱以意愿的原因。

其实,后人以重书《出师表》来表明忠君爱国、踌躇满志的情感并非个例。武侯祠博物馆内除石韫玉之碑外,便还存有其他几方《出师表》的碑刻。嘉庆十七年(1812),江左名流王之楫随新任中江县令多龄额一同入蜀,他向当时的庙祝打听到,蜀地的众多官员都有在武侯祠镌刻《出师表》的意愿,但均未能实现,于是便手书此表,并将《梁甫吟》《隆中对》一同录入,镌刻完毕后将碑石从中江运送至成都,嵌至诸葛亮殿墙壁,至今仍为武侯祠现存年代最早之《出师表》版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时任成都知府刘心原又书《出师表》,其技称“铁线篆”,笔画纤细如线,线条又内存微妙的粗细变化,转折处圆滑活润,筋骨却刚劲如铁,刚柔并济的字体适配原文宽严有度的文风,其碑嵌于诸葛亮殿外后壁,堪称书法艺术上乘佳作。最为出名的还是现代重刻的《前、后出师表》碑,相传碑文为岳飞墨迹,行草一蹴而就,大气磅礴,字里行间尽显生动豪迈之气韵,观者不仅能从中赏鉴其书法之美,亦能感受两位英雄跨越时空却殊途同归的气节风骨与真情流露,令人动容。

王之楫前出师表碑局部

刘心原出师表碑局部拓片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百年的品读和传承中,《出师表》条理分明的行文、情理并重的措辞、坚贞恳切的情感早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精髓,形成了崇尚“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的时代思想伏流。石韫玉《前、后出师表》尺方一碑和其背后的故事,凝练着求学之志、师生之情、家国之义的深切情怀和共同价值取向,为武侯祠和三国文化增添着更隽永厚重的历史色彩。


编辑:单思月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