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范仲淹赞美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时间:2022-09-09来源: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众视资讯网点击量:580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上文中“他”指的是鲁迅先生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时,解剖学的讲师。

在鲁迅所作的文章中,老师并未如何特别地亲近于他,但老师的朴素、正直、严谨,尤其是他超越狭隘的民族偏见,热忱关怀和帮助异国青年的仁爱之心和伟大人格,令鲁迅永志难忘。“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可以说,鲁迅所勇于投入战斗的推力。有一部分来自于——他的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的开篇,就点明了教师的职责,即传授做人之道与学业、解答学生的疑惑。他将“传道”放在“授业解惑”之前,而在后文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明在韩愈看来,对于师者,做人比传授学问更为重要。而这在中国古代,是最为普遍的观点。

早在春秋末期,孔子,以及以孔子为先师的儒士群体就已经多次撰文论述教师的意义——作为“道”的代言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同时主张“士志于道”,“君子谋道”以及“吾道一以贯之”,不难看出,孔子认为教师应该以道为其信仰,修道、授道,也因此,他认为教师在传道的过程中,应当首先树立“以身作则”、“道德模范”的师表形象。谓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作为道德的践履者,与道德共存,才能在无形中起到示范作用。

鲁迅所学解剖学的知识,在他因中国的贫弱和国人的麻木弃医从文后并无任何用武之地,但教授他解剖学知识的老师,却被他时时怀念,回国后,鲁迅就将先生的照片挂在住室的东墙上,以便鞭策自己,盖因先生正直无私、赋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可贵品质,已经传承至鲁迅的心中。

然后,才是传授知识与技能。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文里写道

显而易见,“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观,并非为中国古代所独有,放眼几乎任何一个文化,“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都是一种普世的价值,国家就曾强调过教师是一种“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在中国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步入21世纪以后,“教师”一职迈向了更加专业化的道路,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纵深钻研,打破了古代儒士“博采众长”的传统,但无论如何,中国古代、现代教育最终目的始终是一致的,那就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也就是孔子以及韩愈所说的“传道”。

宋代大诗人范仲淹赞美严子陵时所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就是对教师最高的赞誉,也是对教师莫大的鞭策和要求。即使再过几个千年,笔者认为,其内涵和他具有的现实意义,也不会改变。


编辑:潘洪国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范仲淹赞美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时间:2022-09-09来源: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众视资讯网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上文中“他”指的是鲁迅先生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时,解剖学的讲师。

在鲁迅所作的文章中,老师并未如何特别地亲近于他,但老师的朴素、正直、严谨,尤其是他超越狭隘的民族偏见,热忱关怀和帮助异国青年的仁爱之心和伟大人格,令鲁迅永志难忘。“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可以说,鲁迅所勇于投入战斗的推力。有一部分来自于——他的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的开篇,就点明了教师的职责,即传授做人之道与学业、解答学生的疑惑。他将“传道”放在“授业解惑”之前,而在后文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明在韩愈看来,对于师者,做人比传授学问更为重要。而这在中国古代,是最为普遍的观点。

早在春秋末期,孔子,以及以孔子为先师的儒士群体就已经多次撰文论述教师的意义——作为“道”的代言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同时主张“士志于道”,“君子谋道”以及“吾道一以贯之”,不难看出,孔子认为教师应该以道为其信仰,修道、授道,也因此,他认为教师在传道的过程中,应当首先树立“以身作则”、“道德模范”的师表形象。谓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作为道德的践履者,与道德共存,才能在无形中起到示范作用。

鲁迅所学解剖学的知识,在他因中国的贫弱和国人的麻木弃医从文后并无任何用武之地,但教授他解剖学知识的老师,却被他时时怀念,回国后,鲁迅就将先生的照片挂在住室的东墙上,以便鞭策自己,盖因先生正直无私、赋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可贵品质,已经传承至鲁迅的心中。

然后,才是传授知识与技能。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文里写道

显而易见,“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观,并非为中国古代所独有,放眼几乎任何一个文化,“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都是一种普世的价值,国家就曾强调过教师是一种“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在中国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步入21世纪以后,“教师”一职迈向了更加专业化的道路,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纵深钻研,打破了古代儒士“博采众长”的传统,但无论如何,中国古代、现代教育最终目的始终是一致的,那就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也就是孔子以及韩愈所说的“传道”。

宋代大诗人范仲淹赞美严子陵时所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就是对教师最高的赞誉,也是对教师莫大的鞭策和要求。即使再过几个千年,笔者认为,其内涵和他具有的现实意义,也不会改变。


编辑:潘洪国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