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闯过了重重“难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速破解。
一组数据,勾勒出卫生健康事业十年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首先,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由74.8岁增长至78.2岁,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
其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5.4亿增加至13.6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由34.34%下降为27.7%,医药负担显著减轻。
再次,全国医疗机构数增长8%,床位数增长83%,卫生人员数增长62%,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数从343.7万人增加到443.2万人;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医疗服务的便利性与可及性进一步提升。
最后,我国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国家消除疟疾论证;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从2015年的18.5%下降到2021年的15.3%;重点地方病区县总体控制,消除率达到99.9%;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25元提高至84元,公共卫生防护网筑牢织密。
在“十四五”期间,围绕“看病难、看病贵”两大痛点,国家将再出实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将覆盖全国所有省份,遴选建设120个左右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动实现“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疾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等举措将往纵深迈进,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经济负担。
福建三明医改操盘手詹积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建设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重在明确政府办医责任、发挥医保基础杠杆引领作用、建立以紧密型医共体为代表的健康管护组织、完善健康效益考评监督机制。
“大城市的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曾几何时,这是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城乡、区域之间分布不均衡的直接写照。
解决看病难问题,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是关键举措。围绕“大病不出省”的目标,国家层面正在积极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副司长孙志诚此前在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2年6月,3批共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实施,覆盖2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0个项目共规划设置床位超过6万张,有效缓解了优质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填补了有关地方在肿瘤、心血管、呼吸、儿科等专科能力方面的短板弱项。
在2017年,北京儿童医院与郑州市政府正式共同托管河南省儿童医院。创建我国首个“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自成立以来,该院在河南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53项。2021年,收治儿童罕见病1200多例,同比增长25%,并创下了救治500克体重儿的全省记录。
鉴于此举,跨省就医的流向得到了初步改善。截至2020年底,整个河南省前往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门诊人数下降63.1%,住院人数下降51.3%。
围绕省域内的就医难题,2022年7月,在国家卫健委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司长许树强曾表示,要进一步发挥地市级医院的医疗救治主力军作用,并通过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实施“千县工程”等举措提升县级医院能力,努力让患者在市县范围内就能得到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
基层则是医疗卫生事业的网底。许树强在上述发布会上表示,十年来,我国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达到服务能力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达到53%,全国累计建成社区医院2600余家,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率超过90%。
“原来看病得到县城去,往返至少一天,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挂上大夫的号。”家住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鄣吴镇的老黄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2019年,经历了肺肿瘤手术的他与县人民医院的王永照医生结下了深厚情谊。但术后需要定期复诊,路途不便给他带来了一定困扰。如今,随着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稳步推进,王永照每周定期带领团队到鄣吴镇卫生院坐诊,老黄的烦恼迎刃而解。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确定了754个试点县。在2021年底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聂春雷指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重点是围绕建设责任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人、财、物、事”统一管理,形成县域一盘棋、管理一本账、服务一家人。
2022年9月6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则对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作出进一步部署。会议指出,要重点强化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和布局优化,合理配置乡村医疗资源。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统筹解决好乡村医生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问题,打造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乡村医生队伍。要提高农村地区医疗保障水平,强化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功能,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加快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在破解看病贵问题方面,医保部门付出了诸多努力。
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已经在我国建成。十年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5.4亿增加至13.6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随着参保规模的扩大,报销比例也正持续提高。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是新农合建立之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的两倍;封顶线达到所在统筹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居民医保的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610元,惠及10亿城乡居民。
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药品耗材带量采购便作为重点工作积极推进。2022年7月,在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副司长李淑春表示,目前已密集推进了7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覆盖294个药品,并聚焦心内科和骨科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
“从改革的成效看,集采有力地促进了药品耗材价格回归合理水平。国家组织药品的集采平均降价超过50%,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的集采平均降价超过80%,累计节约费用在3000亿元左右。”李淑春说。
2022年9月8日,国家医保局印发通知,要求由四川省医保局牵头组建种植牙耗材省际采购联盟,各省份均应参加,且划定了4500元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控目标。群众普遍关注的种植牙正式被纳入集采范围。
集采挤压的水分,也为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铺设了空间。在国家卫健委2022年7月召开的发布会上,许树强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指出,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重在解决水平、结构、来源、分配方式四大问题。要大力推广福建省三明市医改经验,完善公立医院外部经济政策,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路径,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腾出的空间用于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支持医院优化收入结构,为薪酬制度改革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随着集采深入推进,医保药品目录的动态调整机制亦逐步完善。2018年以来,四年累计调入507种,调出391种,目录内的西药和中成药数量增加至2860种。其中将250种新药纳入目录,平均降价超过50%。2022年的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将向罕见病患者、儿童等特殊人群适当倾斜,已有344个药品通过初步形式审查。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期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将全面启动。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与DIP(按病种分值付费)两种支付方式将实现统筹地区、医疗机构、病种分组、医保基金四个方面全覆盖。
在过往,医保支付机制以按项目付费为主,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实际费用由医保基金与患者“被动买单”,医院使用的药品耗材越多、开具的检查越多,其收入就越高,容易诱发过度医疗行为。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廖藏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以病组或病种为单位的医保支付方式将设定支付“天花板”,使医院在传统时代的收入转变为成本,既能倒逼医院提质控费增效,又能提升医保基金的使用效能,同时减轻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
另外,针对群众跨省就医报销不便的问题,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基本实现每个县至少有一家定点医疗机构能够直接报销包括门诊费在内的医疗费用的目标。到2025年,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将提高到70%以上;普通门诊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数量要达到50万家左右;基本实现医保报销线上线下都能跨省通办。
除却破解看病难、看病贵两大问题,十年来,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更加突出。9月7日下午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一级巡视员朱洪彪表示,国家以大健康理念为引领,把预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慢性病健康管理,改革完善疾控体系,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开展医养结合,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和工作模式不断创新。
“医改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医务人员从过去的希望病人越多薪酬待遇才能越高,转变到希望病人越少越好,群众越健康收入反而越高,真正实现以健康为中心。”詹积富说。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闯过了重重“难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速破解。
一组数据,勾勒出卫生健康事业十年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首先,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由74.8岁增长至78.2岁,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
其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5.4亿增加至13.6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由34.34%下降为27.7%,医药负担显著减轻。
再次,全国医疗机构数增长8%,床位数增长83%,卫生人员数增长62%,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数从343.7万人增加到443.2万人;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医疗服务的便利性与可及性进一步提升。
最后,我国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国家消除疟疾论证;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从2015年的18.5%下降到2021年的15.3%;重点地方病区县总体控制,消除率达到99.9%;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25元提高至84元,公共卫生防护网筑牢织密。
在“十四五”期间,围绕“看病难、看病贵”两大痛点,国家将再出实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将覆盖全国所有省份,遴选建设120个左右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动实现“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疾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等举措将往纵深迈进,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经济负担。
福建三明医改操盘手詹积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建设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重在明确政府办医责任、发挥医保基础杠杆引领作用、建立以紧密型医共体为代表的健康管护组织、完善健康效益考评监督机制。
“大城市的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曾几何时,这是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城乡、区域之间分布不均衡的直接写照。
解决看病难问题,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是关键举措。围绕“大病不出省”的目标,国家层面正在积极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副司长孙志诚此前在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2年6月,3批共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实施,覆盖2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0个项目共规划设置床位超过6万张,有效缓解了优质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填补了有关地方在肿瘤、心血管、呼吸、儿科等专科能力方面的短板弱项。
在2017年,北京儿童医院与郑州市政府正式共同托管河南省儿童医院。创建我国首个“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自成立以来,该院在河南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53项。2021年,收治儿童罕见病1200多例,同比增长25%,并创下了救治500克体重儿的全省记录。
鉴于此举,跨省就医的流向得到了初步改善。截至2020年底,整个河南省前往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门诊人数下降63.1%,住院人数下降51.3%。
围绕省域内的就医难题,2022年7月,在国家卫健委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司长许树强曾表示,要进一步发挥地市级医院的医疗救治主力军作用,并通过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实施“千县工程”等举措提升县级医院能力,努力让患者在市县范围内就能得到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
基层则是医疗卫生事业的网底。许树强在上述发布会上表示,十年来,我国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达到服务能力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达到53%,全国累计建成社区医院2600余家,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率超过90%。
“原来看病得到县城去,往返至少一天,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挂上大夫的号。”家住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鄣吴镇的老黄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2019年,经历了肺肿瘤手术的他与县人民医院的王永照医生结下了深厚情谊。但术后需要定期复诊,路途不便给他带来了一定困扰。如今,随着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稳步推进,王永照每周定期带领团队到鄣吴镇卫生院坐诊,老黄的烦恼迎刃而解。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确定了754个试点县。在2021年底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聂春雷指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重点是围绕建设责任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人、财、物、事”统一管理,形成县域一盘棋、管理一本账、服务一家人。
2022年9月6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则对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作出进一步部署。会议指出,要重点强化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和布局优化,合理配置乡村医疗资源。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统筹解决好乡村医生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问题,打造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乡村医生队伍。要提高农村地区医疗保障水平,强化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功能,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加快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在破解看病贵问题方面,医保部门付出了诸多努力。
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已经在我国建成。十年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5.4亿增加至13.6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随着参保规模的扩大,报销比例也正持续提高。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是新农合建立之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的两倍;封顶线达到所在统筹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居民医保的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610元,惠及10亿城乡居民。
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药品耗材带量采购便作为重点工作积极推进。2022年7月,在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副司长李淑春表示,目前已密集推进了7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覆盖294个药品,并聚焦心内科和骨科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
“从改革的成效看,集采有力地促进了药品耗材价格回归合理水平。国家组织药品的集采平均降价超过50%,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的集采平均降价超过80%,累计节约费用在3000亿元左右。”李淑春说。
2022年9月8日,国家医保局印发通知,要求由四川省医保局牵头组建种植牙耗材省际采购联盟,各省份均应参加,且划定了4500元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控目标。群众普遍关注的种植牙正式被纳入集采范围。
集采挤压的水分,也为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铺设了空间。在国家卫健委2022年7月召开的发布会上,许树强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指出,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重在解决水平、结构、来源、分配方式四大问题。要大力推广福建省三明市医改经验,完善公立医院外部经济政策,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路径,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腾出的空间用于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支持医院优化收入结构,为薪酬制度改革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随着集采深入推进,医保药品目录的动态调整机制亦逐步完善。2018年以来,四年累计调入507种,调出391种,目录内的西药和中成药数量增加至2860种。其中将250种新药纳入目录,平均降价超过50%。2022年的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将向罕见病患者、儿童等特殊人群适当倾斜,已有344个药品通过初步形式审查。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期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将全面启动。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与DIP(按病种分值付费)两种支付方式将实现统筹地区、医疗机构、病种分组、医保基金四个方面全覆盖。
在过往,医保支付机制以按项目付费为主,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实际费用由医保基金与患者“被动买单”,医院使用的药品耗材越多、开具的检查越多,其收入就越高,容易诱发过度医疗行为。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廖藏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以病组或病种为单位的医保支付方式将设定支付“天花板”,使医院在传统时代的收入转变为成本,既能倒逼医院提质控费增效,又能提升医保基金的使用效能,同时减轻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
另外,针对群众跨省就医报销不便的问题,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基本实现每个县至少有一家定点医疗机构能够直接报销包括门诊费在内的医疗费用的目标。到2025年,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将提高到70%以上;普通门诊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数量要达到50万家左右;基本实现医保报销线上线下都能跨省通办。
除却破解看病难、看病贵两大问题,十年来,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更加突出。9月7日下午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一级巡视员朱洪彪表示,国家以大健康理念为引领,把预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慢性病健康管理,改革完善疾控体系,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开展医养结合,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和工作模式不断创新。
“医改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医务人员从过去的希望病人越多薪酬待遇才能越高,转变到希望病人越少越好,群众越健康收入反而越高,真正实现以健康为中心。”詹积富说。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相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