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擦亮文化品牌 三门峡将文化基因融入城市与民生

时间:2022-09-27来源:大河网点击量:760

大河网讯 9月27日,“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三门峡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重点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三门峡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并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三门峡历史文化资源厚重,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有着特殊重要地位,如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优势?三门峡市委常委、秘书长郭鸿勋在发布会上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擦亮文化品牌


秦国出关、崤函古道、中流砥柱,擦亮文化品牌


三门峡地处河南西部,紧邻陕西、山西,这里的文化遗存从旧石器时代到元明清时期延续不断,可谓具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4500万年前的渑池“上河曙猿”,把类人猿的出现时间向前推进了一千万年。


从这里走出的“庙底沟文化”成为“最早中国”。这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鼎盛时期的周秦汉唐王朝的国家交通命脉所在地,商周王朝更替由此地拉开历史序幕;秦国由此出关征战六国,统一天下;汉唐王朝以此为两京地区的京畿重地。


历史上,三门峡区域不仅陆路交通是国家的交通命脉,而且这一带的黄河漕运使黄河成为最早的中国国家天然运河,奠定了中国运河文化。


这些根源性质的文化资源,是三门峡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


提到三门峡,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仰韶文化、函谷关、崤函古道、中流砥柱等等。中国百年考古史从仰韶文化考古开始。仰韶文化是黄河孕育出的古老的、灿烂的文明,构筑了黄河文化起源时期最早的文化图景,奠定了黄河文化内涵的基础。


黄河文脉,根在仰韶。


秦国出关,出的就是三门峡的函谷关,这可谓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关,在军事史上意义非凡;先贤老子在此处写成的《道德经》,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崤函古道是三门峡地区保存的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道,石质古道之上保存的车辙,见证了古老中国乃至东西方世界的历史。


人们经常说,要做事业的中流砥柱,黄河的“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还是惊涛骇浪,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三门峡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文化古迹。


如何擦亮文化品牌?


郭鸿勋说,“”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重要贺信为动力,在以仰韶文化为标志的黄河文化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把梳理文化脉络作为三门峡文化工作最基础的任务,系统谋划文脉保护与展示工程、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文化地标数字再造工程,讲好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三门峡故事,彰显三门峡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推动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


将文化基因融入城市与民生


漫步公园和健身步道,随处可见文化元素


文化要服务人民福祉。三门峡将仰韶文化、黄河文化等优秀文化基因深刻嵌入城乡建设,以仰韶文化、黄河文化遗产建构三门峡城市形象,文化元素数量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丰富、内容越来越系统、形象越来越多彩。


比如,三门峡凭借仰韶文化优势资源,高标准建设了庙底沟遗址公园,既是一座考古文化博物馆,也是一座城市地标、市民文化中心。


当地将源自三门峡的成语故事、名人典故等融入到公共设施建设,漫步公园和健身步道,随处可见这些文化元素。


黄河穿行三门峡二百多公里,沿途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在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中,深入挖掘整理,有机融入三门峡黄河文化内涵,一条融生态文明、黄河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百里沿黄生态廊道已初具规模,它串起三门峡文旅优势资源,将会改变和重组优化三门峡文旅结构,促进全域旅游。


“我们推动文化经典进校园,在重大活动开幕式上,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齐声诵读《道德经》等经典名篇。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挖掘潜力,将文化优势与城市、民生有机融合、水乳交融,做到人在景中走、文在人心中。”郭鸿勋说


夯实文化产业支撑


文化与产业相融合才能增强生命力


三门峡市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谋划、同步推进。比如,在各个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谋划设立产业发展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具象化、活化历史文物,立体式、沉浸式呈现,让文物活起来。深入研究彩陶纹饰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和文字雏形,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


积极培育“圣地仰韶·花开中国”等有吸引力的文旅品牌,打造国际级黄河文化旅游带。坚持项目为王,围绕文化发展目标和品牌设计,推进一批有特色、有体量的项目。


比如,围绕关隘文化、老子文化,打造函谷关等龙头景区。围绕中国考古学圣地建设,实施渑池仰韶村遗址“七个一”工程。围绕渑池刘少奇旧居、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三门峡大坝等红色教育基地,发展红色研学游。


依托三门峡厚重的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推进摄影文化城建设,中国摄影艺术节、中国摄影艺术馆、中国摄影家协会培训中心落地三门峡,在全市创建10个摄影创作研究基地、34个摄影创作研修点,带动了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


系统优化文旅文创发展生态


坚持整体布局、系统推进、全域提升,着眼古道文化、驿站文化、漕运文化资源开发,完善沿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建设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对沿黄90个村全面编制特色发展规划,带动乡村游。优化旅游消费场景,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功能。组建市文旅集团,设置专项产业基金,强化金融支撑。


与河南大学联合创建仰韶文化产业学院,培养高技能考古文化专业人才。在三门峡高校设立美术与设计学院,培育专业化、高水平创意设计人才。


编辑:单思月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擦亮文化品牌 三门峡将文化基因融入城市与民生

时间:2022-09-27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9月27日,“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三门峡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重点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三门峡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并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三门峡历史文化资源厚重,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有着特殊重要地位,如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优势?三门峡市委常委、秘书长郭鸿勋在发布会上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擦亮文化品牌


秦国出关、崤函古道、中流砥柱,擦亮文化品牌


三门峡地处河南西部,紧邻陕西、山西,这里的文化遗存从旧石器时代到元明清时期延续不断,可谓具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4500万年前的渑池“上河曙猿”,把类人猿的出现时间向前推进了一千万年。


从这里走出的“庙底沟文化”成为“最早中国”。这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鼎盛时期的周秦汉唐王朝的国家交通命脉所在地,商周王朝更替由此地拉开历史序幕;秦国由此出关征战六国,统一天下;汉唐王朝以此为两京地区的京畿重地。


历史上,三门峡区域不仅陆路交通是国家的交通命脉,而且这一带的黄河漕运使黄河成为最早的中国国家天然运河,奠定了中国运河文化。


这些根源性质的文化资源,是三门峡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


提到三门峡,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仰韶文化、函谷关、崤函古道、中流砥柱等等。中国百年考古史从仰韶文化考古开始。仰韶文化是黄河孕育出的古老的、灿烂的文明,构筑了黄河文化起源时期最早的文化图景,奠定了黄河文化内涵的基础。


黄河文脉,根在仰韶。


秦国出关,出的就是三门峡的函谷关,这可谓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关,在军事史上意义非凡;先贤老子在此处写成的《道德经》,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崤函古道是三门峡地区保存的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道,石质古道之上保存的车辙,见证了古老中国乃至东西方世界的历史。


人们经常说,要做事业的中流砥柱,黄河的“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还是惊涛骇浪,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三门峡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文化古迹。


如何擦亮文化品牌?


郭鸿勋说,“”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重要贺信为动力,在以仰韶文化为标志的黄河文化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把梳理文化脉络作为三门峡文化工作最基础的任务,系统谋划文脉保护与展示工程、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文化地标数字再造工程,讲好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三门峡故事,彰显三门峡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推动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


将文化基因融入城市与民生


漫步公园和健身步道,随处可见文化元素


文化要服务人民福祉。三门峡将仰韶文化、黄河文化等优秀文化基因深刻嵌入城乡建设,以仰韶文化、黄河文化遗产建构三门峡城市形象,文化元素数量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丰富、内容越来越系统、形象越来越多彩。


比如,三门峡凭借仰韶文化优势资源,高标准建设了庙底沟遗址公园,既是一座考古文化博物馆,也是一座城市地标、市民文化中心。


当地将源自三门峡的成语故事、名人典故等融入到公共设施建设,漫步公园和健身步道,随处可见这些文化元素。


黄河穿行三门峡二百多公里,沿途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在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中,深入挖掘整理,有机融入三门峡黄河文化内涵,一条融生态文明、黄河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百里沿黄生态廊道已初具规模,它串起三门峡文旅优势资源,将会改变和重组优化三门峡文旅结构,促进全域旅游。


“我们推动文化经典进校园,在重大活动开幕式上,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齐声诵读《道德经》等经典名篇。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挖掘潜力,将文化优势与城市、民生有机融合、水乳交融,做到人在景中走、文在人心中。”郭鸿勋说


夯实文化产业支撑


文化与产业相融合才能增强生命力


三门峡市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谋划、同步推进。比如,在各个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谋划设立产业发展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具象化、活化历史文物,立体式、沉浸式呈现,让文物活起来。深入研究彩陶纹饰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和文字雏形,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


积极培育“圣地仰韶·花开中国”等有吸引力的文旅品牌,打造国际级黄河文化旅游带。坚持项目为王,围绕文化发展目标和品牌设计,推进一批有特色、有体量的项目。


比如,围绕关隘文化、老子文化,打造函谷关等龙头景区。围绕中国考古学圣地建设,实施渑池仰韶村遗址“七个一”工程。围绕渑池刘少奇旧居、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三门峡大坝等红色教育基地,发展红色研学游。


依托三门峡厚重的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推进摄影文化城建设,中国摄影艺术节、中国摄影艺术馆、中国摄影家协会培训中心落地三门峡,在全市创建10个摄影创作研究基地、34个摄影创作研修点,带动了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


系统优化文旅文创发展生态


坚持整体布局、系统推进、全域提升,着眼古道文化、驿站文化、漕运文化资源开发,完善沿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建设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对沿黄90个村全面编制特色发展规划,带动乡村游。优化旅游消费场景,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功能。组建市文旅集团,设置专项产业基金,强化金融支撑。


与河南大学联合创建仰韶文化产业学院,培养高技能考古文化专业人才。在三门峡高校设立美术与设计学院,培育专业化、高水平创意设计人才。


编辑:单思月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