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因时传承,优秀文化历久弥新

时间:2022-09-29来源:齐鲁壹点点击量:733

祭孔大典,与华夏民族而言,是缅怀至圣先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推动文明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历经2000余年,从家祭、官祭到公祭再到云祭,祭孔大典历久弥新,经过历代传承者们的守正、传承、提升,正发生着适应性调整和变化,逐渐褪去崇拜色彩,渐渐回归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尊师崇文


赓续两千多年的文脉


孔子倡导有教无类,首创私人办学讲学之风,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曾子、子思、孟子等弟子、再传弟子们,将其创立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殿堂因此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更是奠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的文脉,并受到历代缅怀和推崇。


历史上的第一次祭孔是公元前478年,即孔子去世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的旧宅立庙,将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按岁时祭祀,以示尊崇与怀念之意。第一次帝王祭孔是在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国,以祭天之礼——太牢祭祀孔子。公元59年,汉明帝改变祭孔典礼都在曲阜孔庙举行的惯例,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唐宋以后,祭孔典礼一般采用帝王礼制。公元1906年,清光绪帝将祭孔大典升格为大祀,与祭天,祭地,祭先祖并重。


到了近代,祭孔大典也随之发了适应性的调整、变化。比如民国以后,政府祭孔改变了旧的规程,祭孔由半夜起祭改为早晨7时,政府官员多不穿古式祭服,而穿长袍马褂,由跪拜改为行鞠躬礼。“当然,祭孔改变的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内涵。传统祭孔是尊师崇文,民间祭孔为歌颂孔子功德,现代公祭则有纪念、缅怀的成分,更加关注儒家思想文化的当代价值。”张波说,现代公祭仪式内容在传承传统祭孔礼制的基础上,随着人们对孔子思想认知的程度而转换,变得更加鲜活。仪式内容及形式也绝不陈腐拒变,力求与时俱进。通过举办祭孔大典,寻求主办者和参祭人员与孔子心灵的相通,用孔子智慧化解现实难题,用儒家思想指导人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



文旅振兴


开启新时代祭孔模式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祭孔大典作为济宁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缘起何时呢?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曲阜,经济、文化方兴未艾。纪念先哲、扩大开放、发展旅游、振兴曲阜成为群众们的呼声。


1984年8月下旬,孔子诞辰故里游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均获得批准,孔子故里双喜临门。首届“孔子诞辰故里游”更是在国内外产生轰动效应,随后每年开展,并于1989年正式改名为“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以下简称孔子文化节)”,并举行孔子诞辰纪念活动。自此,孔子文化节在曲阜年年举办,每逢9月28日在孔庙大成殿前举行祭孔典礼渐成定制。2004年,首次举办了政府主持的祭孔大典,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公祭孔子的突破。而后几年,又接连举办了全球联合祭孔、海峡两岸祭孔、全球云祭孔等多种形式的祭孔大典,使其国际性越来越强,影响力持续扩大。时至今日,祭孔大典更是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不断完善提升,不仅形成了由启动、开城、开庙、启户和公祭仪式(乐舞告祭、敬献花篮、恭读祭文、行鞠躬礼)等仪程组成的新时代祭孔模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活动之一,同时更与时偕行,创新开展全球“云祭孔”,上线云祭孔平台,让亿万中华儿女共祭先师孔子成为可能,赋予祭孔大典更多科技元素和时代特征。


现在,祭孔大典已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仪式,而是中国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祭孔大典这一古老的仪式已经完成了与当代社会的接轨,不仅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唯一经过历代祭祀礼制更迭不断并依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瑰宝。”张波说。



文化传承


守正创新又任重道远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刻、最完整、最普及、感染力最强、凝聚力最大的思想体系,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遗产。


近年来,济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围绕“四个讲清楚”和“两创”,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保护传承、交流互鉴、融入社会、推广普及,积极打造“两创”先行示范区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高地。而集“乐、颂、舞”为一体的祭孔大典,更是有着“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为将这一文化瑰宝更好地走向世界,近年来,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中国孔子网对祭孔大典的传播形式进行革新。2020年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等单位首次实现全球云祭孔,开设2020全球“云祭孔”网络直播”专题页面,有曲阜孔庙、长春文庙、岳麓书院、日本闲谷学校、韩国成均馆等40多家海内外孔庙、文庙、儒学机构,以及100多家孔子学堂共同参与直播活动。


2021年,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推出辛丑年公祭孔子大典云平台,让网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拿起手机随时随地即可为孔子献花、上香、敬酒、鞠躬,其平台放送的纪录片《金声玉振》等视频等,还可使参与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公祭孔子大典庄严肃穆的现场氛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值得期待的是,以“仁礼天下 和合大同”为主题的壬寅年公祭孔子大典,活动将联合海内外孔庙、文庙和儒学机构,举办2022全球“云祭孔”,设计首次元宇宙新闻发布会、首次“沿着黄河看文庙”、升级云祭孔平台、开展“我心中的孔子”短视频征集等活动,让亿万中华儿女云祭先师孔子,赋予祭孔大典更多科技元素和时代特征。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守正创新又任重道远。我们唯有坚守初心、永葆恒心、牢记使命,优秀传统文化方能历久弥新。”张波表示。


编辑:单思月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因时传承,优秀文化历久弥新

时间:2022-09-29来源:齐鲁壹点

祭孔大典,与华夏民族而言,是缅怀至圣先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推动文明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历经2000余年,从家祭、官祭到公祭再到云祭,祭孔大典历久弥新,经过历代传承者们的守正、传承、提升,正发生着适应性调整和变化,逐渐褪去崇拜色彩,渐渐回归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尊师崇文


赓续两千多年的文脉


孔子倡导有教无类,首创私人办学讲学之风,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曾子、子思、孟子等弟子、再传弟子们,将其创立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殿堂因此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更是奠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的文脉,并受到历代缅怀和推崇。


历史上的第一次祭孔是公元前478年,即孔子去世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的旧宅立庙,将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按岁时祭祀,以示尊崇与怀念之意。第一次帝王祭孔是在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国,以祭天之礼——太牢祭祀孔子。公元59年,汉明帝改变祭孔典礼都在曲阜孔庙举行的惯例,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唐宋以后,祭孔典礼一般采用帝王礼制。公元1906年,清光绪帝将祭孔大典升格为大祀,与祭天,祭地,祭先祖并重。


到了近代,祭孔大典也随之发了适应性的调整、变化。比如民国以后,政府祭孔改变了旧的规程,祭孔由半夜起祭改为早晨7时,政府官员多不穿古式祭服,而穿长袍马褂,由跪拜改为行鞠躬礼。“当然,祭孔改变的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内涵。传统祭孔是尊师崇文,民间祭孔为歌颂孔子功德,现代公祭则有纪念、缅怀的成分,更加关注儒家思想文化的当代价值。”张波说,现代公祭仪式内容在传承传统祭孔礼制的基础上,随着人们对孔子思想认知的程度而转换,变得更加鲜活。仪式内容及形式也绝不陈腐拒变,力求与时俱进。通过举办祭孔大典,寻求主办者和参祭人员与孔子心灵的相通,用孔子智慧化解现实难题,用儒家思想指导人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



文旅振兴


开启新时代祭孔模式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祭孔大典作为济宁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缘起何时呢?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曲阜,经济、文化方兴未艾。纪念先哲、扩大开放、发展旅游、振兴曲阜成为群众们的呼声。


1984年8月下旬,孔子诞辰故里游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均获得批准,孔子故里双喜临门。首届“孔子诞辰故里游”更是在国内外产生轰动效应,随后每年开展,并于1989年正式改名为“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以下简称孔子文化节)”,并举行孔子诞辰纪念活动。自此,孔子文化节在曲阜年年举办,每逢9月28日在孔庙大成殿前举行祭孔典礼渐成定制。2004年,首次举办了政府主持的祭孔大典,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公祭孔子的突破。而后几年,又接连举办了全球联合祭孔、海峡两岸祭孔、全球云祭孔等多种形式的祭孔大典,使其国际性越来越强,影响力持续扩大。时至今日,祭孔大典更是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不断完善提升,不仅形成了由启动、开城、开庙、启户和公祭仪式(乐舞告祭、敬献花篮、恭读祭文、行鞠躬礼)等仪程组成的新时代祭孔模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活动之一,同时更与时偕行,创新开展全球“云祭孔”,上线云祭孔平台,让亿万中华儿女共祭先师孔子成为可能,赋予祭孔大典更多科技元素和时代特征。


现在,祭孔大典已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仪式,而是中国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祭孔大典这一古老的仪式已经完成了与当代社会的接轨,不仅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唯一经过历代祭祀礼制更迭不断并依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瑰宝。”张波说。



文化传承


守正创新又任重道远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刻、最完整、最普及、感染力最强、凝聚力最大的思想体系,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遗产。


近年来,济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围绕“四个讲清楚”和“两创”,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保护传承、交流互鉴、融入社会、推广普及,积极打造“两创”先行示范区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高地。而集“乐、颂、舞”为一体的祭孔大典,更是有着“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为将这一文化瑰宝更好地走向世界,近年来,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中国孔子网对祭孔大典的传播形式进行革新。2020年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等单位首次实现全球云祭孔,开设2020全球“云祭孔”网络直播”专题页面,有曲阜孔庙、长春文庙、岳麓书院、日本闲谷学校、韩国成均馆等40多家海内外孔庙、文庙、儒学机构,以及100多家孔子学堂共同参与直播活动。


2021年,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推出辛丑年公祭孔子大典云平台,让网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拿起手机随时随地即可为孔子献花、上香、敬酒、鞠躬,其平台放送的纪录片《金声玉振》等视频等,还可使参与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公祭孔子大典庄严肃穆的现场氛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值得期待的是,以“仁礼天下 和合大同”为主题的壬寅年公祭孔子大典,活动将联合海内外孔庙、文庙和儒学机构,举办2022全球“云祭孔”,设计首次元宇宙新闻发布会、首次“沿着黄河看文庙”、升级云祭孔平台、开展“我心中的孔子”短视频征集等活动,让亿万中华儿女云祭先师孔子,赋予祭孔大典更多科技元素和时代特征。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守正创新又任重道远。我们唯有坚守初心、永葆恒心、牢记使命,优秀传统文化方能历久弥新。”张波表示。


编辑:单思月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