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以竹为标,一身正气立天地,两袖清风为人民

时间:2022-10-23来源: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众视资讯网点击量:587

那是自我的少年时代时,便盘亘在我睡梦中的一片竹林。

时而,这片竹林仰头对抗着亮得晃眼的日光,它们高大,粗壮,竹节坚硬,竹身笔挺,于天地之间昂然鼎立,像一个个孤独的战士;

时而,又在如霜的明月和如水的好风中,浅声低吟,像迎风而和的诗人。

微信图片_20221020103414.jpg

习习清风 赵慧斌

实际上,这片频频出现在我的意识世界中,近乎一种象征和指引的竹林,并非完全出于我的想象,这十几年来我对之偏爱,我想,应该脱胎于我小学校园中那苍翠、婆娑的可爱竹丛——在那时的我的眼中,它是美的化身;也是我们——即每一个深陷在学海之战中我和我的战友的休憩之所。因此,它被附加的精神上的意义很早便已呈现在对此还未作准备的我的面前,并一直影响着我。

近几日,我所看到的一幅以作为主题的水墨画作中又勾起了我对校园中那片竹林的回忆。此画名为《习习清风》,在节节分明的翠竹之后,是红色的山、水和太阳。寓意伟大时代红色精神将代代相传,也以竹为标,象征一身正气立天地,两袖清风为人民的时代精神。

微信图片_20221020103408.png

雪竹 赵慧斌

《习习清风》的作者赵慧斌是国家一级美术师,国礼画家,同时,他也是一名军人。或许就是因为这一特殊身份,赵慧斌老师尤爱画竹,他所作墨竹往往画风写实,用笔潇洒,既显其傲骨又有一种淡泊宁静的意蕴包含在内。

而在赵老师之前的几千年中,文人雅士对竹的赞颂依然层出不穷,竹作为中国诗、画的传统题材,常被借以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为自己品德的鉴戒,如清朝著名画家郑板桥先生所作《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微信图片_20221020103402.jpg

雪竹 赵慧斌

此外,竹还兼具虚心、高雅、纯洁的精神文化象征,踏入古今庭园,驻足赏析,几乎无园不竹,谓之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同时,竹丛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所谓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苏轼就曾有诗曰过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此在他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竹: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官舍有丛竹,结根问因厅。下为人所忘,上密不容钉。他也善画方竹、朱竹,并言简意赅凝练出竹之大成画法:画竹必先成竹于胸。我想,做人亦当如是。尤其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更应将竹之精神铭记于胸,以其为轨迹,也以其为目的,行高洁之事。

中国人爱竹,爱的正是它的一身正气,坚强无畏的气节,在铸造中华民族的品格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古而今,受其熏陶而成就的无数仁人义士,凝结为不屈的民族气节、正直的民族性格、高洁的民族风尚,支撑着中华民族的脊梁。而在我的想象中,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一节一节构成的竹竿的形状。

微信图片_20221020110858.jpg

 

 


编辑:潘洪国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以竹为标,一身正气立天地,两袖清风为人民

时间:2022-10-23来源: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众视资讯网

那是自我的少年时代时,便盘亘在我睡梦中的一片竹林。

时而,这片竹林仰头对抗着亮得晃眼的日光,它们高大,粗壮,竹节坚硬,竹身笔挺,于天地之间昂然鼎立,像一个个孤独的战士;

时而,又在如霜的明月和如水的好风中,浅声低吟,像迎风而和的诗人。

微信图片_20221020103414.jpg

习习清风 赵慧斌

实际上,这片频频出现在我的意识世界中,近乎一种象征和指引的竹林,并非完全出于我的想象,这十几年来我对之偏爱,我想,应该脱胎于我小学校园中那苍翠、婆娑的可爱竹丛——在那时的我的眼中,它是美的化身;也是我们——即每一个深陷在学海之战中我和我的战友的休憩之所。因此,它被附加的精神上的意义很早便已呈现在对此还未作准备的我的面前,并一直影响着我。

近几日,我所看到的一幅以作为主题的水墨画作中又勾起了我对校园中那片竹林的回忆。此画名为《习习清风》,在节节分明的翠竹之后,是红色的山、水和太阳。寓意伟大时代红色精神将代代相传,也以竹为标,象征一身正气立天地,两袖清风为人民的时代精神。

微信图片_20221020103408.png

雪竹 赵慧斌

《习习清风》的作者赵慧斌是国家一级美术师,国礼画家,同时,他也是一名军人。或许就是因为这一特殊身份,赵慧斌老师尤爱画竹,他所作墨竹往往画风写实,用笔潇洒,既显其傲骨又有一种淡泊宁静的意蕴包含在内。

而在赵老师之前的几千年中,文人雅士对竹的赞颂依然层出不穷,竹作为中国诗、画的传统题材,常被借以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为自己品德的鉴戒,如清朝著名画家郑板桥先生所作《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微信图片_20221020103402.jpg

雪竹 赵慧斌

此外,竹还兼具虚心、高雅、纯洁的精神文化象征,踏入古今庭园,驻足赏析,几乎无园不竹,谓之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同时,竹丛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所谓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苏轼就曾有诗曰过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此在他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竹: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官舍有丛竹,结根问因厅。下为人所忘,上密不容钉。他也善画方竹、朱竹,并言简意赅凝练出竹之大成画法:画竹必先成竹于胸。我想,做人亦当如是。尤其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更应将竹之精神铭记于胸,以其为轨迹,也以其为目的,行高洁之事。

中国人爱竹,爱的正是它的一身正气,坚强无畏的气节,在铸造中华民族的品格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古而今,受其熏陶而成就的无数仁人义士,凝结为不屈的民族气节、正直的民族性格、高洁的民族风尚,支撑着中华民族的脊梁。而在我的想象中,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一节一节构成的竹竿的形状。

微信图片_20221020110858.jpg

 

 


编辑:潘洪国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