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在平板上轻轻一点,就能操作机器人完成动作;加装一套视觉识别系统,传统生产线就能自动检测产品……这样的“智慧”场景在江苏常州屡见不鲜。近日召开的2021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上,常州集中签约了27个项目,涉及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新材料、创新药等多个高新领域,总投资超过630亿元。
科技创新,正推动常州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行稳致远。2020年,常州地区生产总值达7805亿元,位列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榜单第18位,工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上市企业7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47.8%,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从工业重镇到“智造”名城,如今的常州,处处活力涌动,气象万千,已成为中等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
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常州已是全国工业明星城市。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说:“未来我们要科学统筹优化空间格局,坚持依靠科技创新、特色产业重振雄风,高标准建设国际化智能制造名城。”
新发展理念带来高质量发展成效。15年来,常州在原有的工业基础上积极集聚资源,发展属于常州的区域特色创新之路。在动力电池产业领域,常州成立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中航锂电研究院等研发平台,集聚了国创、南德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在创新链的推动下,构建了从电池正负极、隔膜材料、电池单体到电池系统的完整产业链,规模居全省第一、全国前三。
一步先,步步先。截至目前,常州有隐形冠军企业200多家,中国工业大奖、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品牌已经打响,成功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新谋划正在进行——加快壮大科教城创新之核,建好东部“科创走廊”,打造融入全国全球创新网络的前沿窗口;高标准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提升城市对高端创新要素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壮大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一大批重大创新举措让科技创新的活力在这片土地上涌动。
常州没有985、211高校,也没有国家级科研院所,要走科技创新之路,困难不小。常州人把目光投向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对接大院大所的“科技长征”,以此搭平台、引项目、聚人才。
一个科研院所,转化一批成果,培育一批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常州与中科院及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30多家知名高校院所“牵手”,20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落地。一大批创新企业异军突起,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新医药等产业在常州得到快速发展。
江苏泛亚微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常州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10年,双方共同研发出五种新特性新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包装工业等领域,已获得100多项国家授权专利。今年8月,常州成为首批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之一,常州科教城正从没有围墙的大学城变成没有边界的创新园区。
快速集聚高端科创资源,助力企业发展,精准是关键。常州市科技局发展规划处处长袁寄红表示:“常州市科技局帮助企业对接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主要抓住了两个层面的需求:一是抓龙头企业,把握行业共性技术需求;二是摸排好特色产业集聚区企业的技术需求。”
“目前常州的人均GDP达2.2万美元,7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接近8000亿元,与城市经济总量相当,这意味着实体经济发展进入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阶段,企业层面对高层次海外市场、海外资源和海外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常州市商务局局长石旭涌表示。
随着常州的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良好的国际营商环境吸引蒂森克虏伯、西门子、爱科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扎根落户。今年,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与常州签约发展新项目——高端车用减振器制造。蒂森克虏伯倍适登减震汽车零部件(常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克说:“常州高新区交通便利,产业配套能力很强,同时营商环境非常好,常州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给了我们很大的投资信心。”
截至目前,常州有4家园区被认定为江苏省级的国际合作园区(平台),获评数在江苏省内排第一,其中,中以创新园、中德产业创新园成为国家间合作项目,前者更是中以两国政府唯一共建的园区;世界500强企业中有68家在常州投资119个项目,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到422亿美元。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聚力打造国际合作高地、有效激发出国际合作园区的‘金字招牌’,推动外资、外贸、外经提质增效,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业态。”常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盛蕾说。光明日报记者 刘已粲 苏雁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手指在平板上轻轻一点,就能操作机器人完成动作;加装一套视觉识别系统,传统生产线就能自动检测产品……这样的“智慧”场景在江苏常州屡见不鲜。近日召开的2021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上,常州集中签约了27个项目,涉及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新材料、创新药等多个高新领域,总投资超过630亿元。
科技创新,正推动常州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行稳致远。2020年,常州地区生产总值达7805亿元,位列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榜单第18位,工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上市企业7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47.8%,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从工业重镇到“智造”名城,如今的常州,处处活力涌动,气象万千,已成为中等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
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常州已是全国工业明星城市。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说:“未来我们要科学统筹优化空间格局,坚持依靠科技创新、特色产业重振雄风,高标准建设国际化智能制造名城。”
新发展理念带来高质量发展成效。15年来,常州在原有的工业基础上积极集聚资源,发展属于常州的区域特色创新之路。在动力电池产业领域,常州成立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中航锂电研究院等研发平台,集聚了国创、南德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在创新链的推动下,构建了从电池正负极、隔膜材料、电池单体到电池系统的完整产业链,规模居全省第一、全国前三。
一步先,步步先。截至目前,常州有隐形冠军企业200多家,中国工业大奖、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品牌已经打响,成功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新谋划正在进行——加快壮大科教城创新之核,建好东部“科创走廊”,打造融入全国全球创新网络的前沿窗口;高标准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提升城市对高端创新要素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壮大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一大批重大创新举措让科技创新的活力在这片土地上涌动。
常州没有985、211高校,也没有国家级科研院所,要走科技创新之路,困难不小。常州人把目光投向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对接大院大所的“科技长征”,以此搭平台、引项目、聚人才。
一个科研院所,转化一批成果,培育一批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常州与中科院及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30多家知名高校院所“牵手”,20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落地。一大批创新企业异军突起,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新医药等产业在常州得到快速发展。
江苏泛亚微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常州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10年,双方共同研发出五种新特性新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包装工业等领域,已获得100多项国家授权专利。今年8月,常州成为首批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之一,常州科教城正从没有围墙的大学城变成没有边界的创新园区。
快速集聚高端科创资源,助力企业发展,精准是关键。常州市科技局发展规划处处长袁寄红表示:“常州市科技局帮助企业对接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主要抓住了两个层面的需求:一是抓龙头企业,把握行业共性技术需求;二是摸排好特色产业集聚区企业的技术需求。”
“目前常州的人均GDP达2.2万美元,7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接近8000亿元,与城市经济总量相当,这意味着实体经济发展进入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阶段,企业层面对高层次海外市场、海外资源和海外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常州市商务局局长石旭涌表示。
随着常州的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良好的国际营商环境吸引蒂森克虏伯、西门子、爱科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扎根落户。今年,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与常州签约发展新项目——高端车用减振器制造。蒂森克虏伯倍适登减震汽车零部件(常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克说:“常州高新区交通便利,产业配套能力很强,同时营商环境非常好,常州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给了我们很大的投资信心。”
截至目前,常州有4家园区被认定为江苏省级的国际合作园区(平台),获评数在江苏省内排第一,其中,中以创新园、中德产业创新园成为国家间合作项目,前者更是中以两国政府唯一共建的园区;世界500强企业中有68家在常州投资119个项目,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到422亿美元。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聚力打造国际合作高地、有效激发出国际合作园区的‘金字招牌’,推动外资、外贸、外经提质增效,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业态。”常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盛蕾说。光明日报记者 刘已粲 苏雁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相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