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支教大学生返乡建书屋 帮凉山孩子走出“心中的大山”

时间:2023-04-13来源:中国青年报点击量:509

  原标题:帮凉山孩子走出“心中的大山”

  “好话易入耳,出口不伤人;智者去敌家,化敌成朋友;愚人到友家,朋友翻了脸……”一年来,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坐落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彝欣社区的“阿依圆梦书屋”都会传出阵阵读书声。

  书屋的发起者苏正民是个土生土长的彝族娃。2017年,他成为凉山州沙马拉达乡火把村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得到了对于一个山里娃来讲足以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是从那年暑假开始,他利用假期时间以支教志愿者的身份重新回到了彝族孩子身边。

  2020年,已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三学生的苏正民在学校的帮助下,开始谋划“阿依书屋”项目。这个曾靠着父亲从工地上捡回的旧书燃起梦想的小伙子,希望为家乡孩子打造一座书香四溢的精神家园,帮他们走出“心中的大山”。

  凉山孩子的精神家园

  小时候,苏正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个看书的地方”。彼时,村里没有图书馆,他就阅读父亲从工地上捡来的旧书,从《三国演义》《笑傲江湖》到《故事会》《读者》,苏正民爱不释手。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时,他被英雄好汉行侠仗义的故事打动,萌生了对“侠”的憧憬。

  15岁时,因家庭变故一度辍学的苏正民,遇到了多年在凉山从事公益资助的《天津日报》记者张俊兰,对方为他提供每年2000元的定向资助,帮助他重返学校。从此,“侠”在他心中就有了现实的模样。这名少年暗下决心,跟随“张妈妈”的脚步,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人。

  2020年,凉山1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孩子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保障。苏正民深知,“唯有读书,才能真正改变命运,摆脱贫困”。他思索着,能否将志愿服务的重心转移到精神帮扶上,帮这些山里娃建起精神家园。

  寒暑假期间,苏正民边支教边调研。他发现,西昌市有许多进城务工人员,他们从偏远山村来到城市,只为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这些山里娃由于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容易敏感、自卑,很难融入城市。同时,这些孩子大多调皮贪玩,父母既没有时间,也不知如何教育他们。

  每天放学后,苏正民总能看到一群小学生趴在出租屋的墙边,“蹭热点”刷视频、打游戏。上课时,这群普通话带着浓重彝族口音的孩子不时说出各种新的网络用语,“我有时跟不上他们的思路,也很担心鱼龙混杂的网络会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

  他还注意到,有一部分好学的孩子对课外阅读有浓厚兴趣,却不具备基本的学习环境。一到寒暑假,不少父母会领着孩子找苏正民补习功课。

  苏正民决定修建书屋,为这群孩子,也为自己的梦想。

  帮孩子走出“心中的大山”

  2022年年初,西昌市一位爱心人士被苏正民的事迹打动,主动提出免费提供自家房屋作为场地。就这样,第一家书屋开始运营。后来在喜德县彝欣社区的支持下,书屋又搬迁到交通更为便利的位置。

  “唔吔哎,带我到山顶,唔吔哎,美丽的村庄……”音乐课上,成都师范学院音乐专业本科生阿扎拉长抱着吉他,通过歌声与这群山里娃进行“直击灵魂的对话”。

  这是“阿依书屋”专门为这些彝族孩子定制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课程,除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彝族山歌,还有彝族谚语、彝族历史等教学内容。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也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除了学习普通话,孩子们也应该了解自己民族的根脉所在。”阿扎拉长介绍。

  苏正民的妈妈非常支持儿子创办书屋。苏正民回武汉上学期间,苏妈妈就成了打理书屋的主力,也成了书屋除苏正民外的第一位志愿者。在苏妈妈的宣传下,周边的居民纷纷带孩子来到书屋。

  “阿依书屋”的名气越来越大,陆续获得许多爱心人士的资助。前不久,第二、第三家书屋相继开放。书屋受捐图书达1.5万本,基本能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

  为了让孩子们在书屋就能看到“山外的世界”,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书屋还安装了网络,引进电子大屏。

  一年来,苏正民惊喜地看到,孩子们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提升了。过去,写作文是不少孩子的“老大难”问题,现在他们常常能引经据典;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升,考上了西昌最好的中学;通过各种素质拓展活动,他们逐渐敞开心扉,变得开朗自信……

  “书屋的书很多,我学到许多知识,还认识了和我一样的小伙伴。”的日阿合和他的3个弟弟经常去书屋。第一家书屋运营不久,的日阿合的父母专门带孩子从美姑县搬迁到西昌市,就是为了让孩子离书屋“更近一点”。

  “阿合刚去书屋时,数学、语文最高只能考70分和65分,最近一次考试中,竟然考了96分和88.5分,进步非常大。”谈起儿子的变化,的日阿合的父亲很欣慰,“现在,孩子更加懂事,还帮忙照顾阿依(弟弟),我们在外打工很放心”。

  的日阿合的经历不是个案。一年来,3家书屋让近200名孩子成为受益者。

  今年寒假,苏正民发现,出租房外“蹭热点”的身影少了,而“阿依书屋”几乎每天坐满了读书和写作业的孩子。

  没有座位时,还有孩子趴在木地板上安静地阅读。甚至在午休时间,志愿者们都已休息,他们仍沉浸在自己的阅读世界里,手不释卷。

  越来越多的“微光”汇聚书屋

  在苏正民的影响下,147名志愿者先后加入书屋,越来越多的“微光”汇聚起来,成为书屋的建设者。

  “书屋吸引了许多返乡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苏正民介绍,这里也为大学生服务家乡提供了平台,让这些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孩子有机会反哺家乡。

  何木果是西南石油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大二学生,12岁时因不幸碰触高压电,导致肢体残疾。

  “因为身体原因,很多事情我帮不上忙,但正民哥依然耐心带我参与书屋建设。”受苏正民的鼓励,何木果还发挥专业优势,在寒暑假期间加入当地社工机构,照顾老幼特殊群体。从小到大获得许多爱心资助的他现在也想尽己所能,回馈社会。

  与何木果一样,曲比雪英也是一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9岁时,她的父亲去世不久后二妹病重,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幸得好心人帮忙,她才能继续学业。

  去年暑假,曲比雪英得知书屋在招募志愿者,一向热衷于志愿活动的她拉着3名同学一起报名,“当时特别火爆,有很多人想参加,我是第二批才报上的”。

  “苏正民很了不起。”曲比雪英说,他通过书屋把返乡大学生凝聚在一起。毕业后,她也想成为像苏正民这样的人。

  新鲜血液的融入不断丰富着书屋的功能。苏正民计划打造“1+N”的书屋模式,以书屋为依托,根据志愿者的特长,辅以作业辅导、假期陪伴、夏(冬)令营、家庭教育、法治教育、农技培训等多种公益活动。

  书屋还打算与新华书店、专业阅读机构和爱心企业合作,开展线上教学,组织阅读活动,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将服务对象从孩子扩展到成人,力争成为乡村与社区的活动中心、文化阵地。

  “我想把书屋做成一个平台。”苏正民希望自己能当好一块“磁铁”,吸引更多的力量建设书屋,“只要家乡有需要、我们有能力,就会一直做下去”。

  朱可芯 熊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编辑:骆婧文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支教大学生返乡建书屋 帮凉山孩子走出“心中的大山”

时间:2023-04-13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帮凉山孩子走出“心中的大山”

  “好话易入耳,出口不伤人;智者去敌家,化敌成朋友;愚人到友家,朋友翻了脸……”一年来,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坐落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彝欣社区的“阿依圆梦书屋”都会传出阵阵读书声。

  书屋的发起者苏正民是个土生土长的彝族娃。2017年,他成为凉山州沙马拉达乡火把村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得到了对于一个山里娃来讲足以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是从那年暑假开始,他利用假期时间以支教志愿者的身份重新回到了彝族孩子身边。

  2020年,已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三学生的苏正民在学校的帮助下,开始谋划“阿依书屋”项目。这个曾靠着父亲从工地上捡回的旧书燃起梦想的小伙子,希望为家乡孩子打造一座书香四溢的精神家园,帮他们走出“心中的大山”。

  凉山孩子的精神家园

  小时候,苏正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个看书的地方”。彼时,村里没有图书馆,他就阅读父亲从工地上捡来的旧书,从《三国演义》《笑傲江湖》到《故事会》《读者》,苏正民爱不释手。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时,他被英雄好汉行侠仗义的故事打动,萌生了对“侠”的憧憬。

  15岁时,因家庭变故一度辍学的苏正民,遇到了多年在凉山从事公益资助的《天津日报》记者张俊兰,对方为他提供每年2000元的定向资助,帮助他重返学校。从此,“侠”在他心中就有了现实的模样。这名少年暗下决心,跟随“张妈妈”的脚步,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人。

  2020年,凉山1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孩子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保障。苏正民深知,“唯有读书,才能真正改变命运,摆脱贫困”。他思索着,能否将志愿服务的重心转移到精神帮扶上,帮这些山里娃建起精神家园。

  寒暑假期间,苏正民边支教边调研。他发现,西昌市有许多进城务工人员,他们从偏远山村来到城市,只为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这些山里娃由于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容易敏感、自卑,很难融入城市。同时,这些孩子大多调皮贪玩,父母既没有时间,也不知如何教育他们。

  每天放学后,苏正民总能看到一群小学生趴在出租屋的墙边,“蹭热点”刷视频、打游戏。上课时,这群普通话带着浓重彝族口音的孩子不时说出各种新的网络用语,“我有时跟不上他们的思路,也很担心鱼龙混杂的网络会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

  他还注意到,有一部分好学的孩子对课外阅读有浓厚兴趣,却不具备基本的学习环境。一到寒暑假,不少父母会领着孩子找苏正民补习功课。

  苏正民决定修建书屋,为这群孩子,也为自己的梦想。

  帮孩子走出“心中的大山”

  2022年年初,西昌市一位爱心人士被苏正民的事迹打动,主动提出免费提供自家房屋作为场地。就这样,第一家书屋开始运营。后来在喜德县彝欣社区的支持下,书屋又搬迁到交通更为便利的位置。

  “唔吔哎,带我到山顶,唔吔哎,美丽的村庄……”音乐课上,成都师范学院音乐专业本科生阿扎拉长抱着吉他,通过歌声与这群山里娃进行“直击灵魂的对话”。

  这是“阿依书屋”专门为这些彝族孩子定制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课程,除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彝族山歌,还有彝族谚语、彝族历史等教学内容。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也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除了学习普通话,孩子们也应该了解自己民族的根脉所在。”阿扎拉长介绍。

  苏正民的妈妈非常支持儿子创办书屋。苏正民回武汉上学期间,苏妈妈就成了打理书屋的主力,也成了书屋除苏正民外的第一位志愿者。在苏妈妈的宣传下,周边的居民纷纷带孩子来到书屋。

  “阿依书屋”的名气越来越大,陆续获得许多爱心人士的资助。前不久,第二、第三家书屋相继开放。书屋受捐图书达1.5万本,基本能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

  为了让孩子们在书屋就能看到“山外的世界”,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书屋还安装了网络,引进电子大屏。

  一年来,苏正民惊喜地看到,孩子们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提升了。过去,写作文是不少孩子的“老大难”问题,现在他们常常能引经据典;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升,考上了西昌最好的中学;通过各种素质拓展活动,他们逐渐敞开心扉,变得开朗自信……

  “书屋的书很多,我学到许多知识,还认识了和我一样的小伙伴。”的日阿合和他的3个弟弟经常去书屋。第一家书屋运营不久,的日阿合的父母专门带孩子从美姑县搬迁到西昌市,就是为了让孩子离书屋“更近一点”。

  “阿合刚去书屋时,数学、语文最高只能考70分和65分,最近一次考试中,竟然考了96分和88.5分,进步非常大。”谈起儿子的变化,的日阿合的父亲很欣慰,“现在,孩子更加懂事,还帮忙照顾阿依(弟弟),我们在外打工很放心”。

  的日阿合的经历不是个案。一年来,3家书屋让近200名孩子成为受益者。

  今年寒假,苏正民发现,出租房外“蹭热点”的身影少了,而“阿依书屋”几乎每天坐满了读书和写作业的孩子。

  没有座位时,还有孩子趴在木地板上安静地阅读。甚至在午休时间,志愿者们都已休息,他们仍沉浸在自己的阅读世界里,手不释卷。

  越来越多的“微光”汇聚书屋

  在苏正民的影响下,147名志愿者先后加入书屋,越来越多的“微光”汇聚起来,成为书屋的建设者。

  “书屋吸引了许多返乡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苏正民介绍,这里也为大学生服务家乡提供了平台,让这些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孩子有机会反哺家乡。

  何木果是西南石油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大二学生,12岁时因不幸碰触高压电,导致肢体残疾。

  “因为身体原因,很多事情我帮不上忙,但正民哥依然耐心带我参与书屋建设。”受苏正民的鼓励,何木果还发挥专业优势,在寒暑假期间加入当地社工机构,照顾老幼特殊群体。从小到大获得许多爱心资助的他现在也想尽己所能,回馈社会。

  与何木果一样,曲比雪英也是一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9岁时,她的父亲去世不久后二妹病重,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幸得好心人帮忙,她才能继续学业。

  去年暑假,曲比雪英得知书屋在招募志愿者,一向热衷于志愿活动的她拉着3名同学一起报名,“当时特别火爆,有很多人想参加,我是第二批才报上的”。

  “苏正民很了不起。”曲比雪英说,他通过书屋把返乡大学生凝聚在一起。毕业后,她也想成为像苏正民这样的人。

  新鲜血液的融入不断丰富着书屋的功能。苏正民计划打造“1+N”的书屋模式,以书屋为依托,根据志愿者的特长,辅以作业辅导、假期陪伴、夏(冬)令营、家庭教育、法治教育、农技培训等多种公益活动。

  书屋还打算与新华书店、专业阅读机构和爱心企业合作,开展线上教学,组织阅读活动,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将服务对象从孩子扩展到成人,力争成为乡村与社区的活动中心、文化阵地。

  “我想把书屋做成一个平台。”苏正民希望自己能当好一块“磁铁”,吸引更多的力量建设书屋,“只要家乡有需要、我们有能力,就会一直做下去”。

  朱可芯 熊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