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平湖派”琵琶艺术开展抢救式传承丨让流派经典“活”起来、“走”下去

时间:2023-05-12来源:文旅中国点击量:558

5月10日晚,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协办的“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项目的重要部分——系列音乐会第二场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培训班全体学员以独奏、齐奏、领奏等多种形式展示了《青莲乐府》《阳春古曲》《塞上曲》《淮阴平楚》《平沙落雁》《浔阳琵琶》《满将军令》《小霓裳曲》《郁轮袍》等代表性平湖派传统曲目,充分展示了第一阶段取得的学习成果。

自4月10日项目开班以来,王次炤、田青、汤琼、孙维熙、曲文军、张鸣、钱铁民、刘西峰、郭少华、任畅、樊愉、杨宝元12位项目专家先后进行了10场讲座、11个单元工作坊及9首经典曲目的教授,从音乐表演、音乐学、史学等多角度探寻“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历史与艺术特色、流派代表人物的历史贡献、《李氏谱》的重要意义等。

据悉,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是国内首次针对“平湖派”琵琶艺术开展的集中化、规模化、高标准、高规格的业务进修,也是由专业音乐院校主办、通过人才培养的形式进行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人培养的重要活动。活动集中培训时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4月10日至25日,第二阶段为5月8日至21日。5月19日还将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厅举办“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系列音乐会第三场,届时部分项目专家、学员将登台亮相,演奏“平湖派”琵琶十三套大曲中的经典作品,展示“平湖派”丰满华丽的艺术风韵。

中央音乐学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民乐系主任章红艳介绍,“平湖派”是琵琶流派中极为重要的艺术派别,从李廷森、李煌、李绳墉、李其钰到李芳园,李氏五代形成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传承脉络。“平湖派”代表人物朱英最先就读于李芳园的私塾,后来随李芳园的大弟子吴伯君学习,再随李芳园学习十三套大曲。朱英开启了琵琶现代音乐教育的先河。他在上海国立音专承担教学工作,参与学科建设并建立国乐教育基础体系,培养了丁善德、谭小麟、杨大钧、杨少彝、樊伯炎、陈恭则、汪容琛等。这次“平湖派”演奏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上,将杨少彝作为研究和学习“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核心人物,因为杨少彝一生执着于“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承,他是近70年来“平湖派”琵琶成就最为杰出、影响最为广泛的人。


▲ “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项目系列音乐会首场演出现场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供图


学习流派又超越流派

中国琵琶现在主要有“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四大流派。如今“浦东派”“崇明派”“汪派”作为必修的传统课程内容在音乐院校里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有传承有体系,而“平湖派”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章红艳是“浦东派”林石城的学生,她为什么要去做“平湖派”的抢救工作?她回答:“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身处什么时代,流派是我们的传统,但我们不可能再回到过去,再陷到某个流派里,而是应该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和学习的依据。”

章红艳回忆,20年前,她就曾带着学生去咸阳找人学习,“我们很清楚可以找到其他几个流派,但是‘平湖派’到底怎么样?我怎么学?找谁学?这就是我当时的疑问。很惭愧,学琵琶这么多年,一直就没有弹过‘平湖派’。但我在思索这个事情,就是我们如何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架构,一个不缺失的架构。”前几年,琵琶演奏家李莲芳找到章红艳,为她引荐了杨少彝的大弟子李健正。

得知章红艳希望帮助“平湖派”做点什么之后,李健正希望把“平湖派”艺术传授给她。章红艳为“平湖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出版了《古谱今译》这本乐谱。所谓“古谱”,即指杨少彝所教授的“平湖派”琵琶十三套大曲,而“今译”则是李健正以自己发明的“拼形指法”对这些曲谱进行的译著。李健正在杨少彝的古谱上标注了一些具体的指法,以方便后人更加直观地学习传承,保持古谱更加纯正的韵味。

章红艳坦言,流派的传承不能凭借一己之力,“艺术传承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些人的事情,必须大家一起做,这样才能连接非遗艺术的昨天与未来。”同时她也强调,学习流派又超越流派,是新时代音乐家的责任和使命。


▲ 5月10日,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系列音乐会第二场演出现场。 张学军 摄


打破壁垒,培养非遗传承人群体

“‘平湖派’是琵琶艺术非常重要的一支,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流派最重要的传承人在上世纪70年代离世,后继乏人。众所周知,大多非遗项目的传承在各个地方都有主要的传承人。早在上世纪50年代,进入到艺术院校的有杨少彝、林石城这样才学渊博、技术高超的传人,有些是民间高手。由于当时把各地重要的传承人挖掘到音乐学院,某些地方的非遗传承在民间是断层的,非遗传承应该打破学院与地方的壁垒。”章红艳说,本项目以中央音乐学院为平台,发挥学院自身优势,努力搭建高校传承的非遗机制,促成琵琶演奏不同艺术流派间的交流与互动。借助中央音乐学院非遗中心与民乐系的前期工作成果,该项目远非一个普通的培训班,项目汇集了杨少彝的嫡传弟子与再传弟子,朱英之子、“平湖派”传人朱大祯,以及通过不同方式传承“平湖派”琵琶艺术、为“平湖派”做出努力与贡献的演奏家与教育家,还有目前国内顶级的理论家与作曲家,最大限度地丰富项目课程,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共同推动“平湖派”琵琶的研究与传承。

“这次培训特别注重的是教师队伍,前来学习的25名学员都是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琵琶演奏高手,他们多是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国内艺术院校的教授、讲师以及艺术院团的演奏家。希望这些专业学员把‘平湖派’真正的精髓学到手。”章红艳指出,“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学院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学院把它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才能让它真正得以发扬光大。”


▲ 5月10日,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系列音乐会第二场演出现场。 张学军 摄


以演奏推动“平湖派”艺术活态发展

据了解,本项目既有对平湖派琵琶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论研习,也有对其经典曲目与风格技法的演奏学习,对完善中国琵琶历史发展脉络、还原“平湖派”琵琶真实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的头脑中不能仅仅是那几首曲子,还应有更多适应时代的、中西交融的作品。有了作品这门艺术才有生命力,有了乐谱大家才能广泛学习,艺术才可以得到更多更广的流传。”章红艳认为,本项目“平湖派”琵琶的传统风格充满了文人音乐的审美气质,杨少彝也把《李氏谱》定义为文化作品,但是对于艺术流派而言,“平湖派”不能仅仅作为一个非遗名义下的文化符号,局限于在理论研究中传承文本,它需要更多人通过演奏来推动其活态发展,让流派经典得以传播与传承,让“平湖派”琵琶真正地“活”起来、“走”下去。

“‘平湖派’琵琶作为中国近当代琵琶演奏的起点之一,应该被更多人了解。以流派为代表的传统琵琶演奏技艺必须被铭记与传承。相信通过本次项目的开展,‘平湖派’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中国琵琶的发展都将迎来崭新的面貌。”章红艳说。

2023年5月11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让流派经典“活”起来、“走”下去》

↓ ↓ ↓ ↓ ↓ ↓ ↓ ↓ ↓

责编:张海宁



编辑:骆婧文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平湖派”琵琶艺术开展抢救式传承丨让流派经典“活”起来、“走”下去

时间:2023-05-12来源:文旅中国

5月10日晚,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协办的“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项目的重要部分——系列音乐会第二场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培训班全体学员以独奏、齐奏、领奏等多种形式展示了《青莲乐府》《阳春古曲》《塞上曲》《淮阴平楚》《平沙落雁》《浔阳琵琶》《满将军令》《小霓裳曲》《郁轮袍》等代表性平湖派传统曲目,充分展示了第一阶段取得的学习成果。

自4月10日项目开班以来,王次炤、田青、汤琼、孙维熙、曲文军、张鸣、钱铁民、刘西峰、郭少华、任畅、樊愉、杨宝元12位项目专家先后进行了10场讲座、11个单元工作坊及9首经典曲目的教授,从音乐表演、音乐学、史学等多角度探寻“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历史与艺术特色、流派代表人物的历史贡献、《李氏谱》的重要意义等。

据悉,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是国内首次针对“平湖派”琵琶艺术开展的集中化、规模化、高标准、高规格的业务进修,也是由专业音乐院校主办、通过人才培养的形式进行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人培养的重要活动。活动集中培训时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4月10日至25日,第二阶段为5月8日至21日。5月19日还将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厅举办“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系列音乐会第三场,届时部分项目专家、学员将登台亮相,演奏“平湖派”琵琶十三套大曲中的经典作品,展示“平湖派”丰满华丽的艺术风韵。

中央音乐学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民乐系主任章红艳介绍,“平湖派”是琵琶流派中极为重要的艺术派别,从李廷森、李煌、李绳墉、李其钰到李芳园,李氏五代形成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传承脉络。“平湖派”代表人物朱英最先就读于李芳园的私塾,后来随李芳园的大弟子吴伯君学习,再随李芳园学习十三套大曲。朱英开启了琵琶现代音乐教育的先河。他在上海国立音专承担教学工作,参与学科建设并建立国乐教育基础体系,培养了丁善德、谭小麟、杨大钧、杨少彝、樊伯炎、陈恭则、汪容琛等。这次“平湖派”演奏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上,将杨少彝作为研究和学习“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核心人物,因为杨少彝一生执着于“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承,他是近70年来“平湖派”琵琶成就最为杰出、影响最为广泛的人。


▲ “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项目系列音乐会首场演出现场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供图


学习流派又超越流派

中国琵琶现在主要有“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四大流派。如今“浦东派”“崇明派”“汪派”作为必修的传统课程内容在音乐院校里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有传承有体系,而“平湖派”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章红艳是“浦东派”林石城的学生,她为什么要去做“平湖派”的抢救工作?她回答:“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身处什么时代,流派是我们的传统,但我们不可能再回到过去,再陷到某个流派里,而是应该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和学习的依据。”

章红艳回忆,20年前,她就曾带着学生去咸阳找人学习,“我们很清楚可以找到其他几个流派,但是‘平湖派’到底怎么样?我怎么学?找谁学?这就是我当时的疑问。很惭愧,学琵琶这么多年,一直就没有弹过‘平湖派’。但我在思索这个事情,就是我们如何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架构,一个不缺失的架构。”前几年,琵琶演奏家李莲芳找到章红艳,为她引荐了杨少彝的大弟子李健正。

得知章红艳希望帮助“平湖派”做点什么之后,李健正希望把“平湖派”艺术传授给她。章红艳为“平湖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出版了《古谱今译》这本乐谱。所谓“古谱”,即指杨少彝所教授的“平湖派”琵琶十三套大曲,而“今译”则是李健正以自己发明的“拼形指法”对这些曲谱进行的译著。李健正在杨少彝的古谱上标注了一些具体的指法,以方便后人更加直观地学习传承,保持古谱更加纯正的韵味。

章红艳坦言,流派的传承不能凭借一己之力,“艺术传承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些人的事情,必须大家一起做,这样才能连接非遗艺术的昨天与未来。”同时她也强调,学习流派又超越流派,是新时代音乐家的责任和使命。


▲ 5月10日,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系列音乐会第二场演出现场。 张学军 摄


打破壁垒,培养非遗传承人群体

“‘平湖派’是琵琶艺术非常重要的一支,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流派最重要的传承人在上世纪70年代离世,后继乏人。众所周知,大多非遗项目的传承在各个地方都有主要的传承人。早在上世纪50年代,进入到艺术院校的有杨少彝、林石城这样才学渊博、技术高超的传人,有些是民间高手。由于当时把各地重要的传承人挖掘到音乐学院,某些地方的非遗传承在民间是断层的,非遗传承应该打破学院与地方的壁垒。”章红艳说,本项目以中央音乐学院为平台,发挥学院自身优势,努力搭建高校传承的非遗机制,促成琵琶演奏不同艺术流派间的交流与互动。借助中央音乐学院非遗中心与民乐系的前期工作成果,该项目远非一个普通的培训班,项目汇集了杨少彝的嫡传弟子与再传弟子,朱英之子、“平湖派”传人朱大祯,以及通过不同方式传承“平湖派”琵琶艺术、为“平湖派”做出努力与贡献的演奏家与教育家,还有目前国内顶级的理论家与作曲家,最大限度地丰富项目课程,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共同推动“平湖派”琵琶的研究与传承。

“这次培训特别注重的是教师队伍,前来学习的25名学员都是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琵琶演奏高手,他们多是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国内艺术院校的教授、讲师以及艺术院团的演奏家。希望这些专业学员把‘平湖派’真正的精髓学到手。”章红艳指出,“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学院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学院把它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才能让它真正得以发扬光大。”


▲ 5月10日,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系列音乐会第二场演出现场。 张学军 摄


以演奏推动“平湖派”艺术活态发展

据了解,本项目既有对平湖派琵琶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论研习,也有对其经典曲目与风格技法的演奏学习,对完善中国琵琶历史发展脉络、还原“平湖派”琵琶真实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的头脑中不能仅仅是那几首曲子,还应有更多适应时代的、中西交融的作品。有了作品这门艺术才有生命力,有了乐谱大家才能广泛学习,艺术才可以得到更多更广的流传。”章红艳认为,本项目“平湖派”琵琶的传统风格充满了文人音乐的审美气质,杨少彝也把《李氏谱》定义为文化作品,但是对于艺术流派而言,“平湖派”不能仅仅作为一个非遗名义下的文化符号,局限于在理论研究中传承文本,它需要更多人通过演奏来推动其活态发展,让流派经典得以传播与传承,让“平湖派”琵琶真正地“活”起来、“走”下去。

“‘平湖派’琵琶作为中国近当代琵琶演奏的起点之一,应该被更多人了解。以流派为代表的传统琵琶演奏技艺必须被铭记与传承。相信通过本次项目的开展,‘平湖派’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中国琵琶的发展都将迎来崭新的面貌。”章红艳说。

2023年5月11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让流派经典“活”起来、“走”下去》

↓ ↓ ↓ ↓ ↓ ↓ ↓ ↓ ↓

责编:张海宁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