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非遗传承人独“锔”匠心 将缺憾“锤”出独特美

时间:2023-05-18来源:中工网点击量:319

非遗传承人独“锔”匠心 将缺憾“锤”出独特美

原标题:非遗传承人独“锔”匠心 将缺憾“锤”出独特美

央视网消息(记者李文学):操作台明亮的灯光下,一只“残疾”的瓷狮子蹲坐着,63岁的张清云正在为它装“腿”接“耳”,一会锉锉这边,一会敲敲那边,声音不大但很清脆。


张清云在教大学生锔瓷


在哈尔滨市这家古玩城一楼七八平方米的空间里,这种声音已经陪伴了张清云五年。2018年来这里开锔瓷坊时,他在黑龙江省新闻战线已经工作了19年。而在此之前,他在航运部门当过水手,还做过宣传工作。

锔瓷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即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修复起来的技术。张清云和锔瓷的渊源,得从他的祖上说起。

“锔盆、锔锅、锔大缸”,张清云的太爷爷就是这样吆喝着,从山东一路来到东北的。后来,他爷爷和他父亲又相继从事这个行当。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不再把日常用品送去修修补补了,锔瓷工艺日渐式微,慢慢地没人干了。

2013年10月,张清云在一档节目里再次看到了锔瓷。“我从小便跟着爷爷走街串户锔缸锔碗,那声音和场景都太熟悉了,不能让这个老手艺失传啊。”本来就热爱手艺活的张清云决心把锔瓷这门手艺重新捡起来。


张清云的锔瓷作品


那时网上没有相关锔瓷的内容,张清云就凭着记忆去摸索,年轻时修表、修相机的技艺也给了他很多灵感。他把茶壶里放上毛巾往地上扔,或把装满水的茶壶放冰箱里冻,再用自己剪的“锔子”把裂开的壶一一修补好。两年时间,他弄得手上满是伤痕,练坏了100多个壶,总算弄明白了锔瓷的所有工艺。

锔瓷用的很多工具也都是张清云自制的。给台钳换个旋转台,用锤头、暖气管焊个砧子,改装一下手术器械……就连能揽瓷器活的金刚钻,张清云也尝试做过。“花了好几千块钱,焊金刚钻钻头,弄了好几个月也没成功。”最后他在网上找了一张图片,花了三个多月进行研究,试验了十几次,成功制作出了一个实用的陀螺钻。

“做记者十几年来,我对省内80%以上的民间手艺人,都做过采访报道,这对我研究锔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张清云说,“比如做冰尜的、做风筝的、打铁的师傅们,在制作工具的细节上,都帮了我不少忙。”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锔瓷这门古老的工艺焕发了新的生机。许多不慎打破的茶具,经过张清云锔瓷工艺的修复,反倒成为更具艺术价值与观赏性的作品。

张清云不但掌握了古陶瓷修复技术,还学会了紫砂壶包口、包嘴技术,以及银饰和鎏金技术,他也有意识地在瓷器上增加一些诸如“中国梦”这样的现代元素。

“它们也是有生命的,修补时得像哄小孩一样,不能急,仔细听电钻声和敲击声,一点一点地去进行。”精益求精的张清云,每次修补都是从几个方案中优中选优。

为了扩大宣传,张清云每两天在网上发布一个作品,还应邀参加各种文博会,甚至还经常到夜市、旧物市场摆摊,名气越来越大。一部热播电视剧拍摄时因有几个锔瓷镜头,副导演还曾邀请他前去做艺术指导。

2020年,张清云退休,他婉拒了单位的返聘,一门心思扑在了锔瓷上。

为了将这门手艺传承好,张清云继续保持每隔两天在网上发布一件作品的节奏,还专门到一些学校讲解锔瓷的知识,让中小学生了解锔瓷的历史和现状。此外,他还培训了省内外33个徒弟,包括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徒弟中很多都已经开了自己的店。

“三年前锔瓷技艺列入哈尔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两天我又申报了黑龙江省非遗项目。”张清云边说边“叮叮当当”地操作着,瓷狮子残缺的腿和耳接上后,又恢复了威风凛凛的样子。



编辑:骆婧文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非遗传承人独“锔”匠心 将缺憾“锤”出独特美

时间:2023-05-18来源:中工网

非遗传承人独“锔”匠心 将缺憾“锤”出独特美

原标题:非遗传承人独“锔”匠心 将缺憾“锤”出独特美

央视网消息(记者李文学):操作台明亮的灯光下,一只“残疾”的瓷狮子蹲坐着,63岁的张清云正在为它装“腿”接“耳”,一会锉锉这边,一会敲敲那边,声音不大但很清脆。


张清云在教大学生锔瓷


在哈尔滨市这家古玩城一楼七八平方米的空间里,这种声音已经陪伴了张清云五年。2018年来这里开锔瓷坊时,他在黑龙江省新闻战线已经工作了19年。而在此之前,他在航运部门当过水手,还做过宣传工作。

锔瓷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即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修复起来的技术。张清云和锔瓷的渊源,得从他的祖上说起。

“锔盆、锔锅、锔大缸”,张清云的太爷爷就是这样吆喝着,从山东一路来到东北的。后来,他爷爷和他父亲又相继从事这个行当。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不再把日常用品送去修修补补了,锔瓷工艺日渐式微,慢慢地没人干了。

2013年10月,张清云在一档节目里再次看到了锔瓷。“我从小便跟着爷爷走街串户锔缸锔碗,那声音和场景都太熟悉了,不能让这个老手艺失传啊。”本来就热爱手艺活的张清云决心把锔瓷这门手艺重新捡起来。


张清云的锔瓷作品


那时网上没有相关锔瓷的内容,张清云就凭着记忆去摸索,年轻时修表、修相机的技艺也给了他很多灵感。他把茶壶里放上毛巾往地上扔,或把装满水的茶壶放冰箱里冻,再用自己剪的“锔子”把裂开的壶一一修补好。两年时间,他弄得手上满是伤痕,练坏了100多个壶,总算弄明白了锔瓷的所有工艺。

锔瓷用的很多工具也都是张清云自制的。给台钳换个旋转台,用锤头、暖气管焊个砧子,改装一下手术器械……就连能揽瓷器活的金刚钻,张清云也尝试做过。“花了好几千块钱,焊金刚钻钻头,弄了好几个月也没成功。”最后他在网上找了一张图片,花了三个多月进行研究,试验了十几次,成功制作出了一个实用的陀螺钻。

“做记者十几年来,我对省内80%以上的民间手艺人,都做过采访报道,这对我研究锔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张清云说,“比如做冰尜的、做风筝的、打铁的师傅们,在制作工具的细节上,都帮了我不少忙。”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锔瓷这门古老的工艺焕发了新的生机。许多不慎打破的茶具,经过张清云锔瓷工艺的修复,反倒成为更具艺术价值与观赏性的作品。

张清云不但掌握了古陶瓷修复技术,还学会了紫砂壶包口、包嘴技术,以及银饰和鎏金技术,他也有意识地在瓷器上增加一些诸如“中国梦”这样的现代元素。

“它们也是有生命的,修补时得像哄小孩一样,不能急,仔细听电钻声和敲击声,一点一点地去进行。”精益求精的张清云,每次修补都是从几个方案中优中选优。

为了扩大宣传,张清云每两天在网上发布一个作品,还应邀参加各种文博会,甚至还经常到夜市、旧物市场摆摊,名气越来越大。一部热播电视剧拍摄时因有几个锔瓷镜头,副导演还曾邀请他前去做艺术指导。

2020年,张清云退休,他婉拒了单位的返聘,一门心思扑在了锔瓷上。

为了将这门手艺传承好,张清云继续保持每隔两天在网上发布一件作品的节奏,还专门到一些学校讲解锔瓷的知识,让中小学生了解锔瓷的历史和现状。此外,他还培训了省内外33个徒弟,包括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徒弟中很多都已经开了自己的店。

“三年前锔瓷技艺列入哈尔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两天我又申报了黑龙江省非遗项目。”张清云边说边“叮叮当当”地操作着,瓷狮子残缺的腿和耳接上后,又恢复了威风凛凛的样子。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