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抢救式传承“平湖派”琵琶艺术初见成果

时间:2023-05-25来源:中国新闻网点击量:322

抢救式传承“平湖派”琵琶艺术初见成果

音乐会现场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供图


  中新网北京5月23日电 (记者 应妮)“平湖派琵琶演奏人才培养”项目系列音乐会日前在中央音乐学院落下帷幕,该音乐会是平湖派琵琶演奏人才培养项目两个阶段、共计30天集中培训的成果展示。

  音乐会以独奏、齐奏、领奏的形式展示《满将军令》《阳春古曲》《浔阳琵琶》《平沙落雁》《塞上曲》《郁轮袍》《淮阴平楚》等平湖派代表性曲目。音乐会阵容除了25位来自全国各大院校、院团的青年演奏骨干外,还有5位项目培训专家曾庆蓉、王劲梅、郭少华、张鸣、任畅的参与。85岁高龄的曾庆蓉演奏了她本人创作的琵琶曲《红河夜景》,83岁的王劲梅演奏《塞上曲》选段,郭少华和张鸣分别演奏了《阳春古曲》《郁轮袍》和《浔阳琵琶》等。


音乐会现场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供图

音乐会现场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供图


  音乐会第二天,“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京举行。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中国的琵琶演奏主要形成了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四大流派。其中“平湖派”是极具文人气息的一个流派,也是最早进入到音乐学院教学体系的流派。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平湖派渐渐淡出了现代音乐体系。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协办的“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项目自4月开班,对几近失传的“平湖派”开始了拯救计划。

  “音乐会的学术性很强,是比较小众的,我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惑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我还向一些年轻老师学习了很多,特别向不是专业演奏琵琶的老师学习了很多。”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孙维熙指出,“在继承流派的过程中不只是继承谱子、指法,而是继承音乐本身的风格。特别希望年轻的老师们回到岗位后,尽可能多地教授平湖派的内容,有数量才有质量,弹的人多了才能提炼精华。”

  琵琶演奏家钱铁民认为,经过这次培训,对“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统文化内涵、美学精神,对传人的人文思想、哲学观点、治学态度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与提高。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章红艳(左)为观众介绍83岁高龄的琵琶演奏家王劲梅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供图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章红艳(左)为观众介绍83岁高龄的琵琶演奏家王劲梅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供图


  该项目负责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章红艳感慨,全体学员的集体呈现给人很大感动,让大家看到了真正的传承。“来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色彩,这个流派或那个流派的身影,但这次能够集中呈现‘平湖派’特色。每个人的练习,都是成长和进步的过程,达到了声音上的融合。”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是首次针对“平湖派”琵琶艺术开展的集中化、规模化、高标准、高规格的业务进修,也是由专业音乐院校主办、通过人才培养的形式进行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人培养的重要活动。30天的培训中,26位培训专家先后进行了22场讲座、15场工作坊,与25位学员进行了两次研讨和两场系列音乐会。



编辑:骆婧文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抢救式传承“平湖派”琵琶艺术初见成果

时间:2023-05-25来源:中国新闻网

抢救式传承“平湖派”琵琶艺术初见成果

音乐会现场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供图


  中新网北京5月23日电 (记者 应妮)“平湖派琵琶演奏人才培养”项目系列音乐会日前在中央音乐学院落下帷幕,该音乐会是平湖派琵琶演奏人才培养项目两个阶段、共计30天集中培训的成果展示。

  音乐会以独奏、齐奏、领奏的形式展示《满将军令》《阳春古曲》《浔阳琵琶》《平沙落雁》《塞上曲》《郁轮袍》《淮阴平楚》等平湖派代表性曲目。音乐会阵容除了25位来自全国各大院校、院团的青年演奏骨干外,还有5位项目培训专家曾庆蓉、王劲梅、郭少华、张鸣、任畅的参与。85岁高龄的曾庆蓉演奏了她本人创作的琵琶曲《红河夜景》,83岁的王劲梅演奏《塞上曲》选段,郭少华和张鸣分别演奏了《阳春古曲》《郁轮袍》和《浔阳琵琶》等。


音乐会现场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供图

音乐会现场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供图


  音乐会第二天,“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京举行。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中国的琵琶演奏主要形成了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四大流派。其中“平湖派”是极具文人气息的一个流派,也是最早进入到音乐学院教学体系的流派。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平湖派渐渐淡出了现代音乐体系。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协办的“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项目自4月开班,对几近失传的“平湖派”开始了拯救计划。

  “音乐会的学术性很强,是比较小众的,我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惑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我还向一些年轻老师学习了很多,特别向不是专业演奏琵琶的老师学习了很多。”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孙维熙指出,“在继承流派的过程中不只是继承谱子、指法,而是继承音乐本身的风格。特别希望年轻的老师们回到岗位后,尽可能多地教授平湖派的内容,有数量才有质量,弹的人多了才能提炼精华。”

  琵琶演奏家钱铁民认为,经过这次培训,对“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统文化内涵、美学精神,对传人的人文思想、哲学观点、治学态度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与提高。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章红艳(左)为观众介绍83岁高龄的琵琶演奏家王劲梅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供图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章红艳(左)为观众介绍83岁高龄的琵琶演奏家王劲梅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供图


  该项目负责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章红艳感慨,全体学员的集体呈现给人很大感动,让大家看到了真正的传承。“来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色彩,这个流派或那个流派的身影,但这次能够集中呈现‘平湖派’特色。每个人的练习,都是成长和进步的过程,达到了声音上的融合。”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是首次针对“平湖派”琵琶艺术开展的集中化、规模化、高标准、高规格的业务进修,也是由专业音乐院校主办、通过人才培养的形式进行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人培养的重要活动。30天的培训中,26位培训专家先后进行了22场讲座、15场工作坊,与25位学员进行了两次研讨和两场系列音乐会。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