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绣娘绣非遗 传承有收益

时间:2023-06-27来源:南国今报今视频点击量:408

近日,笔者走进融水苗族自治县彩云苗艺非遗工坊,看到工坊生产车间,挂满各类民族包,缝有各种色彩各种花纹,听缝纫机轧轧地响,绣娘在忙碌地缝包边。

彩云苗艺非遗工坊依托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族刺绣技艺,开展传统技艺研究、苗族刺绣技能培训、产品设计等非遗传承,以“创新促进传承”作为经营理念,通过“工坊+绣娘+项目”模式,促进留守妇女灵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


2021年1月4日,在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苗家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李伊园在指导大学生织锦


求学无境 攻关技术

为更好地传承苗族织锦、刺绣、服饰制作工艺,彩云苗艺非遗工坊召集一批有对应技术基础的人员,进行技术攻关。

韦慧英是彩云苗艺非遗工坊的制板师,毕业于中等专业学校的服装设计专业。2015年,韦慧英成为自治区级苗族服饰传承人,是彩云苗艺非遗工坊骨干员工。

“韦慧英是我的第一个徒弟,在我的公司时间最久。公司给她购买五险,每月有3500元及以上的工资。”工坊负责人李伊园介绍说,“龙美荣是2016年加入公司的,是苗族服饰传承人,是我的设计师,也是工坊的骨干员工。”


2020年6月16日,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苗家小镇彩云苗艺民族刺绣基地,李伊园在指导学生走针


“为把民族服饰与现代服饰更完美地相结合,创造出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我们专门到北京服装学院进修学习3个月,花费了8万多元。”李伊园介绍说。

三人还访遍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及贵州省内的主要织锦、刺绣传承人,学习技艺。收集购买前一辈传承人制作的民族服饰1000多件用于研究。“有的服饰超过100年时间,是很珍贵的。”李伊园介绍说。

李伊园还与桂林一家品牌和策划公司、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在融水镇苗家小镇、梦呜苗寨、风情苗乡等地设立基地,开拓研学文旅路径,8年间,研学人数有3000多人。


2016年3月16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服饰传承基地,李伊园在展示所获得奖牌


耐心示范 关爱员工

了解马梅姣情况后,李伊园请她到工坊上班。“来了以后,我们教她使用缝纫机、刺绣,先示范给她看后,才让她做。即使这样教她,还经常返工她的产品。”设计师韦慧英说。

如今,马梅姣已工作两年有余,每个月最低时可领到1800元的工资,最高时可领到5000元。

62岁的贾丽兰在2018年随儿子搬迁到苗家小镇居住。后在苗家小镇社区当物业卫生员,因现在年纪大了,被解聘。她也到工坊上班。“每个月有1800元,算是帮我儿子、儿媳养我自己。”贾丽兰说,“老板还带我们去桂林、湖南、贵州等地旅游,帮购买意外险、女性‘两癌’保险。”

作为老员工的潘桂金,在外租房子住,上班时间宽松,可以自由地接送小孩读书。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而到工坊打工,每个月可有2300元工资收入。

目前,在彩云苗艺非遗工坊全年上班的有20名员工。她们年收入均超过3万元,实现“背着娃,绣着花,护着老,养着家”的目标。


2016年3月16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服饰传承基地,李伊园在刺绣(右一为李伊园)


积极培训 带动创业

袁世蓝是彩云苗艺非遗工坊的首届培训学员,之后她多次参加培训,全面掌握织锦技术。2021年,袁世蓝成为苗衣制作区级传承人。

随后,她创办主要从事苗族服饰、头饰等加工制作作坊,有员工5人,年收入8万元。

而作为首届培训学员的贾会连,经过培训,专门从事苗族织锦制作,2021年成为自治区级织锦传承人。她带领有20名苗族留守妇女创业,产品销售全国各地。“我年纯收入的6万元左右。”贾会连说。

2015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柳州彩云苗艺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公益性刺绣、织锦技能培训20期,培训人数1000人次。其中350人取得合格证书,98名当地留守妇女成为彩云苗艺非遗工坊制作苗绣的“绣娘”,12人自主创业成功。


2016年3月16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服饰传承基地,李伊园(左一)在展示所获得奖牌


政府帮扶 传承有序

李伊园的成长是融水苗族自治县重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培训、创业支持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融水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组织非遗进校园、进机关、进乡村。通过老带新等方式,大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采取“公司+基地+民间艺人”“体验+研学+展示+销售”等模式,打造彩云苗艺有限公司、隔花吟草苗族服饰有限公司、匠人传统手工艺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优秀企业,推动苗族服饰、刺绣、织锦、蜡染、银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

目前,融水全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社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15个,带动1000多人就业增收。



编辑:骆婧文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绣娘绣非遗 传承有收益

时间:2023-06-27来源:南国今报今视频

近日,笔者走进融水苗族自治县彩云苗艺非遗工坊,看到工坊生产车间,挂满各类民族包,缝有各种色彩各种花纹,听缝纫机轧轧地响,绣娘在忙碌地缝包边。

彩云苗艺非遗工坊依托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族刺绣技艺,开展传统技艺研究、苗族刺绣技能培训、产品设计等非遗传承,以“创新促进传承”作为经营理念,通过“工坊+绣娘+项目”模式,促进留守妇女灵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


2021年1月4日,在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苗家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李伊园在指导大学生织锦


求学无境 攻关技术

为更好地传承苗族织锦、刺绣、服饰制作工艺,彩云苗艺非遗工坊召集一批有对应技术基础的人员,进行技术攻关。

韦慧英是彩云苗艺非遗工坊的制板师,毕业于中等专业学校的服装设计专业。2015年,韦慧英成为自治区级苗族服饰传承人,是彩云苗艺非遗工坊骨干员工。

“韦慧英是我的第一个徒弟,在我的公司时间最久。公司给她购买五险,每月有3500元及以上的工资。”工坊负责人李伊园介绍说,“龙美荣是2016年加入公司的,是苗族服饰传承人,是我的设计师,也是工坊的骨干员工。”


2020年6月16日,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苗家小镇彩云苗艺民族刺绣基地,李伊园在指导学生走针


“为把民族服饰与现代服饰更完美地相结合,创造出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我们专门到北京服装学院进修学习3个月,花费了8万多元。”李伊园介绍说。

三人还访遍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及贵州省内的主要织锦、刺绣传承人,学习技艺。收集购买前一辈传承人制作的民族服饰1000多件用于研究。“有的服饰超过100年时间,是很珍贵的。”李伊园介绍说。

李伊园还与桂林一家品牌和策划公司、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在融水镇苗家小镇、梦呜苗寨、风情苗乡等地设立基地,开拓研学文旅路径,8年间,研学人数有3000多人。


2016年3月16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服饰传承基地,李伊园在展示所获得奖牌


耐心示范 关爱员工

了解马梅姣情况后,李伊园请她到工坊上班。“来了以后,我们教她使用缝纫机、刺绣,先示范给她看后,才让她做。即使这样教她,还经常返工她的产品。”设计师韦慧英说。

如今,马梅姣已工作两年有余,每个月最低时可领到1800元的工资,最高时可领到5000元。

62岁的贾丽兰在2018年随儿子搬迁到苗家小镇居住。后在苗家小镇社区当物业卫生员,因现在年纪大了,被解聘。她也到工坊上班。“每个月有1800元,算是帮我儿子、儿媳养我自己。”贾丽兰说,“老板还带我们去桂林、湖南、贵州等地旅游,帮购买意外险、女性‘两癌’保险。”

作为老员工的潘桂金,在外租房子住,上班时间宽松,可以自由地接送小孩读书。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而到工坊打工,每个月可有2300元工资收入。

目前,在彩云苗艺非遗工坊全年上班的有20名员工。她们年收入均超过3万元,实现“背着娃,绣着花,护着老,养着家”的目标。


2016年3月16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服饰传承基地,李伊园在刺绣(右一为李伊园)


积极培训 带动创业

袁世蓝是彩云苗艺非遗工坊的首届培训学员,之后她多次参加培训,全面掌握织锦技术。2021年,袁世蓝成为苗衣制作区级传承人。

随后,她创办主要从事苗族服饰、头饰等加工制作作坊,有员工5人,年收入8万元。

而作为首届培训学员的贾会连,经过培训,专门从事苗族织锦制作,2021年成为自治区级织锦传承人。她带领有20名苗族留守妇女创业,产品销售全国各地。“我年纯收入的6万元左右。”贾会连说。

2015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柳州彩云苗艺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公益性刺绣、织锦技能培训20期,培训人数1000人次。其中350人取得合格证书,98名当地留守妇女成为彩云苗艺非遗工坊制作苗绣的“绣娘”,12人自主创业成功。


2016年3月16日,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服饰传承基地,李伊园(左一)在展示所获得奖牌


政府帮扶 传承有序

李伊园的成长是融水苗族自治县重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培训、创业支持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融水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组织非遗进校园、进机关、进乡村。通过老带新等方式,大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采取“公司+基地+民间艺人”“体验+研学+展示+销售”等模式,打造彩云苗艺有限公司、隔花吟草苗族服饰有限公司、匠人传统手工艺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优秀企业,推动苗族服饰、刺绣、织锦、蜡染、银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

目前,融水全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社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15个,带动1000多人就业增收。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