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哪家图书馆影响力最强?国内首个图书馆网络影响力评价报告发布

时间:2023-06-27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点击量:471

近日,在第十四届全国科学计量学与科教评价研讨会现场,《中国图书馆网络影响力评价报告(2023—2024》召开发布会公开发布。



该报告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专业委员会联合研发,旨在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贯彻国家文件精神,为图书馆管理和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为国家管理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内图书馆发展和竞争提供有益参考;为其他类型影响力评价提供合理借鉴。

该报告按照“战略需求—理论支撑—方法模型—应用实施—报告研发”的思路展开。遵循定性定量结合、主客观协同、综合特色兼顾等原则。评价目标独特,契合战略需求;慎选评价对象,优化图书馆分类,科学构建评价模型;聚焦开放网络环境,合理应用数智技术;拓宽数据来源,优化结果等级划分等。

该报告基于5W传播理论,分析图书馆网络影响力的形成过程与机理,从网站影响力、新媒体影响力、网络社会影响力、网络学术影响力等四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图书馆网络影响力评价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以及21个三级指标。评价指标强调代表性、可操作性、权威性、新颖性等,以求全面、科学、客观、准确地反映我国图书馆网络影响力。

该报告选取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三大类作为评价对象。具体涉及2759所普通高校的图书馆,其中本科院校图书馆与专科院校图书馆各有1270和1489所;另有代表性的公共图书馆共1488所、专业图书馆共66所。使用数据挖掘和爬虫技术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与解析处理;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人工识别对数据反复验证。

为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从地区、院校类型、图书馆类别等维度共产生12个排行榜,包括中国本科院校图书馆网络影响力总排行榜、中国公共图书馆网络影响力总排行榜、中国专业图书馆网络影响力排行榜等,彰显了“分类评价,同类比较”的原则。通过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示我国图书馆网络影响力,为学界、业界、馆界以及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研究表明,我国图书馆整体上比较重视网络化发展、网络服务和资源建设,积极利用互联网及新兴媒体传播图书馆资源,但也存在区域发展、类型发展和单指标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中国本科院校图书馆网络影响力前10名

北京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重庆大学图书馆

厦门大学图书馆

四川大学图书馆

同济大学图书馆

一般本科院校图书馆网络影响力前10名

江苏大学图书馆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

河北大学图书馆

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

青岛大学图书馆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广州大学图书馆

民办本科院校图书馆网络影响力前10名

西交利物浦大学图书馆

三亚学院图书馆

西安欧亚学院图书馆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图书馆

黄河科技学院图书馆

海口经济学院图书馆

广东培正学院图书馆

吉林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长春建筑学院图书馆

广东科技学院图书馆

中国高职高专图书馆网络影响力前10名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图书馆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图书馆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图书馆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图书馆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图书馆

中国公共图书馆网络影响力前10名

国家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广州图书馆

杭州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

深圳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中国专业图书馆网络影响力前10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广东省科技图书馆

作为国内首个图书馆网络影响力评价报告,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图书馆网络影响力评价体系,助力我国文化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需求;全方位、多角度揭示了中国图书馆网络影响力现状,为图书馆的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提供参考和支持,以期推动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编辑:骆婧文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哪家图书馆影响力最强?国内首个图书馆网络影响力评价报告发布

时间:2023-06-27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近日,在第十四届全国科学计量学与科教评价研讨会现场,《中国图书馆网络影响力评价报告(2023—2024》召开发布会公开发布。



该报告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专业委员会联合研发,旨在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贯彻国家文件精神,为图书馆管理和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为国家管理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内图书馆发展和竞争提供有益参考;为其他类型影响力评价提供合理借鉴。

该报告按照“战略需求—理论支撑—方法模型—应用实施—报告研发”的思路展开。遵循定性定量结合、主客观协同、综合特色兼顾等原则。评价目标独特,契合战略需求;慎选评价对象,优化图书馆分类,科学构建评价模型;聚焦开放网络环境,合理应用数智技术;拓宽数据来源,优化结果等级划分等。

该报告基于5W传播理论,分析图书馆网络影响力的形成过程与机理,从网站影响力、新媒体影响力、网络社会影响力、网络学术影响力等四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图书馆网络影响力评价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以及21个三级指标。评价指标强调代表性、可操作性、权威性、新颖性等,以求全面、科学、客观、准确地反映我国图书馆网络影响力。

该报告选取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三大类作为评价对象。具体涉及2759所普通高校的图书馆,其中本科院校图书馆与专科院校图书馆各有1270和1489所;另有代表性的公共图书馆共1488所、专业图书馆共66所。使用数据挖掘和爬虫技术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与解析处理;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人工识别对数据反复验证。

为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从地区、院校类型、图书馆类别等维度共产生12个排行榜,包括中国本科院校图书馆网络影响力总排行榜、中国公共图书馆网络影响力总排行榜、中国专业图书馆网络影响力排行榜等,彰显了“分类评价,同类比较”的原则。通过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示我国图书馆网络影响力,为学界、业界、馆界以及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研究表明,我国图书馆整体上比较重视网络化发展、网络服务和资源建设,积极利用互联网及新兴媒体传播图书馆资源,但也存在区域发展、类型发展和单指标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中国本科院校图书馆网络影响力前10名

北京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重庆大学图书馆

厦门大学图书馆

四川大学图书馆

同济大学图书馆

一般本科院校图书馆网络影响力前10名

江苏大学图书馆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

河北大学图书馆

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

青岛大学图书馆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广州大学图书馆

民办本科院校图书馆网络影响力前10名

西交利物浦大学图书馆

三亚学院图书馆

西安欧亚学院图书馆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图书馆

黄河科技学院图书馆

海口经济学院图书馆

广东培正学院图书馆

吉林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长春建筑学院图书馆

广东科技学院图书馆

中国高职高专图书馆网络影响力前10名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图书馆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图书馆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图书馆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图书馆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图书馆

中国公共图书馆网络影响力前10名

国家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广州图书馆

杭州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

深圳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中国专业图书馆网络影响力前10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广东省科技图书馆

作为国内首个图书馆网络影响力评价报告,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图书馆网络影响力评价体系,助力我国文化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需求;全方位、多角度揭示了中国图书馆网络影响力现状,为图书馆的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提供参考和支持,以期推动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