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苏州美术馆开展“阳光美育计划”——对特殊群体进行艺术疗愈

时间:2023-06-29来源:文旅中国点击量:476

近日,江苏省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美术馆“阳光美育计划”活动在新打造的儿童友好空间“1M+一米绘”里举办。苏州工业园区博爱学校(简称“博爱学校”)的16名脑瘫、自闭症儿童,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大学生一对一的带领下,以“美术馆里有什么——大手牵小手看展览画绘本”为主题,阅读绘本、畅游美术馆。孩子们还用画笔、布艺及黏土等,将他们在美术馆看到、感受到的都表达出来,并集体创作出命题绘本《美术馆里有什么》。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副主任、苏州美术馆副馆长杨艺表示,为了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充分发挥美术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苏州美术馆于2019年针对特殊群体策划推出了文化志愿服务“阳光美育计划”,探索“艺术疗法”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运用,用艺术疗愈、慰藉心灵。


▲ “阳光美育计划”活动现场 主办方供图


阳光美育 从爱出发

“美育可以潜移默化地涵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杨艺说,“阳光美育计划”旨在通过美育关爱与引导,满足特殊群体的审美需求,以美育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帮助特殊群体以全新的姿态融入社会;通过系列活动及年度成果展,向社会展示特殊群体认识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促使社会各界更多地关爱他们。“这项活动展示出苏州美术馆美育全民化、无差别化的责任担当,以及对美术教育事业‘真、善、美合一’理念、‘谋艺术进步和社会改善’理想的践行。”杨艺感慨。

截至目前,“阳光美育计划”已举办13期,受益人数逾1.2万,已成为苏州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品牌项目。

“这几年,我们在探索中不断调整、深化‘阳光美育计划’的服务内容、形式,每年都有新的特色、亮点呈现。”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美术馆管理部副部长吴霞靓表示。

就服务对象来讲,“阳光美育计划”不断拓展受众群体,从最初的受监管人群扩展至功能障碍人群,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让更多特殊群体感受社会的关爱。

就活动内容来讲,“阳光美育计划”注重美育服务的优质、有效,邀请康复医学方面的专家对活动进行指导,遵循“艺术疗法”的规律,开展了微缩园林模型DIY体验课、趣味油画体验课、建军节主题趣味版画体验课、国庆主题秋叶漏印体验课等主题丰富的活动,参与性、互动性强,寓教于乐,为特殊儿童提供了展现自己“画语”的舞台。

就形式来讲,苏州美术馆采取馆内活动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结合馆内重点展览,以导览与授课相结合的模式在馆内举办活动;另一方面,结合“苏州美术馆文化志愿公教进社区(学校)”项目,走进苏州市残疾人活动中心等地开展公共教育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苏州美术馆通过空间思维训练、色彩感知和具象临摹能力培养等美育项目,对‘艺术疗法’进行探索,循序渐进地提高特殊群体对艺术的感知力与鉴赏力,增强其自信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吴霞靓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残健融合教育”也是“阳光美育计划”活动的一大特色。2022年的美育课上,由健康儿童帮助脑瘫、自闭症儿童一起完成课堂作业。2023年,活动又吸收苏州市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大学生参与,以“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形式担任美育授课老师。吴霞靓说:“馆校合作有利于实现双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大娃带小娃’的形式对特殊儿童和大学生双方都有益。”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油画专业的胡鑫月说:“能把所学用于实践,为这些特殊的孩子做一些事,很有意义。”

“尽管这些残障儿童有点特殊,但他们对艺术同样充满渴望、具有感受力。”博爱学校校长梁兵感慨,“‘阳光美育计划’能让孩子们在艺术的阳光里前行。”


▲ “阳光美育计划”活动现场 主办方供图


艺术世界 邂逅春天

“让每一个残障儿童同等享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非常重要。”博爱学校是一所民办福利性质、社会力量办学的非营利特殊教育与康复医疗机构,现有各种残障儿童110名。70多岁的梁兵从儿科医生到儿童福利院工作,再到创办博爱学校,数十年来致力于残障儿童的康复、教育事业,真正将医教结合。她希望这些残障孩子能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公共场所,到美术馆去拓宽视野,感受文化、感受美、感受社会的包容。

梁兵坦言:“‘阳光美育计划’并不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创举,但对残障儿童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是把文化艺术、社会关爱润入人心的一种美学,这些艺术之光会一点点融入孩子幼小的心里,不断地积淀、发酵。”

12岁的纪然在2岁半被确诊为自闭症,之后就一直在博爱学校进行康复、学习。在长达10年的康复干预过程中,她的语言表达、生活能力等进步很大。她非常喜欢“阳光美育计划”的活动。“作为家长,我们希望孩子多多走出去,体验文化生活、提高文艺素养,同时,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特殊群体,对他们多一些包容和理解。”纪然妈妈感慨,“每次活动就像一颗种子,也许将来能发芽,帮助到孩子。”

作为博爱学校参与“阳光美育计划”活动的组织老师之一,刘勇身份很特殊。他自幼是一名重症脑瘫患者,在1998年博爱幼儿园成立之时,3岁的刘勇成为学校第一位学生。从学会走路到生活完全自理,从脑瘫患者成长为康复老师,从被救助者角色成长为特殊儿童的教育者,他深知艺术疗愈的力量。如今,身为鼓乐老师的他通过寓教于乐的课程,帮助许多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谈及“阳光美育计划”受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喜爱的原因,刘勇深感,一方面,特殊儿童除了基本的生存教育,还有体验世界上美好事物的强烈意愿,比如绘画、音乐等艺术,这在提升孩子审美素养的同时,赋予了他们能力、增强了其自信;另一方面,许多特殊儿童不能有效地表达内心的想法,但他们可以通过画画等艺术方式来展现,这是一个让特殊儿童与普通大众相互了解的渠道。

2023年6月29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对特殊群体进行艺术疗愈》

↓ ↓ ↓ ↓ ↓ ↓ ↓ ↓ ↓


责编:张海宁


编辑:骆婧文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苏州美术馆开展“阳光美育计划”——对特殊群体进行艺术疗愈

时间:2023-06-29来源:文旅中国

近日,江苏省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美术馆“阳光美育计划”活动在新打造的儿童友好空间“1M+一米绘”里举办。苏州工业园区博爱学校(简称“博爱学校”)的16名脑瘫、自闭症儿童,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大学生一对一的带领下,以“美术馆里有什么——大手牵小手看展览画绘本”为主题,阅读绘本、畅游美术馆。孩子们还用画笔、布艺及黏土等,将他们在美术馆看到、感受到的都表达出来,并集体创作出命题绘本《美术馆里有什么》。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副主任、苏州美术馆副馆长杨艺表示,为了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充分发挥美术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苏州美术馆于2019年针对特殊群体策划推出了文化志愿服务“阳光美育计划”,探索“艺术疗法”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运用,用艺术疗愈、慰藉心灵。


▲ “阳光美育计划”活动现场 主办方供图


阳光美育 从爱出发

“美育可以潜移默化地涵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杨艺说,“阳光美育计划”旨在通过美育关爱与引导,满足特殊群体的审美需求,以美育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帮助特殊群体以全新的姿态融入社会;通过系列活动及年度成果展,向社会展示特殊群体认识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促使社会各界更多地关爱他们。“这项活动展示出苏州美术馆美育全民化、无差别化的责任担当,以及对美术教育事业‘真、善、美合一’理念、‘谋艺术进步和社会改善’理想的践行。”杨艺感慨。

截至目前,“阳光美育计划”已举办13期,受益人数逾1.2万,已成为苏州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品牌项目。

“这几年,我们在探索中不断调整、深化‘阳光美育计划’的服务内容、形式,每年都有新的特色、亮点呈现。”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美术馆管理部副部长吴霞靓表示。

就服务对象来讲,“阳光美育计划”不断拓展受众群体,从最初的受监管人群扩展至功能障碍人群,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让更多特殊群体感受社会的关爱。

就活动内容来讲,“阳光美育计划”注重美育服务的优质、有效,邀请康复医学方面的专家对活动进行指导,遵循“艺术疗法”的规律,开展了微缩园林模型DIY体验课、趣味油画体验课、建军节主题趣味版画体验课、国庆主题秋叶漏印体验课等主题丰富的活动,参与性、互动性强,寓教于乐,为特殊儿童提供了展现自己“画语”的舞台。

就形式来讲,苏州美术馆采取馆内活动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结合馆内重点展览,以导览与授课相结合的模式在馆内举办活动;另一方面,结合“苏州美术馆文化志愿公教进社区(学校)”项目,走进苏州市残疾人活动中心等地开展公共教育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苏州美术馆通过空间思维训练、色彩感知和具象临摹能力培养等美育项目,对‘艺术疗法’进行探索,循序渐进地提高特殊群体对艺术的感知力与鉴赏力,增强其自信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吴霞靓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残健融合教育”也是“阳光美育计划”活动的一大特色。2022年的美育课上,由健康儿童帮助脑瘫、自闭症儿童一起完成课堂作业。2023年,活动又吸收苏州市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大学生参与,以“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形式担任美育授课老师。吴霞靓说:“馆校合作有利于实现双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大娃带小娃’的形式对特殊儿童和大学生双方都有益。”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油画专业的胡鑫月说:“能把所学用于实践,为这些特殊的孩子做一些事,很有意义。”

“尽管这些残障儿童有点特殊,但他们对艺术同样充满渴望、具有感受力。”博爱学校校长梁兵感慨,“‘阳光美育计划’能让孩子们在艺术的阳光里前行。”


▲ “阳光美育计划”活动现场 主办方供图


艺术世界 邂逅春天

“让每一个残障儿童同等享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非常重要。”博爱学校是一所民办福利性质、社会力量办学的非营利特殊教育与康复医疗机构,现有各种残障儿童110名。70多岁的梁兵从儿科医生到儿童福利院工作,再到创办博爱学校,数十年来致力于残障儿童的康复、教育事业,真正将医教结合。她希望这些残障孩子能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公共场所,到美术馆去拓宽视野,感受文化、感受美、感受社会的包容。

梁兵坦言:“‘阳光美育计划’并不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创举,但对残障儿童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是把文化艺术、社会关爱润入人心的一种美学,这些艺术之光会一点点融入孩子幼小的心里,不断地积淀、发酵。”

12岁的纪然在2岁半被确诊为自闭症,之后就一直在博爱学校进行康复、学习。在长达10年的康复干预过程中,她的语言表达、生活能力等进步很大。她非常喜欢“阳光美育计划”的活动。“作为家长,我们希望孩子多多走出去,体验文化生活、提高文艺素养,同时,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特殊群体,对他们多一些包容和理解。”纪然妈妈感慨,“每次活动就像一颗种子,也许将来能发芽,帮助到孩子。”

作为博爱学校参与“阳光美育计划”活动的组织老师之一,刘勇身份很特殊。他自幼是一名重症脑瘫患者,在1998年博爱幼儿园成立之时,3岁的刘勇成为学校第一位学生。从学会走路到生活完全自理,从脑瘫患者成长为康复老师,从被救助者角色成长为特殊儿童的教育者,他深知艺术疗愈的力量。如今,身为鼓乐老师的他通过寓教于乐的课程,帮助许多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谈及“阳光美育计划”受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喜爱的原因,刘勇深感,一方面,特殊儿童除了基本的生存教育,还有体验世界上美好事物的强烈意愿,比如绘画、音乐等艺术,这在提升孩子审美素养的同时,赋予了他们能力、增强了其自信;另一方面,许多特殊儿童不能有效地表达内心的想法,但他们可以通过画画等艺术方式来展现,这是一个让特殊儿童与普通大众相互了解的渠道。

2023年6月29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对特殊群体进行艺术疗愈》

↓ ↓ ↓ ↓ ↓ ↓ ↓ ↓ ↓


责编:张海宁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