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直播带高校:让学生感受更真实的大学情怀

时间:2023-06-30来源:中国青年报点击量:416

  加入“直播带高校”的队伍,正在成为高校进行自我宣传的普遍行为。据《中国城市报》报道,今年高考季,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诸多高校均组织了招生直播活动。其中,不少高校还将相关内容做得更加细分化,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多元选择。


  随着各地陆续发布高考成绩,志愿填报成为考生和家长关心的头等大事。调查数据显示,88.1%的高考生愿意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2022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为8.8亿元,预计2023年达9.5亿元。志愿填报之所以成为一门炙手可热的生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关注的人多,了解的人少”。有调查数据显示,超八成中国高考关注者对高考志愿填报了解一般。信息壁垒的存在,使不少人对高考志愿填报望而生畏,而这也正是“直播带高校”的意义所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莘莘学子打开志愿填报的方便之门。

  传统的大学招生方式是去中学作讲座、通过公众号等单向推送,或者去各个地方“摆摊儿”。时间紧、任务重,传播效果也极其有限。相比之下,“直播带高校”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考生和家长了解相关信息。天津大学曾进行过数据统计,2022年入学的近4800名学生,4成以上都看过招生直播。

  每到招生季,“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之争总是格外引人关注。究其原因,还是不少考生和家长对专业学科缺乏足够了解,因此往往会随大流追随所谓的“热门专业”。“直播带高校”所带来的一大变化是,增强了招生过程中的互动性。网络直播间里,考生和家长的疑问都能得到及时解答,由此可以减少“盲报”,使考生和家长作出更加科学理性的抉择。不少高校还推出了公开课,同学们可在互联网上提前“试读”大学,体验大学里的课程。

  更重要的是,从天文到地理,从实用学科到人文艺术,这些优质公开课面向的不只是高考考生和家长,而是面向所有用户。以此为标志,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大学致力于拆除“知识围墙”,通过网络技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为终身学习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和帮助。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先生的这句话广为人知。时代发展到今天,大学之大不仅仅在于拥有大师,更在于敞开大胸怀、展现大担当。高校招生不仅是一次品牌推介,同时也是一场文化展示,让招生工作更细致一些,让公共服务更丰富一些,开放的思维与包容的胸怀,本身就是大学最好的“形象广告”。

  赵志疆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骆婧文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直播带高校:让学生感受更真实的大学情怀

时间:2023-06-30来源:中国青年报

  加入“直播带高校”的队伍,正在成为高校进行自我宣传的普遍行为。据《中国城市报》报道,今年高考季,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诸多高校均组织了招生直播活动。其中,不少高校还将相关内容做得更加细分化,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多元选择。


  随着各地陆续发布高考成绩,志愿填报成为考生和家长关心的头等大事。调查数据显示,88.1%的高考生愿意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2022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为8.8亿元,预计2023年达9.5亿元。志愿填报之所以成为一门炙手可热的生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关注的人多,了解的人少”。有调查数据显示,超八成中国高考关注者对高考志愿填报了解一般。信息壁垒的存在,使不少人对高考志愿填报望而生畏,而这也正是“直播带高校”的意义所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莘莘学子打开志愿填报的方便之门。

  传统的大学招生方式是去中学作讲座、通过公众号等单向推送,或者去各个地方“摆摊儿”。时间紧、任务重,传播效果也极其有限。相比之下,“直播带高校”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考生和家长了解相关信息。天津大学曾进行过数据统计,2022年入学的近4800名学生,4成以上都看过招生直播。

  每到招生季,“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之争总是格外引人关注。究其原因,还是不少考生和家长对专业学科缺乏足够了解,因此往往会随大流追随所谓的“热门专业”。“直播带高校”所带来的一大变化是,增强了招生过程中的互动性。网络直播间里,考生和家长的疑问都能得到及时解答,由此可以减少“盲报”,使考生和家长作出更加科学理性的抉择。不少高校还推出了公开课,同学们可在互联网上提前“试读”大学,体验大学里的课程。

  更重要的是,从天文到地理,从实用学科到人文艺术,这些优质公开课面向的不只是高考考生和家长,而是面向所有用户。以此为标志,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大学致力于拆除“知识围墙”,通过网络技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为终身学习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和帮助。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先生的这句话广为人知。时代发展到今天,大学之大不仅仅在于拥有大师,更在于敞开大胸怀、展现大担当。高校招生不仅是一次品牌推介,同时也是一场文化展示,让招生工作更细致一些,让公共服务更丰富一些,开放的思维与包容的胸怀,本身就是大学最好的“形象广告”。

  赵志疆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