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艺术>风景这边独好

风景这边独好

时间:2023-07-06来源:点击量:365


滦河岸边,西府海棠身形高挑,着一袭绿底绣着浓密洁白花朵的长袍,与晨曦相拥着,说着悄悄话儿。春风浩荡,我们作协应刘书峰的邀请去他的村庄创作采风。刘书峰是迁安市大崔庄镇大庄村人,也是大理石长城景区的建造者。

在大庄村北,一条山野绿道,兴奋地仰视着长城。绿道跟着长城,弯弯曲曲,起起落落,随高逐低,纵情伸展。长城牵着绿道,走势领着气势,一起布置美景;巍峨挽着颀长,雄伟携着婉丽,共同描绘画境。

绿道的一侧,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牌楼。牌楼基座是四个方形石墩,托着四根朱砂红色的立柱,粗壮的立柱豪迈地举起色彩斑斓的额枋和檐楼。额枋也是桁架,正中间的牌匾上书写着七个大字:大理石长城景区。每个字都像头戴金盔、身穿金甲的古代战将,孔武有力。檐楼上黄色的琉璃瓦闪烁着太阳的光芒,给近处飘动的白云披上了橘色的轻纱。

刘书峰是一位中年汉子,看上去敦实健壮,憨厚朴实。笑容像春上的山花,温煦而烂漫;目光似流淌的清泉,澄澈而明亮。双手可掬的不仅是憨态和笑容,于迎候我们的刘书峰而言,还有信念和希望。此二者,如巍巍燕山,若滔滔滦水。

与我们相见的话语朴素而热切,几句坦诚的肺腑之言,便让彼此迅速走进了共同创造的快乐氛围里。刘书峰成了景区的讲解人和攀登大理石长城的引领者。

从牌楼起步,迎面见到三只长颈鹿,两大一小,一看便知这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一家三口的长颈鹿家庭。虽说是玻璃钢雕塑的长颈鹿,可形神逼真,栩栩如生,令人喜不自胜。我的同仁们兴奋地与之合影,也说出了长颈鹿象征着健康长寿、吉祥如意和繁荣昌盛的寓意。

举步前行,长颈鹿的身后,是一宽一窄的两条路,在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的涉足。宽的是水泥路,窄的是石阶路。水泥路宽窄不一,最窄处也比石阶路宽出许多;石阶路却体态匀称,几乎保持着两米的腰身。

我们犹豫不定,不知要走眼前一肥一瘦哪条路更好。刘书峰的一番话让我们确定了要走那条很骨感的石阶路。

他说:“这条石阶路,曾是一条山间小路。明朝初年,徐达将军修筑长城时,从我们大庄村到长城上,就走的这条路。后来,戚继光将军重修长城,对山路进行了拓宽修整,去长城,仍走这条路。后人就将这条山路称为‘将军路’。”

大家一听说是“将军路”,便纷纷踏上窄窄的石阶路,反倒让宽宽的水泥路空寂起来。

我近旁的刘书峰抬头望望石阶路,又瞅瞅水泥路说:“2016年我在将军路陡峭和险要的地方开始垒砌石阶,同时也修筑这条水泥路。”

我的思绪融入了刘书峰的介绍,得以继续扩展:“几百岁的将军路和几岁的水泥路比肩登高,目的地都是大理石长城。水泥路无法通向徐达和戚继光两位将军的历史岁月,而石阶路却能抵达两位铁骨铮铮将军的战靴之下。我们也是将军路上的后来者,走进了奔向长城的队伍,只是所处的时间不同。我们踏着一代又一代前人们行走长城的足迹,心系长城的荣辱兴衰,心念筑城人的绝世创举。”

四百多年前,在这条荆棘丛生、无比险峻的山路上,一个个背负着沉重砖石的筑城人,酷暑里头顶烈日,严寒中脚踩冰雪,伏地而行,步履维艰。他们一个挨着一个,接连不断,攀向山峰,又爬向谷底,然后又登上下一座高峰。他们就这样用一砖和一石建起一垛垛墙和一座座楼,用勤劳、勇敢、坚韧和智慧铸造了抵御外患、守护家园的钢铁长城,创造了世界的奇迹。

石阶路的外侧,安装着银色的防护网;石阶路的内侧,山坡上开满了洁白的小花。花的容颜纯真俊美,仿佛能感觉到徐达和戚继光两位将军也曾为其投去赞赏的目光。我不知道花的芳名,用手机软件“花帮主识花”查找,得到了“钩齿溲疏”的花名。这是生僻不好认也不容易记住的花名。这圣洁的小花,虽然没有走向街巷和庭院,让爱惜花的人给它起一个雅致的名字,但它却一直乐守着山峦,笑脸相迎着一个个拜谒长城的跋涉者。

越来越高的石阶,让我们气喘吁吁。小憩一下,环视四周的景致。峰峦叠嶂,深绿浅绿,起伏如潮。水泥路的上半部是个宽大且倾斜的“Z”字造型,连接下半部,呈现出一个火炬的模样。突然感悟:这个群山之中的水泥路,无意而成了畅游长城路上的火炬,引领我们奔向未来的同时,也照耀着我们去历史深处的探询。

向上行进,左边白花,右边银网,攀升的石阶路,恍若成了通向大明洪武年间的历史隧道。仰望云霄,《历史的天空》这首歌从心底唱响: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我在青山如是歌:滦河有意化作泪,长城有情起歌声。

石阶路和水泥路,在影壁山峰巅后一块长方形的平地上友好交汇。它们高举着影壁山北坡大片的花丛,和花笑得一样灿烂,欢庆着殊途同归后的胜利会师。

那花丛开满了乳白色的鲜花,花的面庞和流苏花一样妩媚动人,它叫小叶梣。相传是戚继光将军把流苏树从南方带到了北方,成为了筑城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相思树。那时,一棵棵流苏树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构成了一道道长林,带着故乡原有的美丽和芬芳,尽情慰藉着思乡将士的心。如今,在迁安市近百里的长城沿线上,仅存三棵高大的流苏树,树龄皆在两百岁以上,非常珍稀。眼前的小叶梣花多么像流苏花开啊!

石阶路从平地跃然而起,向上走,就是七星屋和凌岩古井。

七星屋,是在高大的林木下,于山坡的梯田里,建造的七个别致漂亮的小屋,小屋分别用北斗七星的名字命名。刘书峰将我们让进了天权屋,他说“天权星”也是“文曲星”,作家是文曲星下凡了,理应在天权屋用茶。小屋内有双人床和卫生间,设有小巧的茶台和书桌,干净整洁,雅趣盎然。他给每人送上一杯温热的绿茶,以解登山的疲惫和干渴。饮茶间,刘书峰讲述了七星屋的来由。

在明朝洪武年间,一个春天的夜晚,徐达将军登长城巡视,到了凌岩古井旁歇息,抬头仰望夜空,北斗七星灼灼闪烁,顿觉胸怀敞亮。将军想北斗星在夜空为人间指明方向,若在这里建造七个小屋,让戍边将士和前来寻访的亲人得以团聚安歇,则是一件能抚慰人心的好事。于是,命令军士按北斗七星位置,在凌岩古井(将军泉)西侧建造了七座石屋,并用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为各屋命名。经650年的沧桑变化,七星屋早已倾倒坍塌,破败不堪。2016年春天,刘书峰依据旧址重建七星屋。由于这里有历史故事的缘故,许多游客都喜欢在七星屋住一宿,觉得新奇舒爽。

杯中茶水一饮而尽,鲜爽醇香,回味甘甜。我问用哪里的水来泡的茶,刘书峰说是景区里的水,来自“凌岩古井”,也叫“将军泉”,一会儿就能见到。他又补充说:先有凌岩古井,后有七星屋,都是徐达将军亲手创建的。

饮罢绿茶, 大家皆有迫不及待之势,直奔古井。山崖下砌起一个不大的井台,井口是六角形,对角长度不足三尺,水面离井口不到一尺。乍看井水,浮光游动;再看,粼粼碧水,清澈见底。

井台上立着凌岩古井介绍牌,牌上说:“大明洪武年间,徐达将军率军驻永平府修筑长城。时逢大旱,天地人数月无雨润水泽。一日,徐达至大庄巡察长城建筑进展,见很多将士因严重干渴生病卧倒,将军悲悯之中,冷静察看山形地势,见一硕大岩石下草木蓊郁,即举剑向岩石劈去,山崩地裂般一声巨响,剑光落处岩石碎裂,四处飞射。继而,一股清泉喷涌而出,绵延不绝。将军仰天大笑,手掬泉水,饮之甘甜。众将士欢呼,将军亦欢喜,命人将此泉修成饮水井,供筑城将士和附近百姓饮用。后人称此井为‘凌岩古井’,又名‘将军泉’。冬去春来,草木枯荣,井水始终清澈丰盈,不增不减。若遇瘟灾之年,附近村民饮凌岩泉水,定是疫去人安,甚为灵验。相传大庄樵夫所见——秋日黎明,见赤红雄鸡,饮罢将军泉水,引颈向东方高鸣,于是,天下明亮;冬日月夜,一银白大蛇,从山崖顺身而下,将头伸进古井饮水,次日,长城上大雪飞舞。”

看过介绍,真想伏入井口,捧泉水痛饮一番。忽然又想起戚继光将军率领的戚家军,大多来自浙江义乌,到北方筑城戍边,他们平素就喜欢喝茶,况且有古井甘泉,还有流苏树(也叫茶叶树),流苏花泡水当茶饮,不仅解渴,还清凉解毒、治疗腹泻,又淡化乡愁。想是后人为感念将军之功德,给想象注入力量,夸赞成神话,以飨与古井结缘的人。此介绍的善意和愿景,让我心里觉得又甜又润。

石阶路到了古井的井台也就到了尽头。刘书峰说:“石阶路全长1368米,有480个台阶。‘1368’是代表徐达将军在公元1368年开始修筑长城,而‘480’蕴含四平八稳之意。再往上走,就是大理石长城了。按管理规定,从古井到长城不能修路,要保护好长城的原始风貌。”

水泥路从平地略微俯首向前,一会儿又昂首阔步,水泥路的尽头,便是水云寺。

寺院不大,寺门关闭,连同院墙通体朱红。刘书峰告诉我们寺里已无人住持,也无香客。现在的水云寺是十几年前新建的,原来的水云寺坐落在七星屋到凌岩古井之间的地方。

他又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明朝末年,清军入关,戍边将士溃散无存,长城上人去楼空。有一名叫陈亮的山东籍老兵,曾是筑城的石匠,因家乡瘟疫肆虐,亲人尽失,执意与大庄的大理石长城相伴终生。在凌岩古井旁废弃的仓房中剃度为僧,吃斋礼佛,心向净土。与青灯木鱼相伴,同日月雄关相守。陈亮之举,感化了乡民们的心怀,大家纷纷解囊相助。几年后,废弃的仓库改建成了一座寺庙。因这里紧邻凌岩古井,与影壁山峰等高,常年云雾缭绕,恍若仙境,便取名“水云寺”。

刘书峰指着南面的一座山峰介绍道:“那是影壁山,又称香炉山。我们大庄村东有座翠绿的山,叫东山。村北有座形似鸡冠的山,叫鸡冠山。村北偏东还有一座山,非常俊秀,以前没有名字,直到戚继光将军重修长城时,发现从长城到无名山之间有块平地,像城前的庭院,而无名山又像是庭院前的一个影壁。从此,无名山就被将军命名为‘影壁山’。水云寺建好后,影壁山峰恰似寺前一个高香直立的香炉,影壁山又被叫做‘香炉山’,祈福保佑大理石长城和周边民众。”

接替石阶路和水泥路的是继续通向大理石长城的羊肠小道。小道在以山杏树、橡树、椿树、松树和柏树为主的茂密植被下倔强地前行,有力地迈向长城。

山路崎岖,我们的体力消耗了大半,当长城的敌楼从密林中挺身而出的刹那,我们顿时精神大振,觉得有几股力量推着、拉着、抻着、扶着我们向前攀登。起伏的心潮直抵赫然入目的敌楼基座,目光抚摸着鸡血红色的大理石,一块块条石垒砌有序,沉稳厚重。基座向上,一块块青砖构筑墙体,牢固规整。石与石,石与砖,砖与砖,白灰抹缝,横横竖竖,连成敌楼经络。敌楼与城墙浑然一体,构成了无与伦比的最美长城。

有人说长城的砖石是用石灰沙浆搅拌糯米汁粘合一起的,所以十分坚固。

进到敌楼里面,凉风习习,极是清爽。楼内是三筒拱顶,筒拱下是四根宽大的柱子,每个筒拱下面的墙体有一个箭窗。刘书峰说:“这个敌楼叫三眼楼,因为有三个箭窗而被命名。三眼楼向西行就到了两眼楼,两眼楼有两筒拱顶,三根柱子,两个箭窗。两眼楼西边最高的敌楼,内部是两筒拱顶,两根柱子,两个箭窗,这个敌楼不是两眼楼,而是叫大凹楼,根据敌楼所处的山势命名,因为它处在前面山峰下的凹地。三个敌楼都建有去楼顶的封闭式的通道,道宽半米,台阶是浅白色长条青石。”

站到楼顶,放眼望去:白道子水库波光潋滟,造地梯田层层有序,白羊河水流水淙淙,大庄村落绿树掩映,娄子山水库绿波荡漾,周边道路四通八达,大小桥梁昂首挺胸。我们深切亦广阔感知:乡村风光无限美好。

登上“大凹楼”近旁的高峰,回首身后三座敌楼,在蓝天和青山之间尤显雄奇庄重。阳光将大理石基座变得赤红,与青砖的铁色和缝线的灰白牢牢地抱在一起,给人以雄浑古朴之感。敌楼凝视山河,有朵朵白云来聚,云影给敌楼带来雄壮与庄严。虽是残破之躯,血染战袍,但依然威风凛凛,英姿勃勃,信守和平,敬仰日月光辉。

如此景致,触动浮想;岁月深走,点燃了长城抗战的烽火硝烟。

冷口关是东北通向华北的重要关隘。冷口长城沿线曾是抗击日寇的主要战场之一。1933年的春天,日本鬼子的飞机大炮在冷口长城沿线狂轰乱炸,迁安民众浴血奋战,四十一天的战斗非常惨烈。那个春天山花还没有盛开,突如其来的雪花于层峦怒放,敌机依然向长城进逼,意欲轰炸大理石长城。从冷口村的正楼到大庄村的大凹楼,整整挺立着四十四座敌楼,它们像无畏的勇士阻击着鬼子的进犯。

当敌机来袭,抗日联军的战士郭永存为保护家乡的长城,把自己当成目标吸引敌机。他身披红衣,在白雪覆盖的空旷的山脊上奔跑,边喊边挥舞着红缨长枪,迅如烈马。疯狂的敌机最后枪炮齐鸣,郭永存最终倒在了山坡的雪地里壮烈牺牲。

大理石长城,遭风霜之侵、雨雪之害,依然笑迎日月,巍峨壮观;受刀剑之伤,枪炮之痛,依然屹立不倒,气势磅礴。历经几百多年沧桑岁月,磨砺中尽显峥嵘。

从将军路、凌岩古井、七星屋、水云寺,到大理石长城,于山水来讲,都是独特的风景。既是山河锦绣的画卷,也是镌刻长城历史的长卷。从徐达将军建造长城,戚继光将军修筑长城,陈亮慈悲之心保佑长城,郭永存用牺牲生命保护长城,到刘书峰以振兴乡村的奋进之心敬重长城,引领我们爱我长城,这就是血脉相连的中华儿女以吃苦耐劳、不屈不挠、英勇无畏、不断拼搏、勇往直前的铁血精神,创造历史、创造美好未来的伟大壮举。

毛主席说: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是告诉人们不断地奋斗,永不言败,才是美好的人生,成为独好的风景。大理石长城,是万里长城中的一朵奇葩,也是独好风景。


编辑:邓琳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风景这边独好

时间:2023-07-06来源:


滦河岸边,西府海棠身形高挑,着一袭绿底绣着浓密洁白花朵的长袍,与晨曦相拥着,说着悄悄话儿。春风浩荡,我们作协应刘书峰的邀请去他的村庄创作采风。刘书峰是迁安市大崔庄镇大庄村人,也是大理石长城景区的建造者。

在大庄村北,一条山野绿道,兴奋地仰视着长城。绿道跟着长城,弯弯曲曲,起起落落,随高逐低,纵情伸展。长城牵着绿道,走势领着气势,一起布置美景;巍峨挽着颀长,雄伟携着婉丽,共同描绘画境。

绿道的一侧,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牌楼。牌楼基座是四个方形石墩,托着四根朱砂红色的立柱,粗壮的立柱豪迈地举起色彩斑斓的额枋和檐楼。额枋也是桁架,正中间的牌匾上书写着七个大字:大理石长城景区。每个字都像头戴金盔、身穿金甲的古代战将,孔武有力。檐楼上黄色的琉璃瓦闪烁着太阳的光芒,给近处飘动的白云披上了橘色的轻纱。

刘书峰是一位中年汉子,看上去敦实健壮,憨厚朴实。笑容像春上的山花,温煦而烂漫;目光似流淌的清泉,澄澈而明亮。双手可掬的不仅是憨态和笑容,于迎候我们的刘书峰而言,还有信念和希望。此二者,如巍巍燕山,若滔滔滦水。

与我们相见的话语朴素而热切,几句坦诚的肺腑之言,便让彼此迅速走进了共同创造的快乐氛围里。刘书峰成了景区的讲解人和攀登大理石长城的引领者。

从牌楼起步,迎面见到三只长颈鹿,两大一小,一看便知这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一家三口的长颈鹿家庭。虽说是玻璃钢雕塑的长颈鹿,可形神逼真,栩栩如生,令人喜不自胜。我的同仁们兴奋地与之合影,也说出了长颈鹿象征着健康长寿、吉祥如意和繁荣昌盛的寓意。

举步前行,长颈鹿的身后,是一宽一窄的两条路,在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的涉足。宽的是水泥路,窄的是石阶路。水泥路宽窄不一,最窄处也比石阶路宽出许多;石阶路却体态匀称,几乎保持着两米的腰身。

我们犹豫不定,不知要走眼前一肥一瘦哪条路更好。刘书峰的一番话让我们确定了要走那条很骨感的石阶路。

他说:“这条石阶路,曾是一条山间小路。明朝初年,徐达将军修筑长城时,从我们大庄村到长城上,就走的这条路。后来,戚继光将军重修长城,对山路进行了拓宽修整,去长城,仍走这条路。后人就将这条山路称为‘将军路’。”

大家一听说是“将军路”,便纷纷踏上窄窄的石阶路,反倒让宽宽的水泥路空寂起来。

我近旁的刘书峰抬头望望石阶路,又瞅瞅水泥路说:“2016年我在将军路陡峭和险要的地方开始垒砌石阶,同时也修筑这条水泥路。”

我的思绪融入了刘书峰的介绍,得以继续扩展:“几百岁的将军路和几岁的水泥路比肩登高,目的地都是大理石长城。水泥路无法通向徐达和戚继光两位将军的历史岁月,而石阶路却能抵达两位铁骨铮铮将军的战靴之下。我们也是将军路上的后来者,走进了奔向长城的队伍,只是所处的时间不同。我们踏着一代又一代前人们行走长城的足迹,心系长城的荣辱兴衰,心念筑城人的绝世创举。”

四百多年前,在这条荆棘丛生、无比险峻的山路上,一个个背负着沉重砖石的筑城人,酷暑里头顶烈日,严寒中脚踩冰雪,伏地而行,步履维艰。他们一个挨着一个,接连不断,攀向山峰,又爬向谷底,然后又登上下一座高峰。他们就这样用一砖和一石建起一垛垛墙和一座座楼,用勤劳、勇敢、坚韧和智慧铸造了抵御外患、守护家园的钢铁长城,创造了世界的奇迹。

石阶路的外侧,安装着银色的防护网;石阶路的内侧,山坡上开满了洁白的小花。花的容颜纯真俊美,仿佛能感觉到徐达和戚继光两位将军也曾为其投去赞赏的目光。我不知道花的芳名,用手机软件“花帮主识花”查找,得到了“钩齿溲疏”的花名。这是生僻不好认也不容易记住的花名。这圣洁的小花,虽然没有走向街巷和庭院,让爱惜花的人给它起一个雅致的名字,但它却一直乐守着山峦,笑脸相迎着一个个拜谒长城的跋涉者。

越来越高的石阶,让我们气喘吁吁。小憩一下,环视四周的景致。峰峦叠嶂,深绿浅绿,起伏如潮。水泥路的上半部是个宽大且倾斜的“Z”字造型,连接下半部,呈现出一个火炬的模样。突然感悟:这个群山之中的水泥路,无意而成了畅游长城路上的火炬,引领我们奔向未来的同时,也照耀着我们去历史深处的探询。

向上行进,左边白花,右边银网,攀升的石阶路,恍若成了通向大明洪武年间的历史隧道。仰望云霄,《历史的天空》这首歌从心底唱响: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我在青山如是歌:滦河有意化作泪,长城有情起歌声。

石阶路和水泥路,在影壁山峰巅后一块长方形的平地上友好交汇。它们高举着影壁山北坡大片的花丛,和花笑得一样灿烂,欢庆着殊途同归后的胜利会师。

那花丛开满了乳白色的鲜花,花的面庞和流苏花一样妩媚动人,它叫小叶梣。相传是戚继光将军把流苏树从南方带到了北方,成为了筑城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相思树。那时,一棵棵流苏树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构成了一道道长林,带着故乡原有的美丽和芬芳,尽情慰藉着思乡将士的心。如今,在迁安市近百里的长城沿线上,仅存三棵高大的流苏树,树龄皆在两百岁以上,非常珍稀。眼前的小叶梣花多么像流苏花开啊!

石阶路从平地跃然而起,向上走,就是七星屋和凌岩古井。

七星屋,是在高大的林木下,于山坡的梯田里,建造的七个别致漂亮的小屋,小屋分别用北斗七星的名字命名。刘书峰将我们让进了天权屋,他说“天权星”也是“文曲星”,作家是文曲星下凡了,理应在天权屋用茶。小屋内有双人床和卫生间,设有小巧的茶台和书桌,干净整洁,雅趣盎然。他给每人送上一杯温热的绿茶,以解登山的疲惫和干渴。饮茶间,刘书峰讲述了七星屋的来由。

在明朝洪武年间,一个春天的夜晚,徐达将军登长城巡视,到了凌岩古井旁歇息,抬头仰望夜空,北斗七星灼灼闪烁,顿觉胸怀敞亮。将军想北斗星在夜空为人间指明方向,若在这里建造七个小屋,让戍边将士和前来寻访的亲人得以团聚安歇,则是一件能抚慰人心的好事。于是,命令军士按北斗七星位置,在凌岩古井(将军泉)西侧建造了七座石屋,并用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为各屋命名。经650年的沧桑变化,七星屋早已倾倒坍塌,破败不堪。2016年春天,刘书峰依据旧址重建七星屋。由于这里有历史故事的缘故,许多游客都喜欢在七星屋住一宿,觉得新奇舒爽。

杯中茶水一饮而尽,鲜爽醇香,回味甘甜。我问用哪里的水来泡的茶,刘书峰说是景区里的水,来自“凌岩古井”,也叫“将军泉”,一会儿就能见到。他又补充说:先有凌岩古井,后有七星屋,都是徐达将军亲手创建的。

饮罢绿茶, 大家皆有迫不及待之势,直奔古井。山崖下砌起一个不大的井台,井口是六角形,对角长度不足三尺,水面离井口不到一尺。乍看井水,浮光游动;再看,粼粼碧水,清澈见底。

井台上立着凌岩古井介绍牌,牌上说:“大明洪武年间,徐达将军率军驻永平府修筑长城。时逢大旱,天地人数月无雨润水泽。一日,徐达至大庄巡察长城建筑进展,见很多将士因严重干渴生病卧倒,将军悲悯之中,冷静察看山形地势,见一硕大岩石下草木蓊郁,即举剑向岩石劈去,山崩地裂般一声巨响,剑光落处岩石碎裂,四处飞射。继而,一股清泉喷涌而出,绵延不绝。将军仰天大笑,手掬泉水,饮之甘甜。众将士欢呼,将军亦欢喜,命人将此泉修成饮水井,供筑城将士和附近百姓饮用。后人称此井为‘凌岩古井’,又名‘将军泉’。冬去春来,草木枯荣,井水始终清澈丰盈,不增不减。若遇瘟灾之年,附近村民饮凌岩泉水,定是疫去人安,甚为灵验。相传大庄樵夫所见——秋日黎明,见赤红雄鸡,饮罢将军泉水,引颈向东方高鸣,于是,天下明亮;冬日月夜,一银白大蛇,从山崖顺身而下,将头伸进古井饮水,次日,长城上大雪飞舞。”

看过介绍,真想伏入井口,捧泉水痛饮一番。忽然又想起戚继光将军率领的戚家军,大多来自浙江义乌,到北方筑城戍边,他们平素就喜欢喝茶,况且有古井甘泉,还有流苏树(也叫茶叶树),流苏花泡水当茶饮,不仅解渴,还清凉解毒、治疗腹泻,又淡化乡愁。想是后人为感念将军之功德,给想象注入力量,夸赞成神话,以飨与古井结缘的人。此介绍的善意和愿景,让我心里觉得又甜又润。

石阶路到了古井的井台也就到了尽头。刘书峰说:“石阶路全长1368米,有480个台阶。‘1368’是代表徐达将军在公元1368年开始修筑长城,而‘480’蕴含四平八稳之意。再往上走,就是大理石长城了。按管理规定,从古井到长城不能修路,要保护好长城的原始风貌。”

水泥路从平地略微俯首向前,一会儿又昂首阔步,水泥路的尽头,便是水云寺。

寺院不大,寺门关闭,连同院墙通体朱红。刘书峰告诉我们寺里已无人住持,也无香客。现在的水云寺是十几年前新建的,原来的水云寺坐落在七星屋到凌岩古井之间的地方。

他又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明朝末年,清军入关,戍边将士溃散无存,长城上人去楼空。有一名叫陈亮的山东籍老兵,曾是筑城的石匠,因家乡瘟疫肆虐,亲人尽失,执意与大庄的大理石长城相伴终生。在凌岩古井旁废弃的仓房中剃度为僧,吃斋礼佛,心向净土。与青灯木鱼相伴,同日月雄关相守。陈亮之举,感化了乡民们的心怀,大家纷纷解囊相助。几年后,废弃的仓库改建成了一座寺庙。因这里紧邻凌岩古井,与影壁山峰等高,常年云雾缭绕,恍若仙境,便取名“水云寺”。

刘书峰指着南面的一座山峰介绍道:“那是影壁山,又称香炉山。我们大庄村东有座翠绿的山,叫东山。村北有座形似鸡冠的山,叫鸡冠山。村北偏东还有一座山,非常俊秀,以前没有名字,直到戚继光将军重修长城时,发现从长城到无名山之间有块平地,像城前的庭院,而无名山又像是庭院前的一个影壁。从此,无名山就被将军命名为‘影壁山’。水云寺建好后,影壁山峰恰似寺前一个高香直立的香炉,影壁山又被叫做‘香炉山’,祈福保佑大理石长城和周边民众。”

接替石阶路和水泥路的是继续通向大理石长城的羊肠小道。小道在以山杏树、橡树、椿树、松树和柏树为主的茂密植被下倔强地前行,有力地迈向长城。

山路崎岖,我们的体力消耗了大半,当长城的敌楼从密林中挺身而出的刹那,我们顿时精神大振,觉得有几股力量推着、拉着、抻着、扶着我们向前攀登。起伏的心潮直抵赫然入目的敌楼基座,目光抚摸着鸡血红色的大理石,一块块条石垒砌有序,沉稳厚重。基座向上,一块块青砖构筑墙体,牢固规整。石与石,石与砖,砖与砖,白灰抹缝,横横竖竖,连成敌楼经络。敌楼与城墙浑然一体,构成了无与伦比的最美长城。

有人说长城的砖石是用石灰沙浆搅拌糯米汁粘合一起的,所以十分坚固。

进到敌楼里面,凉风习习,极是清爽。楼内是三筒拱顶,筒拱下是四根宽大的柱子,每个筒拱下面的墙体有一个箭窗。刘书峰说:“这个敌楼叫三眼楼,因为有三个箭窗而被命名。三眼楼向西行就到了两眼楼,两眼楼有两筒拱顶,三根柱子,两个箭窗。两眼楼西边最高的敌楼,内部是两筒拱顶,两根柱子,两个箭窗,这个敌楼不是两眼楼,而是叫大凹楼,根据敌楼所处的山势命名,因为它处在前面山峰下的凹地。三个敌楼都建有去楼顶的封闭式的通道,道宽半米,台阶是浅白色长条青石。”

站到楼顶,放眼望去:白道子水库波光潋滟,造地梯田层层有序,白羊河水流水淙淙,大庄村落绿树掩映,娄子山水库绿波荡漾,周边道路四通八达,大小桥梁昂首挺胸。我们深切亦广阔感知:乡村风光无限美好。

登上“大凹楼”近旁的高峰,回首身后三座敌楼,在蓝天和青山之间尤显雄奇庄重。阳光将大理石基座变得赤红,与青砖的铁色和缝线的灰白牢牢地抱在一起,给人以雄浑古朴之感。敌楼凝视山河,有朵朵白云来聚,云影给敌楼带来雄壮与庄严。虽是残破之躯,血染战袍,但依然威风凛凛,英姿勃勃,信守和平,敬仰日月光辉。

如此景致,触动浮想;岁月深走,点燃了长城抗战的烽火硝烟。

冷口关是东北通向华北的重要关隘。冷口长城沿线曾是抗击日寇的主要战场之一。1933年的春天,日本鬼子的飞机大炮在冷口长城沿线狂轰乱炸,迁安民众浴血奋战,四十一天的战斗非常惨烈。那个春天山花还没有盛开,突如其来的雪花于层峦怒放,敌机依然向长城进逼,意欲轰炸大理石长城。从冷口村的正楼到大庄村的大凹楼,整整挺立着四十四座敌楼,它们像无畏的勇士阻击着鬼子的进犯。

当敌机来袭,抗日联军的战士郭永存为保护家乡的长城,把自己当成目标吸引敌机。他身披红衣,在白雪覆盖的空旷的山脊上奔跑,边喊边挥舞着红缨长枪,迅如烈马。疯狂的敌机最后枪炮齐鸣,郭永存最终倒在了山坡的雪地里壮烈牺牲。

大理石长城,遭风霜之侵、雨雪之害,依然笑迎日月,巍峨壮观;受刀剑之伤,枪炮之痛,依然屹立不倒,气势磅礴。历经几百多年沧桑岁月,磨砺中尽显峥嵘。

从将军路、凌岩古井、七星屋、水云寺,到大理石长城,于山水来讲,都是独特的风景。既是山河锦绣的画卷,也是镌刻长城历史的长卷。从徐达将军建造长城,戚继光将军修筑长城,陈亮慈悲之心保佑长城,郭永存用牺牲生命保护长城,到刘书峰以振兴乡村的奋进之心敬重长城,引领我们爱我长城,这就是血脉相连的中华儿女以吃苦耐劳、不屈不挠、英勇无畏、不断拼搏、勇往直前的铁血精神,创造历史、创造美好未来的伟大壮举。

毛主席说: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是告诉人们不断地奋斗,永不言败,才是美好的人生,成为独好的风景。大理石长城,是万里长城中的一朵奇葩,也是独好风景。


编辑:邓琳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