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上海博物馆推出“与时偕行——金石传拓技艺”特展

时间:2023-07-07来源:中国新闻网点击量:340

上海博物馆推出“与时偕行——金石传拓技艺”特展

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拓本。 王笈 摄


  中新网上海7月7日电(王笈)北宋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拓本,“海内三宝”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的全形拓本……在多年整理研究的基础之上,上海博物馆特别推出“与时偕行——金石传拓技艺”特展,7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金石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文献载体,从先秦时期开始就记录有大量珍贵史料,为保存、研习、传播其中的内容,演化出一种简便高效的“复印”技术——传拓技艺,将纸张紧覆于金石器物之上,用墨拓手法,将器物图形、纹饰、铭文等内容“忠实”复印到纸上。金石传拓适用范围甚广,直至当下仍活跃于考古、文博等领域。

  本次展览展出37件/组文物,其中不乏名品佳作,更有部分珍稀拓本与上博馆藏原器对照展出,带来墨影与吉金的视觉碰撞。


司母戊方鼎拓本。 王笈 摄

司母戊方鼎拓本。 王笈 摄


  展厅中的司母戊方鼎拓本,是司母戊方鼎在1939年出土后制作的第一批完整拓本之一。司母戊方鼎(亦称“后母戊方鼎”)为商代晚期青铜器,造型宏伟雄浑,是中国已出土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拓本有拼接痕迹,采用分纸拓法,先将方鼎各部位依次拓出,然后再托裱组合而成,这也是金石器物传拓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涂朱刻辞牛胛骨。 王笈 摄

涂朱刻辞牛胛骨。 王笈 摄


  商代晚期涂朱刻辞牛胛骨,系商王占卜所用牛肩胛骨,残存上部,正反两面均刻有甲骨文,内容为卜辞,字中涂有朱砂。甲骨出土后往往碎裂四散,墨拓可使字口黑白分明、纤毫毕现,学者可利用拓片对其进行拼缀复原。此版上海博物馆藏骨(上部),可与故宫博物院藏骨(中部)、清华大学藏骨(下部)拼合,复原出一次商王车祸记录、一次商代彩虹记录等罕见史料,弥足珍贵。


《愙斋集古图》与部分所拓原器对照展出。 王笈 摄

《愙斋集古图》与部分所拓原器对照展出。 王笈 摄


  清代《愙斋集古图》与部分所拓原器对照展出,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愙斋”为晚清金石学家吴大澂的斋号。《愙斋集古图》以绘画与墨拓的形式构成,上卷由任薰绘制,下卷由胡琴涵写像,汇集了吴氏所藏金石文物的全形拓与铭文拓片,备览器形、纹饰及铭文,具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拓片中的邓伯盨盖、贤簋盖等均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原器与拓本可相互对照。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上海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将传统的金石传拓技艺应用于青铜器、古文字等领域,相信此次展览能够为观众带来对古老传拓技艺的独特体验。(完)





编辑:骆婧文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上海博物馆推出“与时偕行——金石传拓技艺”特展

时间:2023-07-07来源:中国新闻网

上海博物馆推出“与时偕行——金石传拓技艺”特展

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拓本。 王笈 摄


  中新网上海7月7日电(王笈)北宋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拓本,“海内三宝”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的全形拓本……在多年整理研究的基础之上,上海博物馆特别推出“与时偕行——金石传拓技艺”特展,7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金石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文献载体,从先秦时期开始就记录有大量珍贵史料,为保存、研习、传播其中的内容,演化出一种简便高效的“复印”技术——传拓技艺,将纸张紧覆于金石器物之上,用墨拓手法,将器物图形、纹饰、铭文等内容“忠实”复印到纸上。金石传拓适用范围甚广,直至当下仍活跃于考古、文博等领域。

  本次展览展出37件/组文物,其中不乏名品佳作,更有部分珍稀拓本与上博馆藏原器对照展出,带来墨影与吉金的视觉碰撞。


司母戊方鼎拓本。 王笈 摄

司母戊方鼎拓本。 王笈 摄


  展厅中的司母戊方鼎拓本,是司母戊方鼎在1939年出土后制作的第一批完整拓本之一。司母戊方鼎(亦称“后母戊方鼎”)为商代晚期青铜器,造型宏伟雄浑,是中国已出土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拓本有拼接痕迹,采用分纸拓法,先将方鼎各部位依次拓出,然后再托裱组合而成,这也是金石器物传拓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涂朱刻辞牛胛骨。 王笈 摄

涂朱刻辞牛胛骨。 王笈 摄


  商代晚期涂朱刻辞牛胛骨,系商王占卜所用牛肩胛骨,残存上部,正反两面均刻有甲骨文,内容为卜辞,字中涂有朱砂。甲骨出土后往往碎裂四散,墨拓可使字口黑白分明、纤毫毕现,学者可利用拓片对其进行拼缀复原。此版上海博物馆藏骨(上部),可与故宫博物院藏骨(中部)、清华大学藏骨(下部)拼合,复原出一次商王车祸记录、一次商代彩虹记录等罕见史料,弥足珍贵。


《愙斋集古图》与部分所拓原器对照展出。 王笈 摄

《愙斋集古图》与部分所拓原器对照展出。 王笈 摄


  清代《愙斋集古图》与部分所拓原器对照展出,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愙斋”为晚清金石学家吴大澂的斋号。《愙斋集古图》以绘画与墨拓的形式构成,上卷由任薰绘制,下卷由胡琴涵写像,汇集了吴氏所藏金石文物的全形拓与铭文拓片,备览器形、纹饰及铭文,具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拓片中的邓伯盨盖、贤簋盖等均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原器与拓本可相互对照。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上海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将传统的金石传拓技艺应用于青铜器、古文字等领域,相信此次展览能够为观众带来对古老传拓技艺的独特体验。(完)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