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沉浸式感受百年越剧文化,探讨非遗文化的“破圈”传承

时间:2023-07-18来源:上海静安点击量:262

今年是女子越剧诞生100周年,也是越剧宗师戚雅仙逝世20周年。

7月16日,一场以“骄阳似火 越韵清心”为主题的越剧专场活动在静安区文化馆举办。戏迷票友们、青年越剧爱好者们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代表性传承人、静安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邹红一起“谈越剧、谈戚毕、谈传承”。


大家还通过在越剧非遗专区打卡、在戚毕风采区观演、在生命书屋快闪区域赏读越剧类书籍等互动体验,沉浸式感受越剧的艺术魅力。本次活动也是中福集团和上海报业集团·社区晨报联合举办的“人生读书会”第五场活动。



扎根静安,“戚毕”流派代代相传

有一个剧种发源于浙江田间地头,兴于上海,从清一色男角到女子主场,并登上大雅之堂;有一群小姐妹携手唱戏闯上海,冲破藩篱,乘风破浪,相互扶持,彼此成就,留存下一段“十姐妹”义演《山河恋》的壮烈故事,轰动上海,引得田汉先生发文盛赞;亦成就了一段戚雅仙、毕春芳“合作”挂帅 ,静安“重征”的传世佳话。

走过百年,

越剧已发展成为

仅次于京剧的全国第二大剧种。

由戚雅仙和毕春芳这对姐妹花联合创立两大越剧流派“戚派”和“毕派”,都发源于静安。

1950年2月,戚雅仙组建合作越剧团,在袁派唱腔基础上发展变化,形成缠绵委婉、朴素深沉的“戚派”。1951年,毕春芳加入合作越剧团,唱腔吸收融合尹桂芳、范瑞娟音调,嗓音清脆而富有弹性,被称为“毕派”。

两位越剧宗师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代表作《白蛇传》《血手印》《玉堂春》《玉蜻蜓》《王老虎抢亲》《三笑》《卖油郎》,至今令戏迷津津乐道。

舞台上的大放异彩、

剧团解散后的沉寂、

“重建”剧团的坚持、

代代相传的传承……

静安见证了

“戚毕”流派的萌发、发展、新生。



静安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邹红是戚雅仙的关门弟子。说起自己从一名静安越剧团演员转变为“教师”,走上戚毕艺术传承和推广教学之路的缘由,邹红总是这样说:“戚毕艺术的根在静安,静安必须有人留守。剧团没了,我也要留在这里,为戚毕艺术的传承和推广做一些其他的事。”

2006年,邹红负责的“戚毕越剧流派表演艺术”非遗项目成功入选首批静安区非遗项目。2007年,该项目从区级非遗项目升级为市级项目,邹红成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传承人,邹红思路清晰、内心坚定,“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去守护戚毕宗师艺术的精髓、流派的特色,通过严谨的教学让它代代相传,这样才能让戚毕流派韵味长存。”

2008年,在毕春芳的见证下,静安区文化馆成立了以戚毕流派为主的青年越剧团(以下简称“青越团”),由邹红带领,至今已经坚持了15年。青越团每周排练两次,还会定期进行节目排练、汇报演出,让越剧走进校园、走入社区。



静安区文化馆同时还面向零基础的市民,开办越剧白领班。区文化馆馆长盛琴娟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白领班,挖掘有天赋、自身条件较好的学员,吸纳到青越团中,从而壮大青越团队伍,培养传承非遗文化的人才。”

破圈创新,让越剧走近更多年轻人



近年来,为了推广和传承戚毕艺术,同时让青年人走近越剧、了解越剧、爱上越剧,邹红频频尝试“破圈”。2006年,邹红“试水”在网上招生,首次开设白领青年越剧培训班,短短两年时间就拥有了一支稳定学员的越剧爱好者队伍。



顾永佳是越剧戚派艺术爱好者,也是邹红的学生。2009年,顾永佳从静安区文化馆白领培训班转为青越团正式团员。在16日的活动现场,他和B站音乐资深行业合作代表张栩婧以及参加活动的戏迷票友、越剧爱好者们分享自己对于越剧传播力的认识。

“越剧一直在民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没有流行音乐可以听的年代是经典‘洗脑’神曲,现在依然是网红流量担当,足见一代代戏迷票友们对越剧的热爱。”他坦言,目前自己个人抖音账号上拥有的4万多粉丝、累计超50多万的点赞,都是靠发布与越剧相关的小视频吸引关注的。

如今,邹红不仅坚持亲自为青越团授课,复排戚毕大戏和经典折子片段,不断尝试原创现代小戏,带领团队走出去历练成长,还以“越剧邹红”之名入驻抖音平台,发起线上戏曲教学,以公益课视频的形式授课。



至今,已录制15集并形成合集,共计收获132.1万的播放量,个人账号也拥有2.3万粉丝,吸引了一大批线上观众围观戏曲,走近戏曲,爱上戏曲。曾有粉丝留言互动说:“老师,你表演得真好,这是戏曲文化的传承,也让我们明白了戏曲动作的含义。”



作为戚毕艺术的“守望者”,邹红说,不断尝试“破圈”,让自己看到了更符合现代年轻表达的教学方式,努力让越剧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将是今后工作的方向。



编辑:骆婧文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沉浸式感受百年越剧文化,探讨非遗文化的“破圈”传承

时间:2023-07-18来源:上海静安

今年是女子越剧诞生100周年,也是越剧宗师戚雅仙逝世20周年。

7月16日,一场以“骄阳似火 越韵清心”为主题的越剧专场活动在静安区文化馆举办。戏迷票友们、青年越剧爱好者们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代表性传承人、静安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邹红一起“谈越剧、谈戚毕、谈传承”。


大家还通过在越剧非遗专区打卡、在戚毕风采区观演、在生命书屋快闪区域赏读越剧类书籍等互动体验,沉浸式感受越剧的艺术魅力。本次活动也是中福集团和上海报业集团·社区晨报联合举办的“人生读书会”第五场活动。



扎根静安,“戚毕”流派代代相传

有一个剧种发源于浙江田间地头,兴于上海,从清一色男角到女子主场,并登上大雅之堂;有一群小姐妹携手唱戏闯上海,冲破藩篱,乘风破浪,相互扶持,彼此成就,留存下一段“十姐妹”义演《山河恋》的壮烈故事,轰动上海,引得田汉先生发文盛赞;亦成就了一段戚雅仙、毕春芳“合作”挂帅 ,静安“重征”的传世佳话。

走过百年,

越剧已发展成为

仅次于京剧的全国第二大剧种。

由戚雅仙和毕春芳这对姐妹花联合创立两大越剧流派“戚派”和“毕派”,都发源于静安。

1950年2月,戚雅仙组建合作越剧团,在袁派唱腔基础上发展变化,形成缠绵委婉、朴素深沉的“戚派”。1951年,毕春芳加入合作越剧团,唱腔吸收融合尹桂芳、范瑞娟音调,嗓音清脆而富有弹性,被称为“毕派”。

两位越剧宗师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代表作《白蛇传》《血手印》《玉堂春》《玉蜻蜓》《王老虎抢亲》《三笑》《卖油郎》,至今令戏迷津津乐道。

舞台上的大放异彩、

剧团解散后的沉寂、

“重建”剧团的坚持、

代代相传的传承……

静安见证了

“戚毕”流派的萌发、发展、新生。



静安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邹红是戚雅仙的关门弟子。说起自己从一名静安越剧团演员转变为“教师”,走上戚毕艺术传承和推广教学之路的缘由,邹红总是这样说:“戚毕艺术的根在静安,静安必须有人留守。剧团没了,我也要留在这里,为戚毕艺术的传承和推广做一些其他的事。”

2006年,邹红负责的“戚毕越剧流派表演艺术”非遗项目成功入选首批静安区非遗项目。2007年,该项目从区级非遗项目升级为市级项目,邹红成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传承人,邹红思路清晰、内心坚定,“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去守护戚毕宗师艺术的精髓、流派的特色,通过严谨的教学让它代代相传,这样才能让戚毕流派韵味长存。”

2008年,在毕春芳的见证下,静安区文化馆成立了以戚毕流派为主的青年越剧团(以下简称“青越团”),由邹红带领,至今已经坚持了15年。青越团每周排练两次,还会定期进行节目排练、汇报演出,让越剧走进校园、走入社区。



静安区文化馆同时还面向零基础的市民,开办越剧白领班。区文化馆馆长盛琴娟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白领班,挖掘有天赋、自身条件较好的学员,吸纳到青越团中,从而壮大青越团队伍,培养传承非遗文化的人才。”

破圈创新,让越剧走近更多年轻人



近年来,为了推广和传承戚毕艺术,同时让青年人走近越剧、了解越剧、爱上越剧,邹红频频尝试“破圈”。2006年,邹红“试水”在网上招生,首次开设白领青年越剧培训班,短短两年时间就拥有了一支稳定学员的越剧爱好者队伍。



顾永佳是越剧戚派艺术爱好者,也是邹红的学生。2009年,顾永佳从静安区文化馆白领培训班转为青越团正式团员。在16日的活动现场,他和B站音乐资深行业合作代表张栩婧以及参加活动的戏迷票友、越剧爱好者们分享自己对于越剧传播力的认识。

“越剧一直在民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没有流行音乐可以听的年代是经典‘洗脑’神曲,现在依然是网红流量担当,足见一代代戏迷票友们对越剧的热爱。”他坦言,目前自己个人抖音账号上拥有的4万多粉丝、累计超50多万的点赞,都是靠发布与越剧相关的小视频吸引关注的。

如今,邹红不仅坚持亲自为青越团授课,复排戚毕大戏和经典折子片段,不断尝试原创现代小戏,带领团队走出去历练成长,还以“越剧邹红”之名入驻抖音平台,发起线上戏曲教学,以公益课视频的形式授课。



至今,已录制15集并形成合集,共计收获132.1万的播放量,个人账号也拥有2.3万粉丝,吸引了一大批线上观众围观戏曲,走近戏曲,爱上戏曲。曾有粉丝留言互动说:“老师,你表演得真好,这是戏曲文化的传承,也让我们明白了戏曲动作的含义。”



作为戚毕艺术的“守望者”,邹红说,不断尝试“破圈”,让自己看到了更符合现代年轻表达的教学方式,努力让越剧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将是今后工作的方向。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