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中国已知最早陶排水系统在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 距今约4000年

时间:2023-08-15来源:中国新闻网点击量:337

中新网北京8月1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考古学家对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陶排水系统的最新研究表明,该排水系统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是中国已知最早陶排水系统,可能是先民对环境危机的早期社会和环境适应策略,体现出一个史前社会进行集体水管理的早期案例。


2014-2019年,考古人员对平粮台城址进行持续性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图片来自曹艳朋)。施普林格·自然供图


  这项重要考古学研究成果论文,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海副教授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庄奕杰副教授领导团队合作完成,北京时间8月14日夜间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水》上线发表。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中国中原地带,这里是温带季风性气候,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剧烈;夏季降雨每月可达500毫米。平粮台位于洪泛区,很容易获得水,但也面临气候不确定性的威胁。过去对亚洲各遗址的研究认为,在水利基础建设发展和社会等级之间存在相关性。不过,水管理的多种演变方式不一定在等级制权力结构之下形成,此前学界对此了解不多。


平粮台城址考古发掘图例(图片来自曹艳朋)。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张海、庄奕杰与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曹艳朋等合作,通过分析平粮台城址所在淮阳地区的147个沉积物岩芯,发现证据表明距今4200年前存在短期降水波动,包括一些极端降雨事件。他们还在平粮台进行大规模发掘,调查这里的460-600名居民如何应对洪水,研究发现平粮台城址的社群运行和维护着一个两层排水系统,其中陶排水管道可追溯至距今4100-3900年前,而另一个与房屋并行的排水沟系统延伸到另一个公共排水区,两者都似乎经过多次维修和重建。

  此外,围绕房屋的水沟似乎主要是在家庭水平上进行建设和维护,而公共空间里的陶排水管和沟渠则应需要规划与合作,平粮台城址被认为没有出现社会分层。研究团队认为,管理这类基建表明平粮台先民们合作的水治理方式。

  据介绍,龙山文化时期的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1988年2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早确认的史前城址之一。2014-2019年,系统的考古钻探和数字化记录分析结果显示,其平面形状为正方形,具有对称的城门布局,2019年在城内中轴线位置发掘出一条南北向的道路,两端分别对应南北城门,城内布局以南北向道路为轴线,规划有序。


平粮台城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图例(图片来自曹艳朋)。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后经大面积发掘,平粮台城址确认多排东西向分布、皆用土坯平地起建的高台式排房,门向朝南、布局整齐,高台排房和道路外缘分布有纵、横的排水沟。2019年在长排房西部,发现一组原址保存的陶排水管,东西向埋于室外,与居住区边缘有意挖掘的南北向水沟连通,同样的陶排水管道,在南城门附近还发现有3处,这些陶排水管节节套扣、构思精巧,或沿排房建筑的外缘平行分布,或纵穿城墙基础,陶排水管和纵、横连通的沟渠,共同构成目前中国年代最早、最为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也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绝佳材料。


平粮台城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陶质排水管道(图片来自曹艳朋)。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张海表示,中原地区平粮台城址中,房屋、排水系统及其他公共设施的有序规划、建设和维护明确指示一个有效的治理组织的存在,但平粮台的房屋和墓葬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化,这说明平粮台的社会治理并非是基于个人威权的管理。

  此次研究作为一个绝佳的案例,展示环境变化、建筑技术变革和社会组织互相作用,共同促成“社会合作治理”的水管理模式,也为理解东亚季风区水社会的起源和社会权力的发展提供一种不同的模式。同时,平粮台遗址的史前排水系统还体现了中原地区权力结构中一个以往被长期忽视的模式,可为厘清社会复杂化和早期国家崛起不同途径提供新的方向。(完)


编辑:甄泽昆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中国已知最早陶排水系统在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 距今约4000年

时间:2023-08-15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8月1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考古学家对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陶排水系统的最新研究表明,该排水系统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是中国已知最早陶排水系统,可能是先民对环境危机的早期社会和环境适应策略,体现出一个史前社会进行集体水管理的早期案例。


2014-2019年,考古人员对平粮台城址进行持续性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图片来自曹艳朋)。施普林格·自然供图


  这项重要考古学研究成果论文,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海副教授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庄奕杰副教授领导团队合作完成,北京时间8月14日夜间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水》上线发表。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中国中原地带,这里是温带季风性气候,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剧烈;夏季降雨每月可达500毫米。平粮台位于洪泛区,很容易获得水,但也面临气候不确定性的威胁。过去对亚洲各遗址的研究认为,在水利基础建设发展和社会等级之间存在相关性。不过,水管理的多种演变方式不一定在等级制权力结构之下形成,此前学界对此了解不多。


平粮台城址考古发掘图例(图片来自曹艳朋)。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张海、庄奕杰与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曹艳朋等合作,通过分析平粮台城址所在淮阳地区的147个沉积物岩芯,发现证据表明距今4200年前存在短期降水波动,包括一些极端降雨事件。他们还在平粮台进行大规模发掘,调查这里的460-600名居民如何应对洪水,研究发现平粮台城址的社群运行和维护着一个两层排水系统,其中陶排水管道可追溯至距今4100-3900年前,而另一个与房屋并行的排水沟系统延伸到另一个公共排水区,两者都似乎经过多次维修和重建。

  此外,围绕房屋的水沟似乎主要是在家庭水平上进行建设和维护,而公共空间里的陶排水管和沟渠则应需要规划与合作,平粮台城址被认为没有出现社会分层。研究团队认为,管理这类基建表明平粮台先民们合作的水治理方式。

  据介绍,龙山文化时期的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1988年2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早确认的史前城址之一。2014-2019年,系统的考古钻探和数字化记录分析结果显示,其平面形状为正方形,具有对称的城门布局,2019年在城内中轴线位置发掘出一条南北向的道路,两端分别对应南北城门,城内布局以南北向道路为轴线,规划有序。


平粮台城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图例(图片来自曹艳朋)。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后经大面积发掘,平粮台城址确认多排东西向分布、皆用土坯平地起建的高台式排房,门向朝南、布局整齐,高台排房和道路外缘分布有纵、横的排水沟。2019年在长排房西部,发现一组原址保存的陶排水管,东西向埋于室外,与居住区边缘有意挖掘的南北向水沟连通,同样的陶排水管道,在南城门附近还发现有3处,这些陶排水管节节套扣、构思精巧,或沿排房建筑的外缘平行分布,或纵穿城墙基础,陶排水管和纵、横连通的沟渠,共同构成目前中国年代最早、最为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也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绝佳材料。


平粮台城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陶质排水管道(图片来自曹艳朋)。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张海表示,中原地区平粮台城址中,房屋、排水系统及其他公共设施的有序规划、建设和维护明确指示一个有效的治理组织的存在,但平粮台的房屋和墓葬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化,这说明平粮台的社会治理并非是基于个人威权的管理。

  此次研究作为一个绝佳的案例,展示环境变化、建筑技术变革和社会组织互相作用,共同促成“社会合作治理”的水管理模式,也为理解东亚季风区水社会的起源和社会权力的发展提供一种不同的模式。同时,平粮台遗址的史前排水系统还体现了中原地区权力结构中一个以往被长期忽视的模式,可为厘清社会复杂化和早期国家崛起不同途径提供新的方向。(完)


编辑:甄泽昆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