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8月24日电 题:秦腔:“中国最古老摇滚乐”“吼”出新声
作者 杨英琦 张一辰
“中国最古老的摇滚乐”“陕西人的live house”……一段超八百万浏览量的秦腔视频里,几近“溢出”屏幕的评论弹幕证明了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戏曲有多“上头”。
秦腔,又称乱弹,被誉为中国梆子声腔的鼻祖。宽音大嗓,唱腔兼备慷慨激越与细腻柔和。2006年,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陕西作家贾平凹耳中,秦腔承载着秦人的喜怒哀乐。高兴时的唱腔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痛苦时的唱腔“揪心裂肠”,“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一曲唱罢,“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
2022年2月,秦腔《金沙滩》在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上演,台下人头攒动。 赵迪 摄
对于老一辈陕西乡党来说,能随口哼几句秦腔是社交的“最低门槛”。每逢庙会、集市,必有搭台唱戏的“场子”。从《铡美案》到《周仁回府》,从正午到黄昏,台上一声秦腔开嗓,台下人潮久久不散,可谓“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
今年5月份中国—中亚峰会期间,自西安易俗社传出的悠悠秦韵再次“刷新”了人们对秦腔的认知。描绘唐代中原与西域乐师合奏场景的壁画《乐舞图》,见证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国戏曲在关中地区与丝路文化的碰撞交融。
“作为中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1912年易俗社创立之初便以‘移风易俗’为宗旨,为中国传统戏曲开辟了一条新路。”谈起这个百年剧社,易俗社原社长冀福记感慨万千。
怀着普及教育的初心,“声满天下,遍达于妇孺之耳鼓、眼帘”的秦腔成了易俗社创始人的最优解。50余名编剧创作、改编秦腔剧目数百本,从露天舞台到都市剧场,从生旦净丑平分秋色到生旦为主、净丑为辅,秦风秦韵焕发出新的生机。
2022年8月,青春版《三滴血》在易俗社成立110周年纪念演出期间上演。 赵迪 摄
“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秦腔之于秦人,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精神流露。鲁迅曾受邀前往易俗社赏戏,洒脱激越的“吼”声、“假移风以易俗”的立意使他为其题下“古调独弹”,写有这四字的匾额至今仍悬挂在易俗社剧场前厅。
如今在西安市地标建筑钟楼东侧,易俗社喧闹依旧。曾令前人心血激荡的声韵如何做到“历久弥新”?
“我们既要传承秦腔‘原汁’的本体艺术,也要创作出这个时代人们爱看的‘新味’。”冀福记表示,要对经典剧目挖掘、改编,保留秦腔“唱念做打”独特风格。“年轻人最喜欢新鲜事物,只要没见过就算一种‘新’。因此我们更要极力展现秦腔在艺术上‘文武兼备’的特色,用它独树一帜的魅力打动年轻一代。”
26岁的秦腔演员张倩发现,借助现代技术,秦腔舞台从儿时记忆的“一桌二椅”演变得更写实、立体,服饰也不仅限于传统戏服,表演方式还融入了许多话剧、歌剧的特点。
2023年6月,张倩在西安举行的青年演员技能大赛上展示秦腔水袖技巧。(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不同于以往口口相传,秦腔积极尝试与数字科技、流行音乐、动漫等“混搭”。经典剧目《三滴血》“变身”3D电影;涉足二次元,打造虚拟数字人“秦筱雅”;推出“动漫+摇滚+秦腔”的传播新视听;中国首个以秦腔艺术为核心的文化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上榜网红打卡地……另据抖音《陕西非遗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秦腔位列陕西特色戏曲剧种获“打赏”金额的首位。
“如今我感到,这舞台上已后继有人了。”冀福记说。
“秦人创造了自己的腔儿。这腔儿无疑最适合秦人的襟怀展示。”陕西作家陈忠实曾写道,“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完)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中新社西安8月24日电 题:秦腔:“中国最古老摇滚乐”“吼”出新声
作者 杨英琦 张一辰
“中国最古老的摇滚乐”“陕西人的live house”……一段超八百万浏览量的秦腔视频里,几近“溢出”屏幕的评论弹幕证明了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戏曲有多“上头”。
秦腔,又称乱弹,被誉为中国梆子声腔的鼻祖。宽音大嗓,唱腔兼备慷慨激越与细腻柔和。2006年,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陕西作家贾平凹耳中,秦腔承载着秦人的喜怒哀乐。高兴时的唱腔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痛苦时的唱腔“揪心裂肠”,“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一曲唱罢,“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
2022年2月,秦腔《金沙滩》在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上演,台下人头攒动。 赵迪 摄
对于老一辈陕西乡党来说,能随口哼几句秦腔是社交的“最低门槛”。每逢庙会、集市,必有搭台唱戏的“场子”。从《铡美案》到《周仁回府》,从正午到黄昏,台上一声秦腔开嗓,台下人潮久久不散,可谓“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
今年5月份中国—中亚峰会期间,自西安易俗社传出的悠悠秦韵再次“刷新”了人们对秦腔的认知。描绘唐代中原与西域乐师合奏场景的壁画《乐舞图》,见证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国戏曲在关中地区与丝路文化的碰撞交融。
“作为中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1912年易俗社创立之初便以‘移风易俗’为宗旨,为中国传统戏曲开辟了一条新路。”谈起这个百年剧社,易俗社原社长冀福记感慨万千。
怀着普及教育的初心,“声满天下,遍达于妇孺之耳鼓、眼帘”的秦腔成了易俗社创始人的最优解。50余名编剧创作、改编秦腔剧目数百本,从露天舞台到都市剧场,从生旦净丑平分秋色到生旦为主、净丑为辅,秦风秦韵焕发出新的生机。
2022年8月,青春版《三滴血》在易俗社成立110周年纪念演出期间上演。 赵迪 摄
“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秦腔之于秦人,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精神流露。鲁迅曾受邀前往易俗社赏戏,洒脱激越的“吼”声、“假移风以易俗”的立意使他为其题下“古调独弹”,写有这四字的匾额至今仍悬挂在易俗社剧场前厅。
如今在西安市地标建筑钟楼东侧,易俗社喧闹依旧。曾令前人心血激荡的声韵如何做到“历久弥新”?
“我们既要传承秦腔‘原汁’的本体艺术,也要创作出这个时代人们爱看的‘新味’。”冀福记表示,要对经典剧目挖掘、改编,保留秦腔“唱念做打”独特风格。“年轻人最喜欢新鲜事物,只要没见过就算一种‘新’。因此我们更要极力展现秦腔在艺术上‘文武兼备’的特色,用它独树一帜的魅力打动年轻一代。”
26岁的秦腔演员张倩发现,借助现代技术,秦腔舞台从儿时记忆的“一桌二椅”演变得更写实、立体,服饰也不仅限于传统戏服,表演方式还融入了许多话剧、歌剧的特点。
2023年6月,张倩在西安举行的青年演员技能大赛上展示秦腔水袖技巧。(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不同于以往口口相传,秦腔积极尝试与数字科技、流行音乐、动漫等“混搭”。经典剧目《三滴血》“变身”3D电影;涉足二次元,打造虚拟数字人“秦筱雅”;推出“动漫+摇滚+秦腔”的传播新视听;中国首个以秦腔艺术为核心的文化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上榜网红打卡地……另据抖音《陕西非遗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秦腔位列陕西特色戏曲剧种获“打赏”金额的首位。
“如今我感到,这舞台上已后继有人了。”冀福记说。
“秦人创造了自己的腔儿。这腔儿无疑最适合秦人的襟怀展示。”陕西作家陈忠实曾写道,“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完)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相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