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南丁格尔奖中国获奖者忆援外医疗经历:关爱不分国界

时间:2023-09-06来源:中国新闻网点击量:426

中新社北京9月6日电 题:南丁格尔奖中国获奖者忆援外医疗经历:关爱不分国界

  中新社记者 李纯

  “人与人的交往都要真诚,彼此之间能够感受得到,这是不分国界的。”谈及援外医疗经历,第四十九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赵雪红近日在北京说:“关爱也是不分国界的。”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也是中国参与南丁格尔奖评选40周年。自1983年以来,中国已有90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获此殊荣。中新社记者近日采访了两位有援外医疗经历的本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了解她们如何践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人性化的护理不分国界

  2015年,赵雪红主动请缨随中国医疗队赴西非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疫情。在简陋的板房医院内,中国医疗队员与号称“生命黑板擦”的埃博拉病毒展开“战斗”,刺鼻的消毒水和高温下包裹的三层防护服成了他们的“铠甲”。

  一天晚上,赵雪红查看病房时注意到一名患儿迟迟不肯入睡。“他眼睛瞪得大大的,感觉是一种很惊恐的状态,”赵雪红回忆说,“我看他很害怕,就问他为什么不睡觉。”

  男孩用不太流利的英语回答:“我害怕,我不敢睡,怕睡着了可能会死。”

  “不会的,孩子,我们一定会治好你的病,我陪着你,你安心睡觉。”赵雪红拉着男孩瘦小的手,轻声安慰。之后的每个晚上,她都会到病房里陪伴这个孩子,直到他安然入眠。

  在病房里,医疗队员们穿戴层层防护装具,患者并不能看清这些中国医护人员的样貌。当这名男孩最终康复、离开中国埃博拉诊疗中心时,他向医护人员们敬了个礼。赵雪红喊了他的名字,男孩很开心:“我听出你的声音了,你就是那位中国妈妈。”

  数据显示,自1963年以来,中国已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

  “我们很多时候是充当医生的眼睛、病人的代言人,因为护士跟病人接触的时间最长。”赵雪红说,人与人的交往要真诚,彼此之间能够感受得到,这是不分国界的,关爱也是不分国界的。

  护理专业被全球所需要

  2020年4月,中国援非抗疫医疗专家组赴埃塞俄比亚、吉布提,指导当地抗击新冠疫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主任蒋艳也在其中。

  埃塞俄比亚的平均海拔为3000米,吉布提则有“沸腾的蒸锅”之称,地表温度接近60摄氏度。但专家组遇到的最大困难还不是高温高湿的气候,而是缺医少药的境况。

  由于当地水资源匮乏且几乎没有口罩生产企业,“勤洗手”“戴口罩”这些防控疫情传播的有效举措,在非洲大陆很难实现。蒋艳意识到,中国抗疫的成功经验很难照搬到非洲,必须挖掘本土潜力,因地制宜。

  比如,没有供水设施,医护人员就在水桶上安装龙头,再加上脚踏装置,制作成简易的“自来水”洗手池,作为院内感染防控所要求的非接触式手卫生设施;没有防护面屏,医护人员就地取材,用胶布粘贴等方式完成个人防护。“我们也跟当地政府建议,发动当地的企业来生产口罩。”

  蒋艳表示,中方医疗专家组的目标不是把中国的医疗技术生硬地教给当地医护人员,而是结合当地的医疗技术水平,帮助他们掌握最大程度做好防护、控制院感的方法。

  这样的抗疫指导方针也受到当地政府欢迎。专家组即将离开埃塞俄比亚之际,该国卫生部门特邀中方专家进行了一次全国培训,希望更多的当地医护人员能够知晓这些防控、救治的做法。

  60年来,中国援外医疗队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也为受援国培养医疗人员10万余人次,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当被问及如有机会是否还将参加援外医疗工作时,蒋艳的回答很干脆:“我上。”“你会觉得护理专业是被全球所需要的,会为这个专业而自豪。”(完)







编辑:甄泽昆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南丁格尔奖中国获奖者忆援外医疗经历:关爱不分国界

时间:2023-09-06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9月6日电 题:南丁格尔奖中国获奖者忆援外医疗经历:关爱不分国界

  中新社记者 李纯

  “人与人的交往都要真诚,彼此之间能够感受得到,这是不分国界的。”谈及援外医疗经历,第四十九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赵雪红近日在北京说:“关爱也是不分国界的。”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也是中国参与南丁格尔奖评选40周年。自1983年以来,中国已有90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获此殊荣。中新社记者近日采访了两位有援外医疗经历的本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了解她们如何践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人性化的护理不分国界

  2015年,赵雪红主动请缨随中国医疗队赴西非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疫情。在简陋的板房医院内,中国医疗队员与号称“生命黑板擦”的埃博拉病毒展开“战斗”,刺鼻的消毒水和高温下包裹的三层防护服成了他们的“铠甲”。

  一天晚上,赵雪红查看病房时注意到一名患儿迟迟不肯入睡。“他眼睛瞪得大大的,感觉是一种很惊恐的状态,”赵雪红回忆说,“我看他很害怕,就问他为什么不睡觉。”

  男孩用不太流利的英语回答:“我害怕,我不敢睡,怕睡着了可能会死。”

  “不会的,孩子,我们一定会治好你的病,我陪着你,你安心睡觉。”赵雪红拉着男孩瘦小的手,轻声安慰。之后的每个晚上,她都会到病房里陪伴这个孩子,直到他安然入眠。

  在病房里,医疗队员们穿戴层层防护装具,患者并不能看清这些中国医护人员的样貌。当这名男孩最终康复、离开中国埃博拉诊疗中心时,他向医护人员们敬了个礼。赵雪红喊了他的名字,男孩很开心:“我听出你的声音了,你就是那位中国妈妈。”

  数据显示,自1963年以来,中国已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

  “我们很多时候是充当医生的眼睛、病人的代言人,因为护士跟病人接触的时间最长。”赵雪红说,人与人的交往要真诚,彼此之间能够感受得到,这是不分国界的,关爱也是不分国界的。

  护理专业被全球所需要

  2020年4月,中国援非抗疫医疗专家组赴埃塞俄比亚、吉布提,指导当地抗击新冠疫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主任蒋艳也在其中。

  埃塞俄比亚的平均海拔为3000米,吉布提则有“沸腾的蒸锅”之称,地表温度接近60摄氏度。但专家组遇到的最大困难还不是高温高湿的气候,而是缺医少药的境况。

  由于当地水资源匮乏且几乎没有口罩生产企业,“勤洗手”“戴口罩”这些防控疫情传播的有效举措,在非洲大陆很难实现。蒋艳意识到,中国抗疫的成功经验很难照搬到非洲,必须挖掘本土潜力,因地制宜。

  比如,没有供水设施,医护人员就在水桶上安装龙头,再加上脚踏装置,制作成简易的“自来水”洗手池,作为院内感染防控所要求的非接触式手卫生设施;没有防护面屏,医护人员就地取材,用胶布粘贴等方式完成个人防护。“我们也跟当地政府建议,发动当地的企业来生产口罩。”

  蒋艳表示,中方医疗专家组的目标不是把中国的医疗技术生硬地教给当地医护人员,而是结合当地的医疗技术水平,帮助他们掌握最大程度做好防护、控制院感的方法。

  这样的抗疫指导方针也受到当地政府欢迎。专家组即将离开埃塞俄比亚之际,该国卫生部门特邀中方专家进行了一次全国培训,希望更多的当地医护人员能够知晓这些防控、救治的做法。

  60年来,中国援外医疗队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也为受援国培养医疗人员10万余人次,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当被问及如有机会是否还将参加援外医疗工作时,蒋艳的回答很干脆:“我上。”“你会觉得护理专业是被全球所需要的,会为这个专业而自豪。”(完)







编辑:甄泽昆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