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光明网评论员:一款智能“别针”暗示的未来

时间:2023-11-13来源:光明网点击量:440

【阅读提示】人工智能正涌入手机、电脑和神秘设备,变革要来了吗?  

  光明网评论员:AI Pin,被称为“可取代iPhone”的“首款专用AI可穿戴设备”刚刚发布。Pin是取英文“别针”的意象,实际上是一款像胸针一样固定在衣服上的可穿戴相机,通过激光投影仪将显示界面投射到手掌上,配备与ChatGPT一样敏锐的虚拟助手,可访问网络。

  智能可穿戴设备多了,从智能手表到VR眼镜,智能别针的特殊之处在哪儿?有AI加持只是一方面,更关键的在于,它的“穿戴性”更隐性,更没有机器入侵感,对“人”的外观改变更不显山露水。想想看你戴着智能头显,整个人如同从电影《异形》所展示的空间中走出来一样,有一种高调的科技感。而一个“别针”呢?主硬件“别”在领子上,显示器“握”在手心里,如此低调日常。

  一个可观察的角度是,智能设备对“人”的改造正在深入——无形化本身就是深入的特征。越是无形化,越彰显出一种人机合一的状态,越强化了人作为“技术具身”“智能身体”的生存状态。初期智能设备对人的肉身而言,是“穿戴”的,比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再后来智能设备对肉身而言是“包裹”的、“连接”的,身体与无人驾驶汽车连接、与VR健身设备结合、与VR智能眼镜的视野交融;未来,智能设备则会是“嵌入”的,与人的本质交缠在一起,更加深入却也更加隐形。

  随着脑机接口、生物芯片、人工智能等的进一步应用,技术将通过智能媒介进一步对人的知觉、意识、意志产生缩放、转换、变形的效应,既重塑人的自身,又将重塑人所能经验的世界。当下我们所防范的伦理问题,主要是智能设备对人的生物信息、财产信息及各类隐私的滥用,而未来,防范的则是“人”的自由意志、道德选择、价值判断被参数更改、变形、规训。电影《盗梦空间》提供了一个具体化的场景:一些人可以通过脑机接口潜入别人的梦境和潜意识,进行所谓的意识管理。在被无形“管理”的情况下,该如何确定哪些是主体的道德责任,哪些是技术的伦理问题?

  可以预见,围绕“智能身体”这样的新实体所产生的伦理问题将会成为一个问题丛。在应用层面最应考虑的,是如何进行法律规范和如何制定技术标准,确保人能够掌握人机合一状态下的行为和决策过程。现在各个层面的研究都在进行,但大体还是处于学术范围内,并没有出现框架性指南,或更宏观的政策考虑。从一个“别针”开始忧虑这些,似乎有点过度推理,但未来总是突然降临的,就像今年之前大多数普通人还不知何谓“大语言模型”。“别针”所勾连的未来,也不远了。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编辑:甄泽昆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光明网评论员:一款智能“别针”暗示的未来

时间:2023-11-13来源:光明网

【阅读提示】人工智能正涌入手机、电脑和神秘设备,变革要来了吗?  

  光明网评论员:AI Pin,被称为“可取代iPhone”的“首款专用AI可穿戴设备”刚刚发布。Pin是取英文“别针”的意象,实际上是一款像胸针一样固定在衣服上的可穿戴相机,通过激光投影仪将显示界面投射到手掌上,配备与ChatGPT一样敏锐的虚拟助手,可访问网络。

  智能可穿戴设备多了,从智能手表到VR眼镜,智能别针的特殊之处在哪儿?有AI加持只是一方面,更关键的在于,它的“穿戴性”更隐性,更没有机器入侵感,对“人”的外观改变更不显山露水。想想看你戴着智能头显,整个人如同从电影《异形》所展示的空间中走出来一样,有一种高调的科技感。而一个“别针”呢?主硬件“别”在领子上,显示器“握”在手心里,如此低调日常。

  一个可观察的角度是,智能设备对“人”的改造正在深入——无形化本身就是深入的特征。越是无形化,越彰显出一种人机合一的状态,越强化了人作为“技术具身”“智能身体”的生存状态。初期智能设备对人的肉身而言,是“穿戴”的,比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再后来智能设备对肉身而言是“包裹”的、“连接”的,身体与无人驾驶汽车连接、与VR健身设备结合、与VR智能眼镜的视野交融;未来,智能设备则会是“嵌入”的,与人的本质交缠在一起,更加深入却也更加隐形。

  随着脑机接口、生物芯片、人工智能等的进一步应用,技术将通过智能媒介进一步对人的知觉、意识、意志产生缩放、转换、变形的效应,既重塑人的自身,又将重塑人所能经验的世界。当下我们所防范的伦理问题,主要是智能设备对人的生物信息、财产信息及各类隐私的滥用,而未来,防范的则是“人”的自由意志、道德选择、价值判断被参数更改、变形、规训。电影《盗梦空间》提供了一个具体化的场景:一些人可以通过脑机接口潜入别人的梦境和潜意识,进行所谓的意识管理。在被无形“管理”的情况下,该如何确定哪些是主体的道德责任,哪些是技术的伦理问题?

  可以预见,围绕“智能身体”这样的新实体所产生的伦理问题将会成为一个问题丛。在应用层面最应考虑的,是如何进行法律规范和如何制定技术标准,确保人能够掌握人机合一状态下的行为和决策过程。现在各个层面的研究都在进行,但大体还是处于学术范围内,并没有出现框架性指南,或更宏观的政策考虑。从一个“别针”开始忧虑这些,似乎有点过度推理,但未来总是突然降临的,就像今年之前大多数普通人还不知何谓“大语言模型”。“别针”所勾连的未来,也不远了。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编辑:甄泽昆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