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光明网评论员:“每天一节体育课”,为什么让人诧异

时间:2023-12-07来源:光明网点击量:429

【阅读提示】新闻分析:“每天一节体育课”太多了吗?

  光明网评论员:日前,深圳市教育局印发《深圳市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从2024年1月1日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

  这个消息一经发布,给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惊诧。甚至媒体在报道此事时给出的议题设置之一也是,“‘每天一节体育课’多吗?”这种反应,可以说本身就给体育课长期以来在教育体系中的边缘化地位,以及很多人对此的习以为常提供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注脚。

  实际上,深圳明确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的规定,看似步子迈得很大,但在政策层面,也只能说是顺势而为。比如,教育法中已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将在校内开展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由此看来,或许不是深圳做得太超前,而是更多的中小学依然未能真正根据新的政策要求,给学生“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少人对此表示惊诧也说明,尽管政策早就有了,但要真正改变体育课长期以来的弱势地位,社会依然信心不足。

  对于深圳的这一规定,很多人也不无担心:能不能落实?会不会把体育也变成一种应试教育?从现实来看,这种担忧不能说是过虑。但一个必须直面的现实是,不管是保障好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还是“开足开齐”体育课,课时的保障都是绕不开的一环。不夸张地说,即便是把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的口号喊得震天响,没有足够的体育课时保障,无法真正改变体育课被随时挤占的状况,都是一句空话。在这个意义上,硬性规定每天一节体育课,至少是迈出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行动上的第一步。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课时有了,如何上好,确实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报道中就有专家对体育教师配足配齐的问题提出了担忧:“这个制度出台后,可能出现体育教师紧缺问题,因此如何解决体育教师配足配齐至关重要。”这背后涉及长久的相关教育资源的欠账,加速补齐资源短板,是把体育课真正上好的一个基础。并且,考虑到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等不可一蹴而就,相关宏观层面的谋划和部署,更要及时启动。

  同时,在重视体育课俨然成为一种新的纠偏风潮的今天,也确有必要警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思维。比如,就在前几天,针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把体育学科由副科教学变为主科教学的建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开答复表示,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开设的科目,没有主次之分。各科目都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彼此间不能替代,同时各科目又相互配合,协同育人,确保培养目标的达成。应该说,这种回复是得体的,也是一种警醒:无论什么课程和学科,都需要得到基于教育规律的科学保障,而不是随意地划分为主、次,被功利化地进行“重要”和“不重要”的排序。体育课的强化,更不应该被理解为是以对其他课的弱化为基础,而是回归它本就应该有的地位。同样的,其他的课程,只要具有育人价值,都应该得到科学保障。

  还要提醒的一点是,体育课时增加了,社会教育观念的改变也要跟上。会不会出现学校体育课时增加了,课后的补课时间就变多了?一门课的重要性,是不是只有通过纳入考试来证明?如何真正认识体育课的价值?这些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思考并在行动中给出答案,家长和整个社会也要有观念上的触动。当教育改革与社会观念的变化实现“同频共振”,才能尽可能达致理想的教育效果。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编辑:甄泽昆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光明网评论员:“每天一节体育课”,为什么让人诧异

时间:2023-12-07来源:光明网

【阅读提示】新闻分析:“每天一节体育课”太多了吗?

  光明网评论员:日前,深圳市教育局印发《深圳市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从2024年1月1日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

  这个消息一经发布,给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惊诧。甚至媒体在报道此事时给出的议题设置之一也是,“‘每天一节体育课’多吗?”这种反应,可以说本身就给体育课长期以来在教育体系中的边缘化地位,以及很多人对此的习以为常提供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注脚。

  实际上,深圳明确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的规定,看似步子迈得很大,但在政策层面,也只能说是顺势而为。比如,教育法中已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将在校内开展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由此看来,或许不是深圳做得太超前,而是更多的中小学依然未能真正根据新的政策要求,给学生“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少人对此表示惊诧也说明,尽管政策早就有了,但要真正改变体育课长期以来的弱势地位,社会依然信心不足。

  对于深圳的这一规定,很多人也不无担心:能不能落实?会不会把体育也变成一种应试教育?从现实来看,这种担忧不能说是过虑。但一个必须直面的现实是,不管是保障好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还是“开足开齐”体育课,课时的保障都是绕不开的一环。不夸张地说,即便是把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的口号喊得震天响,没有足够的体育课时保障,无法真正改变体育课被随时挤占的状况,都是一句空话。在这个意义上,硬性规定每天一节体育课,至少是迈出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行动上的第一步。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课时有了,如何上好,确实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报道中就有专家对体育教师配足配齐的问题提出了担忧:“这个制度出台后,可能出现体育教师紧缺问题,因此如何解决体育教师配足配齐至关重要。”这背后涉及长久的相关教育资源的欠账,加速补齐资源短板,是把体育课真正上好的一个基础。并且,考虑到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等不可一蹴而就,相关宏观层面的谋划和部署,更要及时启动。

  同时,在重视体育课俨然成为一种新的纠偏风潮的今天,也确有必要警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思维。比如,就在前几天,针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把体育学科由副科教学变为主科教学的建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开答复表示,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开设的科目,没有主次之分。各科目都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彼此间不能替代,同时各科目又相互配合,协同育人,确保培养目标的达成。应该说,这种回复是得体的,也是一种警醒:无论什么课程和学科,都需要得到基于教育规律的科学保障,而不是随意地划分为主、次,被功利化地进行“重要”和“不重要”的排序。体育课的强化,更不应该被理解为是以对其他课的弱化为基础,而是回归它本就应该有的地位。同样的,其他的课程,只要具有育人价值,都应该得到科学保障。

  还要提醒的一点是,体育课时增加了,社会教育观念的改变也要跟上。会不会出现学校体育课时增加了,课后的补课时间就变多了?一门课的重要性,是不是只有通过纳入考试来证明?如何真正认识体育课的价值?这些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思考并在行动中给出答案,家长和整个社会也要有观念上的触动。当教育改革与社会观念的变化实现“同频共振”,才能尽可能达致理想的教育效果。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编辑:甄泽昆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