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光明网评论员:“一本正经”的容貌焦虑贩卖,何以屡试不爽

时间:2023-12-08来源:光明网点击量:424

【阅读提示】医美项目“盯”上年轻人 谁在鼓吹“18岁后就得抗衰”?

  光明网评论员:当人们还在为“35岁现象”耿耿于怀的时候,谁承想,抗衰老都要提前到18岁了。“25岁初抗老有点晚,人18岁之后就开始衰老,抗初老越早越好”“从20岁开始,皮肤里的胶原蛋白就以每年1%的速度递减,肌肤进入自然老化的阶段”……这些一本正经贩卖衰老焦虑的内容,来自不少医美机构打出的广告。

  没有人能说得清,抗衰老的年龄线是何时、以何种速率不断向前推移的。印象中,不管是美容还是美妆行业,与“抗衰老”的字眼频繁一起出现的多还是至少“40+”的年龄标记。近些年来,在“颜值经济”的驱使下,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上限不断抬高,对凭借科技支持干预身体进而接近理想中的身体美的接受度不断提高,“美”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了。之前,引发众多网友热议和“参赛”的,是高颅顶、精灵耳、A4腰、筷子腿,现在又多了一项——“18岁抗衰老”。

  花季雨季的年龄抗衰老?有人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但也有人成功掉入焦虑陷阱,在半信半疑中走入美容院。“低价”“超低价”的“羊毛”没薅到,实际消费时却被店家以多重话术诱导加钱下单。而至于科技加持下的美容效果,可能还真没法较真,毕竟不能“药到病除”,也没法像做实验一样精准量化,借用一句“古早”的网络流行语,“谁认真谁就先输了”!

  事后,也有年轻消费者“幡然醒悟”,后悔自己一时头脑发热,被衰老焦虑绑架。去不去医疗美容,当然是个体的决策,但个体也绝非生活在真空中,支持其决策的那些观念,则是TA在所置身的社会中耳濡目染的结果,那些过火的医疗广告不过是推波助澜的“临门一脚”。

  仔细想想看,难道不是吗?不论是就业招聘、日常社交还是商务交流,“颜值即正义,美貌即成功”的“荒诞剧”不时上演,传递出这样的价值观:拥有姣好的面容和身材,就能享有一定的社会资本和更多的机遇。而在各色社交媒体上,“人均水蛇腰”的“网红模板”似病毒式传播,那些统一化的审美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用户的认知,客观上实现了医美消费的“引流”。那些随处可见的医美广告,不过是把人们心照不宣的那些“潜规则”和“价值观”,用充满科技感和梦想的神话包装好,然后大张旗鼓地推到了人们的面前。如果要求每个人都具有能抵抗这些糖衣炮弹的火眼金睛和定力,那未免太过苛刻了。

  对于医美广告所贩卖的容貌焦虑和兜售的颜值幻想,当然要警醒。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医美广告的有效治理,对虚假宣传、流量造假等突出问题进行重点监督和管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精准识别和审核。但这至多只能算是“治标”。如何“治本”?那首先取决于,到底该由谁来定义美。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编辑:甄泽昆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光明网评论员:“一本正经”的容貌焦虑贩卖,何以屡试不爽

时间:2023-12-08来源:光明网

【阅读提示】医美项目“盯”上年轻人 谁在鼓吹“18岁后就得抗衰”?

  光明网评论员:当人们还在为“35岁现象”耿耿于怀的时候,谁承想,抗衰老都要提前到18岁了。“25岁初抗老有点晚,人18岁之后就开始衰老,抗初老越早越好”“从20岁开始,皮肤里的胶原蛋白就以每年1%的速度递减,肌肤进入自然老化的阶段”……这些一本正经贩卖衰老焦虑的内容,来自不少医美机构打出的广告。

  没有人能说得清,抗衰老的年龄线是何时、以何种速率不断向前推移的。印象中,不管是美容还是美妆行业,与“抗衰老”的字眼频繁一起出现的多还是至少“40+”的年龄标记。近些年来,在“颜值经济”的驱使下,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上限不断抬高,对凭借科技支持干预身体进而接近理想中的身体美的接受度不断提高,“美”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了。之前,引发众多网友热议和“参赛”的,是高颅顶、精灵耳、A4腰、筷子腿,现在又多了一项——“18岁抗衰老”。

  花季雨季的年龄抗衰老?有人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但也有人成功掉入焦虑陷阱,在半信半疑中走入美容院。“低价”“超低价”的“羊毛”没薅到,实际消费时却被店家以多重话术诱导加钱下单。而至于科技加持下的美容效果,可能还真没法较真,毕竟不能“药到病除”,也没法像做实验一样精准量化,借用一句“古早”的网络流行语,“谁认真谁就先输了”!

  事后,也有年轻消费者“幡然醒悟”,后悔自己一时头脑发热,被衰老焦虑绑架。去不去医疗美容,当然是个体的决策,但个体也绝非生活在真空中,支持其决策的那些观念,则是TA在所置身的社会中耳濡目染的结果,那些过火的医疗广告不过是推波助澜的“临门一脚”。

  仔细想想看,难道不是吗?不论是就业招聘、日常社交还是商务交流,“颜值即正义,美貌即成功”的“荒诞剧”不时上演,传递出这样的价值观:拥有姣好的面容和身材,就能享有一定的社会资本和更多的机遇。而在各色社交媒体上,“人均水蛇腰”的“网红模板”似病毒式传播,那些统一化的审美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用户的认知,客观上实现了医美消费的“引流”。那些随处可见的医美广告,不过是把人们心照不宣的那些“潜规则”和“价值观”,用充满科技感和梦想的神话包装好,然后大张旗鼓地推到了人们的面前。如果要求每个人都具有能抵抗这些糖衣炮弹的火眼金睛和定力,那未免太过苛刻了。

  对于医美广告所贩卖的容貌焦虑和兜售的颜值幻想,当然要警醒。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医美广告的有效治理,对虚假宣传、流量造假等突出问题进行重点监督和管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精准识别和审核。但这至多只能算是“治标”。如何“治本”?那首先取决于,到底该由谁来定义美。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编辑:甄泽昆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