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中学生黑板手绘赤壁图引赞誉 国画修养岂是一日之功

时间:2021-12-07来源: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众视资讯网点击量:661

 近日,据媒体报道,浙江台州一中学女生在黑板上用粉笔手绘了一幅赤壁图,一时间引发了众多网友对国画魅力的感慨和赞美。从媒体报道的视频中可以看出,这名中学女生有着一定的国画功底,绘画流畅且细腻生动,而女生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女儿一直很喜欢画画,自己也没想到女儿会画得这么好。

国画,是中国重要的传统绘画形式,它有着独特的发展历史和完整的体系,凝聚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从内容和题材上看,它同样包含着中国人对于政治、社会、经济、文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理解。可以说,为什么国人在看到国画时会不由自主地引起情绪共鸣,原因即是所有人对于我们独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洋洋洒洒一观山水画卷,引得一众长舒气息,仿佛一切自然的宏大与辽阔,都尽在这画中。

在《关于国画创作继承优良传统》一文中,张仃曾提到,“世界各民族的现实主义艺术,有其共性,还有其特殊性;特殊性是通过民族形式被表现出来的,因此,必须肯定民族绘画的特点。”他认为,国画创作不能由西洋画法取消中国画法,取消民族形式,与此同时要不断汲取先进技法,但必须“万变不离其宗”。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推进,西洋画逐渐由西方文化的东来而为人们所熟知,国画也开始了一系列的“汲其精华”的发展。

历史性,是国画怎么也离不开的标签。历史的产物必然是文化的积淀,这才是国画为人所叹服之精妙。毋庸置疑,传统的国画技法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深厚积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国画漫长的发展过程,也同样适用于每一位国画画家。旁人眼中的寥寥几笔,其中蕴含的,却是画家本人几十年甚至一生的功力和阅历。国画就像玉石,“金有价,而玉无价”,便是此中真意。反观一些新媒体或是短视频平台“国画网红”,不论男女老少,拿着一口碗铺在宣纸上,装腔作势用大桶颜料泼墨着色,且不论最后的成品是否进行过处理和调换,这样哗众取宠的行为真的是“国画”吗?打开评论区,不乏网友的溢美之词,诚然,我们可以看出网友们对国画的热爱和赞美,但错误的“国画”示范,也是否在传递一种错误的国画观念呢?

近些年来,网红“小潘潘”魔改黄梅戏等“碰瓷”中国传统文化的戏码不断上演,社会各界对于中华传统艺术的“精心积淀”的呼唤愈加强烈,我们更需清醒地认识到,不论是国画还是黄梅戏,千里冰封始终并非一日之寒。言而总之,想要靠中国传统文化“混饭吃”,甚至“滥竽充数”,终究将经不起历史的考验,也逃脱不了大众的法眼。若真想突破传统而重建,根本在于“吃得了苦”、“下得了功”、“丢不得魂”。


编辑:钱谦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中学生黑板手绘赤壁图引赞誉 国画修养岂是一日之功

时间:2021-12-07来源: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众视资讯网

 近日,据媒体报道,浙江台州一中学女生在黑板上用粉笔手绘了一幅赤壁图,一时间引发了众多网友对国画魅力的感慨和赞美。从媒体报道的视频中可以看出,这名中学女生有着一定的国画功底,绘画流畅且细腻生动,而女生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女儿一直很喜欢画画,自己也没想到女儿会画得这么好。

国画,是中国重要的传统绘画形式,它有着独特的发展历史和完整的体系,凝聚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从内容和题材上看,它同样包含着中国人对于政治、社会、经济、文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理解。可以说,为什么国人在看到国画时会不由自主地引起情绪共鸣,原因即是所有人对于我们独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洋洋洒洒一观山水画卷,引得一众长舒气息,仿佛一切自然的宏大与辽阔,都尽在这画中。

在《关于国画创作继承优良传统》一文中,张仃曾提到,“世界各民族的现实主义艺术,有其共性,还有其特殊性;特殊性是通过民族形式被表现出来的,因此,必须肯定民族绘画的特点。”他认为,国画创作不能由西洋画法取消中国画法,取消民族形式,与此同时要不断汲取先进技法,但必须“万变不离其宗”。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推进,西洋画逐渐由西方文化的东来而为人们所熟知,国画也开始了一系列的“汲其精华”的发展。

历史性,是国画怎么也离不开的标签。历史的产物必然是文化的积淀,这才是国画为人所叹服之精妙。毋庸置疑,传统的国画技法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深厚积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国画漫长的发展过程,也同样适用于每一位国画画家。旁人眼中的寥寥几笔,其中蕴含的,却是画家本人几十年甚至一生的功力和阅历。国画就像玉石,“金有价,而玉无价”,便是此中真意。反观一些新媒体或是短视频平台“国画网红”,不论男女老少,拿着一口碗铺在宣纸上,装腔作势用大桶颜料泼墨着色,且不论最后的成品是否进行过处理和调换,这样哗众取宠的行为真的是“国画”吗?打开评论区,不乏网友的溢美之词,诚然,我们可以看出网友们对国画的热爱和赞美,但错误的“国画”示范,也是否在传递一种错误的国画观念呢?

近些年来,网红“小潘潘”魔改黄梅戏等“碰瓷”中国传统文化的戏码不断上演,社会各界对于中华传统艺术的“精心积淀”的呼唤愈加强烈,我们更需清醒地认识到,不论是国画还是黄梅戏,千里冰封始终并非一日之寒。言而总之,想要靠中国传统文化“混饭吃”,甚至“滥竽充数”,终究将经不起历史的考验,也逃脱不了大众的法眼。若真想突破传统而重建,根本在于“吃得了苦”、“下得了功”、“丢不得魂”。


编辑:钱谦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