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光明网评论员:“万物皆可搭”何以成流行

时间:2023-12-14来源:光明网点击量:378

光明网评论员:吃饭有“饭搭子”,旅游有“旅游搭子”,运动有“运动搭子”,甚至还有“遛娃搭子”“逛街搭子”“减肥搭子”……通过社交平台,年轻人万事皆可搭。

  “搭子”,方言里原指“一起打牌的人”,如今年轻人中流行的“搭子”,反映了一种新型的社交关系模式。在《咬文嚼字》编辑部日前发布的2023年十大流行语中,“搭子”赫然在列。

  “搭子社交”在年轻人中有多火?一项关于年轻人社交的调查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年轻人有搭子,而在31%的没有搭子的年轻人中,仍然有超过一半的人想要个搭子。不同于传统黏稠式的社交,搭子社交无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关系的培育和情感的培养,带着明确的任务和目的精准出击,双方能共同分享完成某项任务的快乐、彼此为伴,又能保持较为清晰的边界感和分寸感,不会造成太大的社交压力。而如今社交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以及用户画像颗粒度的不断细化,都让精准搜索兴趣和精准匹配成为可能。

  不仅如此,“搭子社交”在某种程度上让年轻人打破了自己的社交圈层和边界。在传统的社交中,年轻人囿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以及社交惯性、环境等因素,只能在一些狭窄的空间内、重复的场景内进行社交活动。基于“趣缘”打造的社交关系,则突破了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藩篱”,大大丰富了社交的开放度和多样性。相比熟人关系所代表的“强关系”,浅于朋友、重于同事的浅社交所产生的“弱关系”,因为彼此之间资源的异质性,或还在短暂的陪伴之外带来其他的社会支持。

  仔细咂摸,年轻人中流行的“搭子社交”和遍地“社恐”“i人(网络流行语,指性格比较内敛、内向的人)似乎构成了某种互文。在社交平台上,人们主动搜索与自己趣味相投的人共同完成某一段的情感陪伴,哪怕这种方式的实用性和目的性过于明确和强烈;而在线下的半熟人、陌生人的社交场合,不少人开场就先声明自己的“社恐”“属性”,颇具“免责”意味。

  这也意味着人们对个人时间和空间的重视和保护,以及独立意识的提升。自我屏蔽掉更多性价比不高、效率不高的社交以及由此带来的压力和焦虑,转而将有限的时间和心力投入到以“以我为主”的生活和关系建构中。这种重视和保护意识的生发与强化,有着鲜明的社会和时代成因。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加速流动,传统的社会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下降,社会竞争日趋激励,“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接受着全方位的“成功”审视和压力测试。为了保留一个自我的空间并保持独立,年轻人选择从传统社交中部分退出,同时选择“搭子社交”活跃在多个兴趣爱好圈子。不少观点将“搭子社交”视作传统亲密关系的“平替”。这种说法并无不可,但“平替”多少有一些“无可奈何而为之”的被动意味,笔者更愿意将“搭子社交”视作年轻人重新掌控自己生活的主动之举。

  各取所需、来去自由,且没有额外的情感负担,以较低的情感投入换取精准的社交回报,“搭子社交”的性价比不可谓不高。但由于“找搭子”的过程更像是“开盲盒”,靠谱的搭子不少,但安全风险和隐患也不是全然不存在。热衷于“搭子社交”的年轻人,该紧绷安全这根弦。从以“社恐”之名回避社交到试水“搭子社交”,勇敢走出心灵的“内卷”已算是成功的第一步。除了符合其本意的浅尝辄止的浅社交,“搭子社交”还将发展出何种新的社交关系,带领我们触摸真实而广阔的人生和世界,我们拭目以待。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编辑:甄泽昆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光明网评论员:“万物皆可搭”何以成流行

时间:2023-12-14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吃饭有“饭搭子”,旅游有“旅游搭子”,运动有“运动搭子”,甚至还有“遛娃搭子”“逛街搭子”“减肥搭子”……通过社交平台,年轻人万事皆可搭。

  “搭子”,方言里原指“一起打牌的人”,如今年轻人中流行的“搭子”,反映了一种新型的社交关系模式。在《咬文嚼字》编辑部日前发布的2023年十大流行语中,“搭子”赫然在列。

  “搭子社交”在年轻人中有多火?一项关于年轻人社交的调查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年轻人有搭子,而在31%的没有搭子的年轻人中,仍然有超过一半的人想要个搭子。不同于传统黏稠式的社交,搭子社交无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关系的培育和情感的培养,带着明确的任务和目的精准出击,双方能共同分享完成某项任务的快乐、彼此为伴,又能保持较为清晰的边界感和分寸感,不会造成太大的社交压力。而如今社交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以及用户画像颗粒度的不断细化,都让精准搜索兴趣和精准匹配成为可能。

  不仅如此,“搭子社交”在某种程度上让年轻人打破了自己的社交圈层和边界。在传统的社交中,年轻人囿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以及社交惯性、环境等因素,只能在一些狭窄的空间内、重复的场景内进行社交活动。基于“趣缘”打造的社交关系,则突破了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藩篱”,大大丰富了社交的开放度和多样性。相比熟人关系所代表的“强关系”,浅于朋友、重于同事的浅社交所产生的“弱关系”,因为彼此之间资源的异质性,或还在短暂的陪伴之外带来其他的社会支持。

  仔细咂摸,年轻人中流行的“搭子社交”和遍地“社恐”“i人(网络流行语,指性格比较内敛、内向的人)似乎构成了某种互文。在社交平台上,人们主动搜索与自己趣味相投的人共同完成某一段的情感陪伴,哪怕这种方式的实用性和目的性过于明确和强烈;而在线下的半熟人、陌生人的社交场合,不少人开场就先声明自己的“社恐”“属性”,颇具“免责”意味。

  这也意味着人们对个人时间和空间的重视和保护,以及独立意识的提升。自我屏蔽掉更多性价比不高、效率不高的社交以及由此带来的压力和焦虑,转而将有限的时间和心力投入到以“以我为主”的生活和关系建构中。这种重视和保护意识的生发与强化,有着鲜明的社会和时代成因。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加速流动,传统的社会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下降,社会竞争日趋激励,“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接受着全方位的“成功”审视和压力测试。为了保留一个自我的空间并保持独立,年轻人选择从传统社交中部分退出,同时选择“搭子社交”活跃在多个兴趣爱好圈子。不少观点将“搭子社交”视作传统亲密关系的“平替”。这种说法并无不可,但“平替”多少有一些“无可奈何而为之”的被动意味,笔者更愿意将“搭子社交”视作年轻人重新掌控自己生活的主动之举。

  各取所需、来去自由,且没有额外的情感负担,以较低的情感投入换取精准的社交回报,“搭子社交”的性价比不可谓不高。但由于“找搭子”的过程更像是“开盲盒”,靠谱的搭子不少,但安全风险和隐患也不是全然不存在。热衷于“搭子社交”的年轻人,该紧绷安全这根弦。从以“社恐”之名回避社交到试水“搭子社交”,勇敢走出心灵的“内卷”已算是成功的第一步。除了符合其本意的浅尝辄止的浅社交,“搭子社交”还将发展出何种新的社交关系,带领我们触摸真实而广阔的人生和世界,我们拭目以待。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编辑:甄泽昆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