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瞭望 | 熊晓莉的26年公益之路

时间:2024-01-08来源:新华网点击量:378

“献血对自己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挽救一条生命。”

  “做公益不是用嘴巴去说服人,而是用行动去影响人。”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闵尊涛 刘杨

  

多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填写市里第一份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动员身边20多人登记或捐献遗体器官……这是江西省赣州市下岗女工熊晓莉26年公益路上的鲜明标记。

  从因善结缘现任丈夫,到因善得到更多人帮助,再到把善行传递给儿童村的孩子们……熊晓莉的凡人善举不断汇聚更多的公益清流。

  “无偿献血就是随手公益”

  2022年,7次;2021年,11次……当《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见到熊晓莉时,她打开手机上的“全国电子无偿献血证”小程序,向记者展示自己这些年的献血记录:146次(包括全血、成分血),献血总量达到86200毫升。

  “这里最早记录显示为2004年,但从1998年我就开始无偿献血,实际上献了多少次、多少量,已记不清了。”熊晓莉说。

  26年前的一天,在原赣州木材厂上班的熊晓莉下班经过市里百货大楼时,看到门口停着一辆献血车,她带着好奇走上前去询问自己能不能献血,“我当时快40岁了,不知道还符不符合条件”。

  经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她详细了解了无偿献血的规定和流程,在接受检查后献了第一次血——400毫升全血。从此,无偿献血成了熊晓莉的一种助人方式。

  记者第一次见到熊晓莉是在医院,她正照料病床上的丈夫汪四春。2023年8月初,汪四春因检查出肠癌,入院接受手术。说话间,护士听闻记者来访,还以为是要采访汪四春,准备将他换到另一个单独的病房。一问才知道,原来汪四春也是个“献血达人”:23年间他的献血次数达到202次,总量82200毫升。

  在赣州市志愿服务队中,每当血液中心因血源紧张发出征集献血信息时,他们往往最先报名。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当地血库告急。正在外地探亲的熊晓莉夫妻得知消息后,立刻打车回到赣州,第二天他们就去献了血。

  平时,熊晓莉还动员身边的人加入无偿献血队伍,现在家里妹妹、妹夫等人,以及邻居们也在她的带动下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献血对自己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挽救一条生命。”熊晓莉说。

  正因为有着共同的公益梦想,曾有过不幸婚姻的熊晓莉和汪四春相识、结缘,并于2015年重新组建家庭。每天,他们都骑着电动车一起去做家政工作,下班后再做志愿服务,“日子虽平淡,生活也不富裕,但我们很满足。”汪四春说。

  2022年7月,按规定年满60岁的熊晓莉不能再献血,需要“封针”,但她的志愿服务事业一直在持续。扶贫济困、帮教助学、爱老护幼……熊晓莉一直奔波在志愿服务一线。

  2021年,熊晓莉获得当年“‘中外好人网’优秀志愿者”称号。从2013年在赣州见到熊晓莉开始,“中外好人网”创始人谈方和她已结识11年。“偶尔做公益不难,长期坚持做公益很难,像熊晓莉这样难能可贵。”谈方说。

  “不是用嘴巴去说服人,而是用行动去影响人”

  在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龙都嘉苑社区,提到熊晓莉,居民无不竖起大拇指,她不仅因常年献血而出名,更因做了很多常人无法理解,甚至没有勇气去做的事而令人肃然起敬。

  龙都嘉苑社区属于保障性住房小区,主要由回迁房、低保户的安置房以及公租房组成,5700多常住人口中有近20人签订了《江西省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这些人都是在熊晓莉的影响下自愿登记的。

  “动员大家去献一两次血不难,难的是捐献遗体器官,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很排斥。”熊晓莉坦言。

  “要我们登记,你自己登记了吗?”“你家人捐献了吗?”……面对居民的质疑甚至诘问,熊晓莉认为,讲出自己和家人的捐献故事是最有力的动员。

  2006年,熊晓莉签订《江西省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成为赣州第一个申请登记遗体器官捐献的志愿者;2014年,熊晓莉的一位家人捐献了眼角膜;2015年,熊晓莉的丈夫在她的影响下也签订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2023年,熊晓莉的另一位家人向当地医学院捐献遗体做医学研究……

  熊晓莉说,做公益首先是自己身体力行,这样才能去影响、感染更多人。

  赣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缪忠燕说,不管哪里需要人去做“三献”宣传动员工作,熊晓莉总是站在前台,“熊大姐本身生活拮据,但这不影响她有一颗做公益的热心。”

  龙都嘉苑社区有一些无人照料的低保户,熊晓莉空闲之时就会去义务打扫卫生、照顾小孩、帮忙做饭,“有次她还私底下找到我们,希望每月资助一个低保家庭小孩200元。”龙都嘉苑社区干部严龑说。

  熊晓莉也会遭遇一些不理解:“怎么那么傻,自己没多少钱还要捐给别人”……但熊晓莉明白,“做公益不是用嘴巴去说服人,而是用行动去影响人。”


在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长征广场,熊晓莉(左)进行志愿服务活动(2023年9月1日摄) 胡江涛摄


  “做公益就是积德行善”

  “他这两天已经输了好几个单位的血,都是免费的。”2023年,记者见到熊晓莉时,她正照顾病床上术后恢复的汪四春。

  按照规定,个人无偿献血量累计超过1000毫升的,终生可以免费享用所需要的血量;献血者的配偶、双方父母、子女及其配偶等家庭成员可以按照献血量等量免费用血。

  “我感觉输入的是年轻人的血,恢复得很快。”汪四春开玩笑地说。

  免费用血给经济拮据的熊晓莉一家人带来了一些宽慰,而这份善意自然转化而来的果实也曾惠及他们的家人。因罹患癌症,汪四春的女儿2022年开始接受化疗,受益于父亲长期坚持无偿献血,她在医院治疗时不仅能优先用血,还可以报销。

  2013年,得知熊晓莉家人患病、家庭经济困难时,谈方和“中外好人网”志愿者前往医院看望并资助了1万元。在谈方看来,做公益说不定什么时候也会惠及自己和家人。

  在医院和熊晓莉一起照顾汪四春的,还有一位来自赣州天使儿童村的孩子郭俊。

  2018年开始,熊晓莉夫妻加入了儿童村志愿者队伍行列。多年来,他们几乎每天都去帮忙做饭,最多的时候要照顾十几个孩子的饮食起居,“看着孩子们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比什么都高兴,他们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

  这次,孩子们听说汪叔叔生病了,都来医院看望他。言传身教下,儿童村的孩子们也一直在做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他们曾经一起沿着赣江河堤清理垃圾、到火车站做导引,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着社会。

  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多数人都能像熊晓莉一样,去做举手之劳的善举,这个社会就有更多爱、阳光和希望。”谈方说。




编辑:甄泽昆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瞭望 | 熊晓莉的26年公益之路

时间:2024-01-08来源:新华网

“献血对自己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挽救一条生命。”

  “做公益不是用嘴巴去说服人,而是用行动去影响人。”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闵尊涛 刘杨

  

多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填写市里第一份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动员身边20多人登记或捐献遗体器官……这是江西省赣州市下岗女工熊晓莉26年公益路上的鲜明标记。

  从因善结缘现任丈夫,到因善得到更多人帮助,再到把善行传递给儿童村的孩子们……熊晓莉的凡人善举不断汇聚更多的公益清流。

  “无偿献血就是随手公益”

  2022年,7次;2021年,11次……当《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见到熊晓莉时,她打开手机上的“全国电子无偿献血证”小程序,向记者展示自己这些年的献血记录:146次(包括全血、成分血),献血总量达到86200毫升。

  “这里最早记录显示为2004年,但从1998年我就开始无偿献血,实际上献了多少次、多少量,已记不清了。”熊晓莉说。

  26年前的一天,在原赣州木材厂上班的熊晓莉下班经过市里百货大楼时,看到门口停着一辆献血车,她带着好奇走上前去询问自己能不能献血,“我当时快40岁了,不知道还符不符合条件”。

  经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她详细了解了无偿献血的规定和流程,在接受检查后献了第一次血——400毫升全血。从此,无偿献血成了熊晓莉的一种助人方式。

  记者第一次见到熊晓莉是在医院,她正照料病床上的丈夫汪四春。2023年8月初,汪四春因检查出肠癌,入院接受手术。说话间,护士听闻记者来访,还以为是要采访汪四春,准备将他换到另一个单独的病房。一问才知道,原来汪四春也是个“献血达人”:23年间他的献血次数达到202次,总量82200毫升。

  在赣州市志愿服务队中,每当血液中心因血源紧张发出征集献血信息时,他们往往最先报名。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当地血库告急。正在外地探亲的熊晓莉夫妻得知消息后,立刻打车回到赣州,第二天他们就去献了血。

  平时,熊晓莉还动员身边的人加入无偿献血队伍,现在家里妹妹、妹夫等人,以及邻居们也在她的带动下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献血对自己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挽救一条生命。”熊晓莉说。

  正因为有着共同的公益梦想,曾有过不幸婚姻的熊晓莉和汪四春相识、结缘,并于2015年重新组建家庭。每天,他们都骑着电动车一起去做家政工作,下班后再做志愿服务,“日子虽平淡,生活也不富裕,但我们很满足。”汪四春说。

  2022年7月,按规定年满60岁的熊晓莉不能再献血,需要“封针”,但她的志愿服务事业一直在持续。扶贫济困、帮教助学、爱老护幼……熊晓莉一直奔波在志愿服务一线。

  2021年,熊晓莉获得当年“‘中外好人网’优秀志愿者”称号。从2013年在赣州见到熊晓莉开始,“中外好人网”创始人谈方和她已结识11年。“偶尔做公益不难,长期坚持做公益很难,像熊晓莉这样难能可贵。”谈方说。

  “不是用嘴巴去说服人,而是用行动去影响人”

  在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龙都嘉苑社区,提到熊晓莉,居民无不竖起大拇指,她不仅因常年献血而出名,更因做了很多常人无法理解,甚至没有勇气去做的事而令人肃然起敬。

  龙都嘉苑社区属于保障性住房小区,主要由回迁房、低保户的安置房以及公租房组成,5700多常住人口中有近20人签订了《江西省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这些人都是在熊晓莉的影响下自愿登记的。

  “动员大家去献一两次血不难,难的是捐献遗体器官,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很排斥。”熊晓莉坦言。

  “要我们登记,你自己登记了吗?”“你家人捐献了吗?”……面对居民的质疑甚至诘问,熊晓莉认为,讲出自己和家人的捐献故事是最有力的动员。

  2006年,熊晓莉签订《江西省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成为赣州第一个申请登记遗体器官捐献的志愿者;2014年,熊晓莉的一位家人捐献了眼角膜;2015年,熊晓莉的丈夫在她的影响下也签订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2023年,熊晓莉的另一位家人向当地医学院捐献遗体做医学研究……

  熊晓莉说,做公益首先是自己身体力行,这样才能去影响、感染更多人。

  赣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缪忠燕说,不管哪里需要人去做“三献”宣传动员工作,熊晓莉总是站在前台,“熊大姐本身生活拮据,但这不影响她有一颗做公益的热心。”

  龙都嘉苑社区有一些无人照料的低保户,熊晓莉空闲之时就会去义务打扫卫生、照顾小孩、帮忙做饭,“有次她还私底下找到我们,希望每月资助一个低保家庭小孩200元。”龙都嘉苑社区干部严龑说。

  熊晓莉也会遭遇一些不理解:“怎么那么傻,自己没多少钱还要捐给别人”……但熊晓莉明白,“做公益不是用嘴巴去说服人,而是用行动去影响人。”


在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长征广场,熊晓莉(左)进行志愿服务活动(2023年9月1日摄) 胡江涛摄


  “做公益就是积德行善”

  “他这两天已经输了好几个单位的血,都是免费的。”2023年,记者见到熊晓莉时,她正照顾病床上术后恢复的汪四春。

  按照规定,个人无偿献血量累计超过1000毫升的,终生可以免费享用所需要的血量;献血者的配偶、双方父母、子女及其配偶等家庭成员可以按照献血量等量免费用血。

  “我感觉输入的是年轻人的血,恢复得很快。”汪四春开玩笑地说。

  免费用血给经济拮据的熊晓莉一家人带来了一些宽慰,而这份善意自然转化而来的果实也曾惠及他们的家人。因罹患癌症,汪四春的女儿2022年开始接受化疗,受益于父亲长期坚持无偿献血,她在医院治疗时不仅能优先用血,还可以报销。

  2013年,得知熊晓莉家人患病、家庭经济困难时,谈方和“中外好人网”志愿者前往医院看望并资助了1万元。在谈方看来,做公益说不定什么时候也会惠及自己和家人。

  在医院和熊晓莉一起照顾汪四春的,还有一位来自赣州天使儿童村的孩子郭俊。

  2018年开始,熊晓莉夫妻加入了儿童村志愿者队伍行列。多年来,他们几乎每天都去帮忙做饭,最多的时候要照顾十几个孩子的饮食起居,“看着孩子们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比什么都高兴,他们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

  这次,孩子们听说汪叔叔生病了,都来医院看望他。言传身教下,儿童村的孩子们也一直在做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他们曾经一起沿着赣江河堤清理垃圾、到火车站做导引,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着社会。

  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多数人都能像熊晓莉一样,去做举手之劳的善举,这个社会就有更多爱、阳光和希望。”谈方说。




编辑:甄泽昆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